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文学是人学,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也苦苦地追问:到底什么是人性?在<聊斋志异>中,蒲氏是徘徊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他既赞美纯洁的自然人性,又认为人性有恶,故而乐用儒家伦理对人性进行规约和框定.他觉得,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间走中庸之道,可能是人性美的一种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从道德哲学视域出发,重新检视人学中关于现代人性塑造的伦理价值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从客观实体对主体人的功效性,可以归纳出现代人性塑造的功利性价值;另一方面,从主体人对精神的需要性,可以得出现代人性塑造的非功利性价值。通过人性的塑造,有效地把握人性塑造的价值,使全社会真正接受"以人为本"的新人性观念,在此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朝向"四有"新人发展,成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克洛德的自然人性,宛若“天使”,在黑暗的“魔鬼”生活中熠熠发光。可是在压抑中复归的人性是畸形的,以至于克洛德用这种不健全的、变态的人性既伤害了他人,又毁灭了自己,终于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凄惨的句号。他既是罪恶的社会和宗教的代言体,又是受害体。宗教禁锢人性的本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作为伦理时象的自然物,只有当它作为人的审美活动的对象,而不是功利的对象的时候,自然伦理才是可能的。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意识形态要把一般的传统伦理扩展到自然,珍视人以外的生命和世界的自然伦理价值,还公平于自然。这是生态伦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公平解读。生态伦理,要促使科技回归自然,既要重新反思科学的伦理价值,又要限制技术对自然的挑战,呵护自然,还公正于自然。这就是科技与自然之间生态伦理关系的公正解读。要使生态伦理发挥作用,赋予其实际意义,就是要指导我们关心自然,关爱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伦理从自然走向社会的解读也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的某些人,通过抄袭、剽窃,以道德和法律都不允许的非正当的手段获得利益和荣誉,其性质当属学术腐败.对这种发生在知识分子身上的腐败,首先应从人性的不完善中分析深层原因,并从伦理智慧和法制观念中求解脱.人要获得完善,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其产生源于自然价值的确立。故而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为人确立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是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实质。运用自然辩证法原理系统分析、阐述两者的辩证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当前自然价值研究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8.
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梭罗对于现代环境运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他是一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发现并表述了自然界各个部分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因而被人称为“生态学之前的生态学家”。其次,梭罗有着深邃的自然思想,他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立场出发,强调自然有不领带于人的独立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和精神意义,析力反对把自然的价值约减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不同时代盛行的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流俗进行了深化的批判,表达了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应保持平衡的思想。梭罗这些生态中论的思想要素如今得到了当代环境运动,尤其是生态伦理学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层次人性假设的认识是不同经济学学派建立的基础,各经济学派都有自己的主要理论与观点,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人们的认同。各经济学派理论观点差异的根源在于对人性假设的层次、角度与对象不同。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学中关于人性假设的问题,提出了"自然人性"假说和3个层次、8种基本类型的人性假设,并从原始人性的层面上分析了将来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新空间,以期推动经济学在人性假设、分层次研究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卢梭从维护自然人性美的角度对文明进行审视,认为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失落和自由天性的丧失,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滑坡,人类生存处于极不自由的状态之中。面对技术和文明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卢梭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并提出了恢复自然人性美的主张和培养"自然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13.
梁实秋的"人性论",以儒学伦理人性为精神依归,以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他选择了内在视角,以具有共通情感与理性的人来取代"阶级性"的人,反对阶级人性论;在"情感"与"理性"的二维之间,强调理性的支配作用,批判五四新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梁实秋人性观的总体特征是古典主义,强调普遍性、社会性、稳定性,排斥差异性、个体性、变动性。  相似文献   

14.
15.
哈维认为,空间的概念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发生变异,它从来不是静态的,而在不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空间甚而可视为一种美学范畴。今天美学战胜伦理学,已成为社会和知识关注的焦点。后现代空间观念的特点是“时空压缩”,它的要害是通过时间来消弭空间。西方资本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空压缩愈演愈烈,无论是在政治、私人还是社会领域,变化无常、支离破碎都是它的一贯特征。而这一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早就多有预言。如《共产党宣言》展示的空间思想,就不仅是当今资本全球化扩张的一个雄辩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它同样与时俱进在向未来开放,显示资本从来就不是自然物,而是社会关系,今天它在全球空间与地方文化的尖锐对峙中,势将酝酿筹划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宋明理学家在其道德学说中,经常征引《孟子》中“孺子将入于井”的譬喻。这一譬喻,在解释孟子人性论中所说仁之端的同时,还显示出儒家伦理构架一个根本性的理路:重视“情感的自然”。儒家伦理思想在核心点上特别表现出以人的自然情感为基础,这一点与西方伦理学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有根本的不同。因此,以自然情感为基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并对推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耶拿时期的《伦理体系》手稿的发现,不仅驳斥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他的思想缺乏道德的指责,而且为从这一古典实践哲学路径去解读他的哲学体系提供了可能。本文回应了西方学术主流从承认理论来解读这一著作的理解框架,指出从自然伦理解体到伦理共同体的重建才是《伦理体系》所要展开的根本问题。其中从自由伦理与犯罪关系揭示出伦理文明进程必然出现的野蛮化荒废,显示出黑格尔独特的思想冒险,而让政府担负起重建和守护民族伦理共同体免遭瓦解的伦理政治使命,更凸显出黑格尔实践哲学是非现代的,从而具有拯救现代危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对自然是否有伦理关系?这一提问内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对自然是否可能有伦理关系?二是人对自然具有怎样的伦理关系?三是人对自然是否应该有伦理关系?人对自然的确具有伦理思维与伦理实践的能力,但其伦理关系的内容应是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生态平衡规律.它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泰州学派是以自然为宗的,王襞继承了王艮自然人性论的思想,主张人性天然具足,所以要保持人性本身的纯粹完美,反对刻意修养、在人性上着力。王襞把"自然"与"中"统一起来,并把"致中和"看着是"顺自然"的重要手段,要求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保持"中和"状态。在自然人性的理念和"中"的思想指导下,王襞又大倡简易之道和日用之学,认为平常愈本色,希望人们注重在"日用"和"即事"中学习。  相似文献   

20.
天理自然观是朱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熹不是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自然,而是从主体论、价值论的视角理解自然,把自然作为内在于人的一种存在来体认,朱熹天理自然观充满着强烈的道德意识。所以,对朱熹的天理自然不能仅从实在论的角度作认识论的解读,更要分析其伦理内蕴,并对其价值全面、辨证地加以审视。从伦理内蕴来看,朱熹自然观蕴含的伦理意蕴主要为:“天理”是人伦的最高法则;阴阳二气是“天理”在人间秩序的体现;“五常”是“天理”自然在人伦社会中的呈现。从价值审视上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来说,朱熹提出的“天理”是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不具有自然的真实性和实体性,因而是荒谬的。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朱熹提出“天理”概念,把天人合一道德的价值上升到“天理”的地位,这为当时应对佛家和道家的挑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功利盛行的当下,深刻理解朱熹天人合一道德理念,为人们心灵的安顿、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