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前,中国资源型城市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困境与难题。抚顺是一个因煤炭而兴起的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同样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以此为例梳理并归纳资源型城市走向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思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剧烈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为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也是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关键步骤。而对于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保定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低碳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就保定建国后经济发展进程做了回顾,着重分析了当下保定发展方式转变的前后,提出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保定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陈映芳 《社会科学》2012,(10):70-76
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无法充分认识到"现代城市"之于中国所具有的意义,那我们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逻辑。普遍存在于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城市想象,以及城市学研究中存在的学科间分异的现状,都不利于对中国城镇传统和现实中国城市社会的研究。现代城市不仅受到现代国家、市场以及社会的诸特性的影响,它自身的结构也构成了国家、市场、社会及其相互间关系变动的特殊驱动力和规定力量。从城市维度切入可以发现:国家对于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的干预力。无论是城市社会研究还是以城市为重要维度的社会研究,都是从事中国社会研究的学者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城市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局限,中国城市规划正由“规划不足”走向“规划过度”的另一极端,“被规划折腾”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新的棘手问题.很多城市的品牌战略主要是建一个“洋气十足”的建筑物,这是一些城市在打造和营销城市品牌时发生的最大闹剧.“蜗居不易,逃离更不容易”说明我们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大很严重的问题,并逐渐滑向“人心涣散”、人去城空的绝境,如何通过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切实努力,重建“过美好生活”的城市文化本质和功能,是中国城市面临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和最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5.
我国知识城市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现有的原型城市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城市,构建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城市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知识城市赋予城市新的职能,在明确了知识城市政府管理定位原则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政治职能上要制定一份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知识城市发展蓝图;在经济职能上要完善城市知识基础设施,培植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文化职能上要打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社会职能上要密切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提高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6.
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鸿雁 《社会科学》2006,(11):71-83
全球城市化给环境带来压力,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新思考,如“紧缩城市”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面对中国城市的环境压力和世界范围的能源短缺,本文提出了“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理想类型,试图在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寻找一种有本土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集文 《东南学术》2012,(3):128-13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环境问题凸现,城市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加之,20世纪70至90年代逐渐兴起的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逐步兴起。分权化改革使城市政府拥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这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的政治层面的基础。城市企业逐步树立环保意识以赢得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的经济层面的基础。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的社会层面的基础。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兴起表现为政府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行动,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环境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着城市性与城市社区问题而展开,存在着社区消失论和社区幸存论的争论。以齐美尔、沃斯等为代表的城市性理论和实证研究勾画出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片面化和表面化,人际关系疏远及城市人孤独等特征,并因此宣称城市社区消失论。以城市性亚文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为代表的社区幸存论则认为城市社会仍存在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首属关系,城市居民仍然生活在有意义的社会团体中。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将城市社区问题研究重新回归到人际关系这个本质问题上,认为现代城市社会社区已经表现出新的形式和模式,提出了社区解放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国城市贫困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求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参与式规划逐步得到重视。未来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将更加复杂,并呈现出长期化趋势。为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贫困状况,应在继续完善现有相关反贫困措施的基础上,认真吸取农村参与式扶贫的经验,重视参与式规划的作用,走参与式反贫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迈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虽不断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原因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三个误区,在宏观指导上缺乏一个符合国情的城市化战略。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在迈向21世纪之际,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的城市化整体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1)城市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2)城市化进程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点;(3)城市化的战略方向应是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完善城市化的支撑条件。中国城市化应当解决三个资源配置战略问题:(1)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政策;(2)高效率开发城市用地,加大城市开发力度;(3)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设施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资金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与国际社会发展的成熟经验相比 ,我们的城市社区发展还缺少一个体制的转换。由城市街居体制向城市社区体制的转型 ,在我国大中城市才刚刚起步 ,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社区体制建设的组织主体和发展模式问题 ,应大胆实践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非城市居民拥入城市各个社区从事生产劳动,他们为城市的整体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社区的发展。然而,就目前形势看,许多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因非城市居民的原因游离于社会边缘。非城市居民的少数民族同胞,既有一般非城市居民在城市社区生活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又有因民族特点不同而带来的特殊性问题。研究以少数民族经商人员为代表的非城市居民在城市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目众多,目前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资源衰竭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经济、社会等问题。资源型城市如何以低碳经济为契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地域与城市发展类型的特点,选取了十个资源型城市与十个非资源型城市城市为样本,从资源依赖状况、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增长情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和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制定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目标,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产业园区虽然已经把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作为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园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可是在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对现有资源型城市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所面临的基础设施需要加强、管理体制需要改革、产业链条需要完善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策略,为此类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工程提供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循环型社会和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型社会以资源的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为主要技术手段 ,以保护和节约资源为取向 ,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建设“循环型城市”是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 ;建设循环型社会应当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指标。我国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基本要求是 :确立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政府施政目标 ;构建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与特定发展阶段、科技水平相一致的、尽可能充分的资源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 ;培育循环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相应的对策是 :资源循环产业化 ;加强和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社会科学研究 ;建设“循环型社区” ,构建循环型城市的社区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耀 《学术界》2003,(6):48-57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现在通常认为 ,有三大城市经济圈 ,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本文探讨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特征和未来前景。首先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界定“城市经济圈”的概念 ;然后比较三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发展特点 ;接着分析三大城市经济圈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共性障碍 ,并提出推进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各种现代化的困境,其中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虽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却是一种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城市冷漠、无归属感、城市浮躁、心理压力、心理不平衡以及现代组织病与高科技病等。类似的社会心理问题不仅对城市人自身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城市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应以反思现代发展观、建立社区关怀、营造平等的亚社会环境以及提倡人格健全发展,作为疏导与缓解城市社会心理问题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处于转型发展中的特大型城市,社会秩序面临着社会极化效应凸显、风险增加,社会情感沙化、底线失守,社会结构固化、流动渠道堵塞,社会矛盾多发、冲突加剧等突出问题。所以,特大型城市迫切需要通过社会秩序的重构为其发展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特大型城市社会秩序重构的核心是制度建设,社会制度建设既要遵循公平正义和开放包容的原则,更要突出诚信、规则、共识的制度要素。同时,在特大型城市社会秩序运行管理中,要建立起一个以法律运行的道德整合机制为基础,社会调控机制、社会预警及应急机制为手段的社会秩序自我调适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城市定位的中国本土化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的发展正在与世界同步,这是世界经济与文化趋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但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城市的"本土化形态"正在失去,越来越缺个性.城市越缺少"本土化形态"特点,城市就越缺乏竞争力.重提城市定位,创造中国自己的城市本土化城市形态,[1]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城市、区域的核心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城市规划过于侧重物质层面,已经诱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加强城市的社会规划。从国外城市规划转型的经验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包容性的空间规划促进广泛的社会融合;二是促进城市公共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正义;三是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四是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和规划教育的人文化。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出发,需要控制高档小区、封闭式小区的建设,加大以公租房为主的社会住宅建设,促进不同阶层、群体的"混合居住"。注重社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空间需求。保障和推动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最后,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加强城市社会规划的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