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居环境体系和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但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城镇化建设中应有的高度,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使福建省在城镇生态建设中既顾及经济效益,又顾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正确措施引导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然而,伴随城镇化发展,我国城镇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生态环境问题是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必须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方能实现城镇化的永续发展。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有能力、有义务在城镇化进程中履行生态责任。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进行预防和治理,落实生态责任,以此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促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改善民生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逐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可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履行生态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民身份的特殊产生途径与现状需要我们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公民身份理论。公民身份由制度、意识与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需要国家通过公民教育的途径,把公民身份的价值意义、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及公民个体之间的关系,内化为一种个体伦理与集体伦理。在这种内化伦理的基础上,通过公民在政治话语与社会核心价值构筑过程中的参与行为,通过把权利转化为行使权利,以及通过公民对社会共识与社会合作的推动,建设一种自由的、参与的、服从的和被包纳进来的积极公民身份,并通过这种公民身份的建设来实现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10,31(6):70-73
培养我国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民中却存在着一些生态伦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生态伦理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农民的适度消费、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村以及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意识。要切实培养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和宣传,而且要引导农民加强生态伦理自律,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李菲  冉姗姗 《理论界》2023,(1):61-67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在生态伦理视角下,人类的道德诉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系密切,生态伦理中蕴含的共生共荣共长理念为农村环境治理构建愿景。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环境治理伦理理念薄弱、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生态化治理多样复杂、治理实践资源配置失衡等治理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生态伦理思想贯彻其中,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实践四个方面,优化农村环境,激发治理活力,打造“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农村环境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公民伦理的概念解析与理论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文 《天府新论》2006,12(2):35-39
(一)对公民健全生活的推崇,是公民伦理存在的情感基础。着眼于公共领域美德的培养,何谓公民伦理,这是一个仁智交锋的问题。基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与社会合法正义的塑造———这两个基本理念,公民伦理不仅是着眼于社会共同体成员在交际生活中的要求,也是公民个体完善人格与实践品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际遇中的生态难题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全球性的生态困境并非任何单个人的力量使然,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伦理—道德悖论"贯通于个体—集体—实体的发展链条中,引发个体道德生活的悲剧、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实体个人主义的灾难,成为全球性生态难题重要的道德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进步,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但大规模、粗放型、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却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各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损失浪费严重,城镇化建设中的负外溢性凸显,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生态不和谐,城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较难实现。实现区域生态化发展,应反思城镇化建设模式,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将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进程,因地制宜细化设计规划方案,加大监督力度,切实落实规划方案,贯彻重质不重量的指导方针,合理规避城镇化建设的负外溢性,促使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尽管它们内涵不同,但是二者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面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韩晓东 《兰州学刊》2005,(6):127-128
城镇化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兰州实际,分析了兰州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探讨了兰州市农村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机遇、道路、融资及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发展公正性是权利伦理与责任伦理、现代伦理与历史伦理、主体伦理与生态伦理、个体伦理与整体伦理的具体统一。全球发展公正性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现代性、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总体逻辑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握,需要观念、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全面调整。在权利与责任的具体历史统一中,有限全球权利与有限全球责任相统一是建构全球发展公正性的重要原则。中国新殖民论与西方中心论有内在相关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践,及其对全球发展公正性的历史推进,是对中国新殖民论的有力批驳。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伦理的问题.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现,两者在人与自然、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有共同之处.合理地生产、适度地消费、恰当地对待科技是强调生态伦理和贯彻科学发展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发展伦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应用伦理理论,这种新兴应用伦理理论直面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作为应用伦理的一个新的分支,发展伦理具有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所不同的特质和对发展问题独到的反思视角,这种特质和反思视角是在对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的伦理反思中形成的,是在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的对比中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构建当代生态伦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实现观念转变,培养公民当代生态伦理的基本理念;重视行为引导,建立当代生态伦理的相关规范;加强立法和舆论监督,推动当代生态伦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关键.生态伦理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起着基础、先导、推动和制约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伦理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阐述了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合理依据,提出了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责任"作为一种应用伦理,它在整个伦理体系中不是源生的,而是由以"自由"为代表的基础伦理衍生的。"自由"是整个伦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之一,是个体的天赋权利,不能侵犯他者自由的共识构成了个体之间自由的止限。公共权力的责任是为了维护个体自由,而非相反。公民个体权利的在先性、权力与权利力量对比的失衡以及公职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构成了公共权力责任的三个伦理来源。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发展中的不良现象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居住方式向城镇型转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早期出现了圈地建城、公民权益受损、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城镇化进程中执法存在偏差、农民整体上法律意识淡薄等,是诱发这些不良现象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前正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吸收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法治理念,完善法律制度,做好城镇规划,营造良好的司法、执法和守法氛围,确保城镇化建设合法、有序、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严重脱节 ,由此产生诸多弊端。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发展规律 ,结合国际经验及我国国情 ,阐述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化联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提出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化联动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指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以“三农”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为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本身便蕴含着城镇化产业、生态、文化等元素,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乡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人格的价值涵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立英 《东南学术》2005,(1):139-144
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视阈下的公民社会的特性出发,解读公民道德人格的本质规定.指出公民社会是确证了"公民身份"的社会,而公民道德人格则是公民社会伦理价值生态在社会主体内在人格向度的折射.建基于公民社会及其人伦价值生态特征,公民道德人格只有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契约精神与德性精神、多元范式与一元价值的统一中,方能得以科学地读解与诠释,而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公民人格塑造,也只有在三对矛盾范式的辩证致思中找到科学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