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上海报纸副刊由于受到营业化思潮的影响,副刊整体在思想趣味和文化品格上呈现出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时事新报》副刊《报馀丛载》就是在这种历史生态和演变逻辑的影响下首倡黑幕文化。黑幕文化的恶性发展在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弄潮儿、进步读者乃至北洋政府的普遍批判和制裁。《时事新报》为了挽回危局,在研究系张东荪等人的带领下,创办了我国现代第一个学术性文化副刊——《学灯》,裁撤了以黑幕文化为特色的《报馀丛载》。这不但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壮大,已经渗透到了报纸文艺副刊,而且也反映出研究系知识分子在新的文化潮流下应时而变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
时间的运行是不可遏止的,它总是在匆匆地留下什么,又悄悄地抹去什么.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若以"五四"前夕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批评为始点,已走过一段不短的路程了.但是从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发掘、剖析,做一番归纳、综合的工作,似乎尚未有人涉足,以至渐渐有了代远言湮之危险.的确,要从卷帙浩繁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中抽绎出某种序列与纲目,不但需要广博的阅读层面,丰赡的资料积累,而且还应有高屋建瓴、控捉自如的气度与学识,这对有意问津者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正因如此,当我面对许怀中先生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时,心中难免生起一种对开拓者的胆识与才学的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3.
《文学改良刍议》在"温和"的行文之中实则是相当革命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的雅俗格局,为中国现代书面语的转型以及现代文学语言的诞生开拓了新的空间。《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立一个整体的文言与白话二元对立,而由白话取代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必然涉及到空前的复杂性。《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思路表明胡适的白话思考与倡导的重大进展,"国语"的标出使得之前文言、白话二元对立的诸多问题都化零为整,而得到极大的超越。胡适这三篇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为重要的论文,构成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变革的空间,并开放而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经典文本中历史文化典籍的运用与现代小说艺术的形成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思考短篇小说文本的存在样态,通变的问题及相关命题,和西方"互文性"理论与中国古代"通变"思想的关系,是探究二者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大泽乡》通过叙述视角的变化让历史事件进入现代短篇小说;《石碣》利用《水浒传》中的文本空白点敷衍成文;《豹子头林冲》转换了叙述侧重点,使原有的叙事性故事进入现代短篇小说;《菜园》将诗词、文学典故和历史典故熔入文本叙述,使古典诗词和典故进入现代短篇小说;《游园惊梦》通过叙述层次的递进及隐喻手法的运用,形成现代小说中的"形而上质"层.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一些具有理论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6.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07,1(11):127-131
发生于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思想启蒙并非是一个均质性的概念,而是受制于中国自身不同的历史语境,形成一种流动性.由启蒙先驱陈独秀创办的两份重要报刊《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历史性地透视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所发生的这种时代性变迁,前者以"开启民智"为职志,后者以"唤醒青年"为己任,这种启蒙策略的历史性调整也使内生于启蒙思潮的"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五四思想启蒙的历史个性相一致,革命后的新文学在与知识阶层达成精神同构的同时也与普通民众疏离,使自近代以来由"启蒙"聚拢起来的"文学"与"民众"的亲密关系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后再度分裂.但是五四新文学与民众的疏离状态正是启蒙思想共同体的凝聚期和现代价值的建构期,五四启蒙的巨大历史价值即在此.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黑幕"定性已久,然而仍需返诸历史现场细辨."黑幕"定性源于<新青年>同人"斥黑"."黑幕"原初有借媒体揭露社会现实的动机,其主体立场的昏愤与渐行渐变的商业操作决定其价值模糊,终于成为公共场域中的垃圾."黑幕"的客观作用恰恰与<新青年>改良社会的目的相冲突,所以<新青年>同人必得"斥黑",斥其贻毒青年的害处,斥其与传统文学糟粕的一致.斥责者的主观愿望是建构新的"个人、国族意识形态","斥黑"客观上是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一部分,并不在纯粹的文学文体上做文章,因而申斥的方式与态度大同而不乏小异.<新青年>同人现代性强势话语一直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黑幕的叙述.  相似文献   

8.
《狼图腾》在生态问题上的思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前沿的现代"中国"形象。《狼图腾》倡导反抗和斗争的精神,不过它是从中国近代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背景来反思民族性缺陷的,因而占据了谈论狼性的道德高地,也使其对民族性的反思和批判有了历史的正当性和现实的合理性,虽然这会向世界展现它难以抹去历史创伤记忆的一面。对《狼图腾》的批评或出于"藏拙"的策略考虑,或出于中国目前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但问题是,中国还不是一个能够主导世界的强国,片面地顺应西方的价值观并不能减少或避免与西方的冲突。对和平主义的善良愿望,《狼图腾》倒有一点提醒的意义。今天,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来考虑问题,牢记历史的教训,但又能以一种自信活泼的姿态走向世界。这是围绕《狼图腾》的争论所能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口述历史方面,唐德刚先生堪称权威。他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和《胡适口述自传》。可以说,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史学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从历史亲历者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近现代中国生动而鲜活的画卷,为挽救宝贵的历史资源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悠长的"西方的中国形象"或"西方的中国观"中,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以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代表的红色中国书写具有全新的范式意义。不同于同时期的赛珍珠、弗莱明等人的中国书写对"老中国"的表现,斯诺描绘了"活的中国"与现代世界的互动。斯诺式的中国书写不仅反映出注重古典研究的欧洲汉学向关注现代中国的美国中国学的演变,同时也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世界意识"的生成对人文学的深刻影响。斯诺的中国书写虽然未能改变"西方"的历史,甚至未能真正改写"西方的中国观",但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并且由此改写了"世界史"。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与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媒体存在,在以胡适为精神领袖的新派文人的运作之下,它以激进的改革思想与平和的说理态度,以语言、诗歌和戏剧的变革为突破口,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胡适与《新青年》营造了一个传统文化现代言说的时代氛围,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知识界主观“误读”西方的先河,由此而造成的历史弊端,对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学科是一块压缩饼干,历史是一个国家对历史各时期所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概括。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需要在很短的时问内认识。要引导高三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问里以高考的要求认识《中国古代史》、《世界的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需注重整体观念的把握,把历史上众多的人物、事件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教学,将历史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集中了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重要著作的精华,浓缩反映其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概貌。全书以伦理学、认识论、存在论三大纲要,建构了一个能够代表现代中国哲学水平,具有人类性与历史感、经验基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学术界对充当中国现代诸学科关键词的汉字新语给予了较多关注,试图追溯这些汉字新语的源流,考察作为现代中国人思维纽结的新概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演进轨迹。这种研究所采用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方法,在国外已颇流行,介绍到国内的名著有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丹尼·卡瓦拉罗的《文化理论关键词》等。在国内,传统训诂学本来就是研究语义之学,近现代学者利用它来发掘某一概念的语义系统的历史蕴涵和发展规律,如王国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清末,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力倡“小说界革命”,遗憾的是少有成功的实践;继而盛行的“谴责小说”,着力暴露官场的腐败和世态的丑恶,但未切中封建制度的本质和要害;而泛滥民国初的“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则已堕入末流。无论是“谴责”小说,还是“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都与现代小说有相当距离。一九一七年,陈衡哲在胡适编辑的《留美学生季报》发表了处女作《一日》,其思想和技巧已初具现代小说雏形,可谓用现代白话创作短篇小说的最早尝试。胡适在陈衡哲短篇集《小雨点·序》中写道:“当我们还在讨论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指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章了。《一日》便是文学  相似文献   

17.
《西行漫记》的"文学性"不应仅仅在"文学修辞"或"文学形式"层面加以理解,它还指涉"历史"的"诗学"特性,表现为对历史的认知、理解与预示。这部作品使红军、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道成肉身",成为可辨识、可理解的现实政治力量,不仅仅表达和改变了"世界的中国观",而且形塑了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并进一步建构了中国人的"国家认同"与"阶级认同"。这部以"记录历史"为名的作品既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时还成为创造"历史"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西行漫记》生动地再现了长期被忽略的文类"非虚构写作"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并帮助我们再思"历史"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其蕴含的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文学、美学、逻辑学内涵根植于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土壤中。以西方现代文学阐释学理论(对话论、阅读论、意义论、空白论)为整体参照系,具体运用视域融合、效果历史、阐释范式等理论要点,绘制《文心雕龙》的阐释路线图,将西方现代阐释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探析有关《文心雕龙》研究走过的足迹,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有益实践,为《文心雕龙》的阐释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9.
《明儒学案》作为明清之际黄宗羲学术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无疑属于中国哲学史历史先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导性主要体现于:首创了"学案体"的学术史研究范式;哲学史与哲学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接着讲"与"如实讲"的学术使命感。黄宗羲学术史成果的先导性意义集中体现为:突破了霸权化的学术模式,形成对学术史本质的重新厘定;真实地呈现了学术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明儒学案》也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独立性特点,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李怡 《江汉论坛》2006,1(1):105-109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