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王国维与鲁迅的文化选择及精神悲剧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与鲁迅是近现代中国对生命个体存在的悲剧性觉醒较早的两位知识分子。他们带着深重的悲剧意识关注社会,省察自身的生存困境。他们自身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的苦痛,他们复杂而艰难的精神探索加重了自身存在的悲剧性。而他们对外在文化精神资源的不同取向,则直接主导着他们关照自身精神悲剧的不同姿态,衍生出不同的生存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反抗绝望与反抗悲观——鲁迅与王国维的学术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王国维同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之极重要人物,在中国学术研究由古代而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两人身上不仅都体现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科学理性精神及其特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术研究的境界和研究背后的主体精神上他们俩也都体现出了某种极为一致的内容。内心深处的悲观和绝望意识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学术研究,并且凝结升华成为其主要的研究动力和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毛加兴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43-47
按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形而上学"恰恰是要扬弃存在的分离或者分裂,因而它本身是拒绝抽象的.可是,千百年来,形而上学却作为一种抽象形态扎根于人的头脑之中.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形下的形上诉求,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思维根源.以追求世界终极解释为旨趣的本体思维犹如一个蒸馏装置,会把一切现实的内容都过滤掉.二是人的矛盾性存在方式,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生存论根源.人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人的灵魂总不满足于有限性的束缚,企图超越肉体、"小我"以及有限性的约束而实现永恒.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的文化建设切入,概括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即开放型、批判型和创新型。鲁迅的开放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汲取世界上属于全人类的积极文化成果,来建设中国新文化,并把中国民族文化介绍到外国。鲁迅的批判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理性思考,避免了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两极性”和“单向度性”的片面性,即拒绝外来文化的传统主义,和抛弃传统主义的“全盘西化”的两个极端。鲁迅的创新型文化品格,首先是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其次是鲁迅学术著作的创新,他把文化创新精神提升到关系时代进步、民族命运的高度,同时,他把敢不敢汲取外来的东西,加以创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弱盛衰的标志。鲁迅的文化思想深刻之处,还在于认识到培养新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思想家,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脚印、精锐的精神启迪和巨大的身影.鲁迅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民族的经典,思想的启示录.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读、深读、细读,把握鲁迅的精神实质,可以为当代中国大国文化的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力量.为此,有必要拓展我们的文明视野和知识积累,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作品,与中国历史、文化、文明联系起来,展开渊博而精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代文学巨学,更重要的,他还是旷代文化伟人。他是“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挺立在中国历史上光明与黑暗的急剧更替期,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期,创造与起飞的紧张预备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不是局限于文学、艺术或其它某一专门领域,而是以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骋目于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之恢宏天地,骋目于中国历史转折时期阶级斗争的总形势来看的。所以,他又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相似文献
7.
8.
锡伯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学习汉文汉语。世世代代都从汉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为建造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大厦添砖加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综观锡伯族的传统文化,从思想到内容,内容到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大体上都与汉族相同。其发展和演 相似文献
9.
10.
鲁迅杂文是变革时代的实录,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更是对民族文化无意识心理的深刻开掘。在观察、分析、表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鲁迅把注意力放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国人身上。在诸多社会相(共名)的概括中,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发掘了不同阶层人物、不同社会现象背后隐秘的内在心理,表现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12.
鲁迅是现代中国真正做到严格意义上认识自己的少数哲人之一。鲁迅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他敢于拷问自己的灵魂,他思想理论上激烈的反封建与生活实践中对某些传统的妥协退让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和反省;他承认并不断清除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他从外宇宙和内宇宙的不同层面来解剖自己,用“中间物”的思想为自己定位,咀嚼着痛苦,顽强地承担起人生和历史的责任。鲁迅的伟大源于他对自我的认识和解剖。 相似文献
13.
14.
15.
田文林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1,(4):39-42
伊斯兰与西方的冲突由来已久,从文化角度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在意识形态层面,体现为伊斯兰国家观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冲突;在传统文化层面,体现为伊斯兰的独特属性对西方文化的抗拒;在社会心理层面,体现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陈寅恪在本世纪以降的文化转型过程中,站在主张思想自由且不无保守态度的学术立场上,对外来文化持一种登堂入室后的警觉,对传统文化怀有一种带敬意的谨慎,注重从传统中发掘转型资源,这种文化价值选择及其理论建树,值得今天的文化研究者予以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文化霸权主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已认识到:单纯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化霸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力图从民族特性、文化心理、经济、军事基础、国际局势的变化等方面入手,揭示文化霸权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亲历戊戌、辛亥、五四时代的学人。王国维对“中学”和“西学”的价值取向,前后差异极大。当时的学者大概分成两类。一类如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冯友兰等,被称为“现代儒家”,他们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欲以此而遏制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弊害,也是为了寻找一条由传统通向现代化的途径。他们最大的渴求是“救世”,是兼济天下,是兴邦富国。但是,在价值取向上,现代儒家们无疑是中国文化中心论者。另一类如严复,还有就 相似文献
19.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种文化凝聚力中华民族的这种凝聚力,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聚合力,更不是表层的意识形态信念力,甚至也不是单纯的种族血缘认同力。它的核心,当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我们知道,世间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摆脱经济利益的驱动。但这民族的凝聚力并不就是简单的经济利益聚合力。当今世界上,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不同的经济地位所造成的人们那种阶级的分野和冲突,已经深深地渗入了每一个民族的内部。虽然,当代华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但这一切,在当前并未能真正消除经济关系上不同阶级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这简单的经济聚合力并不能构成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