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伏羲伏羲》《雷雨》《费德尔》均隐含着乱伦弑父的文学原型。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三部作品的独创性在于它们借助这一原型分别在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和具有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里,融入了明显的时代内涵,重新演出了文学的新场面。从有机文学史的视角来看,这一文化原型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学传统,在社会现实、文化和生命意识诸层面的探索包含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曹禺剧作《雷雨》中的“雷雨”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型,它具有复杂的象征意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曹禺挖掘并再现了这一原型,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境界的深情关注,从而使《雷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黄梅生曹禹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待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背景、主题、情节。...  相似文献   

4.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雷雨》,其中的原型可分为四种 :贯穿全剧的“雷电”原型 ;人物形象上的“复仇者”原型 ;情节发展上的“乱伦”原型和“因果报应”原型  相似文献   

5.
俄国作家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一直被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加以解读,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论述剧中女主人公卡杰林娜的原型是酒神狄奥尼苏斯,而女主人公所处的专制环境的原型为伊甸园,这两个对立的原型意象成为主人公悲剧命运必然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三年,二十三岁的曹禺鬼使神差地写下了一部四幕剧,取名《雷雨》,从此,中国文坛多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半个世纪过去了,曹禺越来越红,《雷雨越来越响,靠曹禺吃饭,由《雷雨》成名者夥矣。对《雷雨》的研究,自《雷雨》一出便已有之,研究成果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雷雨》的解说至今尚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近年来,研究开始出现了从狭隘的社会学和浅近的艺术表现中解脱出来,向普遍的人生哲学靠拢的趋向,这无疑是可喜的进步。笔者学识浅薄,不敢妄言已对《雷  相似文献   

7.
原型批评不是在意识的表层工作,即把特定的历史作品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做直线性的联系,而是去挖掘作品中潜在的、人们意识不到’的又反复出现的东西。《雷雨》除具有高度的现实性、艺术性外,还有不易为人们觉察的原型主题、原型意象、原型结构,并在比较视野中构成了具有深厚历史纵深感和人主义关怀的原型世界,因而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所接受,具有了世界性、永恒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曹禺的《雷雨》原著精魂──“雷雨意识”的探析,旨在从电视剧与原著的关系上来审视电视剧《雷雨》的改编,从而具体分析了电视剧《雷雨》因削弱和淡化了“雷雨意识”而留下的两处影响全剧的重大遗憾。  相似文献   

9.
从爱的角度来认识,《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两个剧本描写了两个成年人追求爱情的故事,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榆》中,他们尽管需要接受惩罚,但还是获得了爱情;而《雷雨》则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追求真爱的最后结局只能是男死女疯。《榆》中人物主要表现了清教徒的信仰,《雷雨》中人物则表现了中国儒、道、佛文化中得以俗化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  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  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剧作之一,自发表以来,受到普遍的欢迎,曾印行过許多次。曹禺对剧本也曾进行过几次程度不同的修改。現在《雷雨》基本上有五种本子:一种是一九三四年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的,这是最早的本子了;其次是一九三六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单行本,作了点小修改,这个本子解放前一直没再变动;第三种是一九五一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曹禺选集》,这一次改动很大,有几个人物面目大变,  相似文献   

12.
本题似有几分怪,明确说即是议曹禹剧作《雷雨》中的象征形象--“雷雨”.剧中有八个主要人物形象将此归入形象之列,故称为第九个.曹禹在《日出·跋》中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的人物漏掉.《雷雨》中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地添上这个人,如作家自己所说,剧中确实有这第九个存在.这“一名好队’就是“雷雨”.让我们来看作品,作品的内容是认识形成的依据,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据.在作品中,作为…  相似文献   

13.
论《雷雨》的悲剧场贺建成一部《雷雨》,百千文章,聚讼纷坛。其戏剧冲突即是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戏剧性,牵涉到人物性格刻划等,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是剧作家反映人生世界之艺术图式,寄寓着全剧的主题意蕴,因而耐人寻绎。造成《...  相似文献   

14.
曹禺是受外国戏剧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雷雨》(1934)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评论家的提示,《雷雨》所涉及的借鉴榜样,如果将其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洋戏剧史:从古希腊悲剧家到莎士比亚,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易卜生,直至本世纪美国的奥尼尔,真是应有尽有。关于这些戏剧大师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我国学者不乏精细的发现与精辟  相似文献   

15.
一、《雷雨》是曹禺创作的高峰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从1933年《雷雨》问世至今,已创作了10多部剧作。尽管《日出》、《原野》、《北京人》、《家》、《艳阳天》、《明朗的天》、《王昭君》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优秀篇什,无论主题的深刻、艺术的独创、语言的雕饰等都能标新立异、独树旗帜,不少篇章开中国戏剧创作的先河,但足以显示作家创作高峰艺术成就的只有《雷雨》。《雷雨》是曹禺创作的高峰。第一、深刻的历史主题作品通过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的夏杂关系和一天内发生的事变,反映了自光绪20年(1894)以后30年间中国社会复杂…  相似文献   

16.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剧作构思闪光点.本文力图以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茶馆”这一浓缩着中国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的原型分析,阐释选择原型意象作为戏剧环境对戏剧主题显现、戏剧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安排等因素所呈现的魅力.同时从原型意象带来的假定性、剧场性要素的实现,揭示《茶馆》对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卫拉特蒙古的《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本文运用西方批评理论中的神话原型理论解读《江格尔》,作品所反映的原始意象印证了神话原型理论,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因素研究是从近30 年开始的,主要表现在对小说中的道教文化语境、小说对待道教的态度、艺术手 法上对道教的体现、九天玄女的原型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等方面。比较诸说,可以发现《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因素研究尚未取 得较统一的结论,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一把探索的钥匙,对小说的道教思想进行分类,并从文本结构与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不 仅有助于多角度了解小说主旨,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处事原则、心灵诉求等方面皆起到规正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雷雨》对西方话剧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九三四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在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从此,《雷雨》以它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使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艺坛站定了脚跟.《雷雨》的成功不但在于它“第一次在较大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民族生活”,而且还在于它对西方话剧创作经验的成功借鉴.本文仅就《雷雨》借鉴西方话剧方面谈一些看法.陈瘦竹同志曾恳切指出:“假使曹禺在谈话和文章中回顾一下他学习和突破外国戏  相似文献   

20.
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童伟民经历:由删除到恢复曹禹的《雷雨》最初发表时。除了四幕主戏外还有序幕和尾声。但后来在演出和再版时序幕和尾声却被删掉了,以致不但一般观众和读者不知,就连相当大一批学中文专业的人也不了解《雷雨>还有序幕和尾声。这样就影响了人们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