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坚决性和深刻性,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封建重压下的一次新觉醒,对于后来可能彻底铲除阻碍中国历史前进的封建主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一) “五四”前夜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是同当时的实践政治紧密相关的。尽管《新青年》周围那群先进的思想家一开始就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他们的批判锋芒,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指向中国固有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并没有破除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软弱的资产阶级,不仅无力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上的反扑,也无力防止其政治上的复辟。所以,尽管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大搞封建法西斯专政.他们从历史上封建主那里,继承了不少专制手段,用来镇压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他们批判一切,打倒一切,以便树立自己的专制统治."四人帮"这一套之所以能得逞,和社会上残存着封建主义流毒有密切关系.打倒"四人帮"以后,经过几年的革命实践,我们深刻地了解,没有民主和法治,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真正的民主,就不能防止新的个人野心家搞个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作为德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基督教的哲学基础所展开的施特劳斯的"实体哲学"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的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在思辨哲学基地内所发生的哲学之争,其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各自以极端的形式把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历史地呈现出来,从而不仅成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直接前提,而且对于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本质地超越思辨哲学,开辟全新的哲学境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5.
赵林 《文史哲》2007,(2):131-137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文化领域的诸多"革命"中,家庭的"道德革命"首当其冲.近代的新学家们首先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和揭露,进而对"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展开了深入的批判,这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尽管中国近代家庭"道德革命"的影响是积极的,但其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和缺陷,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没有使用过"工业化"一词,更没有出版过有关工业化问题的专门著作,但是他们对工业化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立足于对人的观照,抓住历史机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批判与扬弃,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建构了视域广阔、内容丰富、系统开放的工业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界一般以"理性主义"来概括启蒙思想,并据此得出启蒙运动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相对立的结论。本文先分析启蒙思想在英国的代表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法国的代表卢梭的"情感主义"、在德国的代表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揭示这三大思想家对基督宗教的正面态度;再分析伏尔泰等抨击教会的法国思想家对人文精神和基督信仰的态度;最后对比了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即美国国父们与法国革命领导人对基督宗教的态度之不同,及其对两国革命与后果的影响之不同。文章反驳了上述流行结论,指出基督宗教不但为人文主义提供了神圣的核准,而且提供了必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韩英军 《天府新论》2005,1(1):109-112
民权以近代权利思想为中心 ,标志着政治斗争的话语权。中国近代民权批判君权、专制的统治合法性 ,突破民本走向民主 ,由渐进改良走向激进革命 ,直到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民权。民权与国权紧密相关。民权的可行性由革命所推动 ,以国家与社会的整体性进化为依托。  相似文献   

11.
结合物质利益问题困境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马克思超越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视野,将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社会现实层面;通过深入研究宗教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解释与批判宗教现象的新原则,戳穿"天国"与"尘世"的秘密,回答了"尘世"如何创造"天国"的问题,彻底完成宗教批判。宗教批判的完成是展开其他批判的前提,也是解决人的解放问题的第一步,宗教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修道院纪事》是葡萄牙著名作家萨马拉戈的代表作,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类自由意志与专制意志间的悖论。作家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专制独裁的憎恨与咀咒,并对封建宗教的反动本质进行了揭露与批判。作家在真诚呼唤平等与自由的同时也告诫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辩证法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资本辩证法".在古希腊和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实现了从"概念的自我否定"到"资本的自我否定"的"辩证法的革命".而正是通过这一"革命",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又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实践超越",从而真正成为一种"改变世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具有批判"上帝拯救人"的价值取向,是对抗宗教神学的理论武器,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间接打击,但它只能达到对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只因为它是消极被动的认识论,更是针对它对市民社会理解的非批判性。费尔巴哈采取感性直观和宗教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把实践当作犹太人带有宗教性的功利主义活动。他用孤立个人的静观取代实践,回避了对异己的社会关系的批判和改造问题。马克思阐明,只有变革市民社会,达到劳动和所有权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5.
虚无主义是在现代哲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哲学极为关切的理论话题。马克思在同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搏斗的过程中首次遭遇了虚无主义,意识到施蒂纳的"无"在宗教批判中的软弱无力。从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转向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再次与虚无主义相遇。此时的马克思把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的命运归因于资本的逻辑。而诉诸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马克思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提供了现实的道路。重思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与虚无主义的相遇,对于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欧阳若涛 《理论界》2010,(8):100-101
柏拉图晚年写作的《法律篇》一书中,充满了浓重的神学色彩。柏拉图对古希腊宗教进行的神学革命、家庭宗教向城邦宗教的过渡都可以在《法律篇》第十卷的文本中读到。这两个变化集中展现了柏拉图力图用神学革命整合城邦政治生活,进而拯救希腊政治命运的意图。正是这种神学革命,为基督教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人观"开辟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马克思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三个直接来源"外,对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的清理与批判,同样构成马克思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的命题,表达了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宗教批判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赵煦 《兰州学刊》2007,3(9):60-63
英国城市化的发生离不开工业化和贸易的发展,但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却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英国城市化的第一前提是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正是"农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前提是英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与转移,人口压力、"农业革命"以及乡村手工业的衰落都造成劳动力的剩余,而工业化的吸引力使得其中大部分转向城市.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1830年7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德国资产阶级在自己经济实力日益增涨的基础上,尤其是在1834年建立的关税同盟对本国贸易和工业的强大推动下,也在酝酿着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场革命不是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形式而首先是以批判它的精神支柱即以批判宗教的形式进行的。1835年施特劳斯以其所著《耶稣传》揭开了这场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帷幕。继起的是布鲁诺·鲍威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21,(5)
培根哲学的革命意义体现在他为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确立了坚实的方法根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传统思想的缺陷所展开的清理与批判。培根的传统批判主要围绕宗教和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展开。在宗教层面,培根在正统教义中寻找信仰与自然研究的内在一致;在传统学术研究层面,培根把批判目标指向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传统,认为其根本缺陷在于其对三段论的迷信,培根论证了三段论在自然研究当中是无效的。在此基础上,培根确立起科学研究的方法。培根确立新科学方法的前提是对古典自然概念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