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避讳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避讳语是人类语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但影响到人们语言生活的质量,也影响到语言的变化。避讳语就其内容来看可分成三类:一曰“讳凶”,二曰“讳尊”,三曰“讳俗”。“讳凶”类避讳语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讳尊”类避讳语是“讳凶”类避讳语的直接延伸。至于“讳俗”类避讳语的产生,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封建文明以后的事。避讳语的流变主要包括:内容的扩展、形式的嬗变和自身的更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何为"偏讳"?     
何为"偏讳"?古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偏讳"是遍讳之义,即对尊长双名中的每一个字都要避讳;一说"偏讳"是单讳双名之一。从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来看,遍讳说与实际不符,"偏讳"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单讳其一。偏讳的避与不避因时因人而异。先秦汉魏时期不避偏讳,南北朝以后直至清末一般要避偏讳。  相似文献   

3.
S.202是一件较为重要的敦煌医药卷子,但对其文献的传抄情况,既往研究者虽然利用了卷子中的避讳情况作判断,却因为对古代避讳知识的生疏而形成误判。实际上,该文献有隐在的南朝陈讳和隐在的唐代避讳。由于后者的存在,可以将卷子的抄成年代判定为唐代。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讳名,二名要偏讳,要避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却可以利用避讳来鉴别史书和史料的真伪.因此,研究避讳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垣的《史讳举例》继承了宋以后学者对古代避讳的研究成果,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皇朝避讳的历史,总结了历代避讳的方法和种类,揭示了利用避讳进行考证的各种途径,使避讳学成为历史文献学的一门专学。  相似文献   

6.
唐代俗字避讳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代避讳以形体的改变为重点。俗字的流行促使帝王名讳用字的规避范围逐渐扩展到俗字 ,不仅讳字的俗写字形要避讳 ,形体上与讳字有关联的部分俗字也在避讳之列 ,从而产生了唐代特有的俗字避讳现象。从根本上说 ,这是避讳制度与俗字形体同时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必然产物。北宋以后 ,伴随着避讳重点的转移、雕版印刷的盛行 ,俗字避讳失去了产生条件 ,最终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7.
楷书《噩梦》,原文共24 629字,残去129字,是现存不多的王夫之手写文献之一。从用字角度看,《噩梦》遵从崇祯三年颁布的国讳,避了“照”“常”“洛”“由”“校”等字,避了“朝”“聘”等王氏家讳,不避清代国讳“玄”字。这真实地反映了王夫之避讳的具体情况,也反映了王夫之坚守明代遗民身份的书写状态。  相似文献   

8.
陈垣的史讳研究是避讳研究的一部分,它与修辞关系密切,从史讳视角所探讨的有关避讳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功用等,与从修辞学视角探讨这些问题有某些重合之处。陈垣是我国研究"史讳"演变史的第一人。他的探讨也为从修辞学视角研究避讳史甚至修辞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避讳古今说     
“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而改他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就叫做“避讳”。如行船的人避讳“翻”、“沉”等字眼,不辛失去亲人的忌讳直言一个“死”字。陆游《老学庵笔记》有一段记载:“田登作郡,自讳其名,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观游,吏遂书榜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是一段有关避讳的笑语故事。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出自这个笑话,它流传至今,已是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10.
《史讳举例》为避诗学之经典.但其对避讳的定义应加以补充和修正:1、避讳并非只是文字上,应包括口语、甚至口语中更严格.2.避讳并非中国之特有.许多民族中都有避讳习俗.  相似文献   

11.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五代避讳又有其特点.避讳给人们阅读五代文献造成不便,但如能掌握其规律而加以利用,亦有助于解读文献典籍.通过考察五代避讳制度,总结其避讳方式和内容,并分析相关避讳材料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亦避名”之制,起于周,成于秦,西汉沿袭不改。《黄帝书》避汉高祖刘邦讳,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讳,当抄于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这也是《黄帝书》产生年代的下限。  相似文献   

13.
历代避讳特点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避讳特指封建王朝的臣民对当代君主、历代君主为本朝所尊者.以及所尊重的人不得直称其名的社会现象。避讳起原于周、行于秦汉,盛于唐宋.驰于元,复又严于明清,废于民国。避讳为中国古代文献的内容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研究避讳的历史规律对于古籍整理及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成就巨大是我国避讳学研究的最显著特点。伴随一部避讳史,也有一部中国避讳学史。中国避讳学史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避讳史料学时期——先秦至明代,二是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三是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四是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  相似文献   

15.
《春秋》记事存在着为尊亲者讳的诗书笔法,后世颇多讥评.或以为史家曲笔之始,或以为史家任情褒随之范例。然则《春秋》的讳书笔法既不是不顾史实,更不是歪曲史实;而只是在记事上或者避实就虚,或者当书不书,于隐约其辞中透露出史事的真实痕迹,具有隐而不避、讳而不饰、微婉志晦、精义藏用之神妙。因此,对《春秋》讳书笔法不能简单否定;相反,倒是一种值得参考借鉴的史籍修辞笔法。  相似文献   

16.
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早已脍炙人口。末句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人风”二字,教材和诸家历来注释为:应作“民风”,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写作“人”.这种避讳的说法是大可榷商的.其一,请看下列句子:  相似文献   

17.
避讳是中国古代很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又与原始禁忌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原始禁忌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形成的、体现原始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而避讳则发展为以现代思维为基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对象、关系、惩罚等等方面,而由原始禁忌发展到避讳,正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协调,可作为考查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关于避讳习俗,古今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涉及的主要是东周秦汉以后的改字避讳法。避讳习俗源流何在?前人研究甚少。笔者拟就所及材料,试探讨避讳习俗的起源:以为避讳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忌讳 ,表现在语言中即为语讳。语讳的成因可概括为 :由于巫术宗教 ;为了避俗求雅 ;由于感情好恶 ;出于交际需要 ;由于礼教规范。总之 ,在其背后 ,蕴涵着文化巨大的整合、规约、求新功能。  相似文献   

20.
《龙龛手镜》搜集了大量写本佛典中的异体字,唐讳字形也在其列。从避讳学与文字学交叉的角度来看,这些字形的分布特点既与唐代避讳的规避对象、祖庙推崇、起伏概貌等情况基本契合,较好地保存了唐代避讳制度施加于写本文献的影响痕迹,也反映出唐讳字形的真实变化情况。不过,囿于编纂初衷与文献性质,《龙龛手镜》在处理所收唐讳字形时存在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部分唐讳字形的收录考证也有待商榷。这些情况透露出《龙龛手镜》在避讳制度的认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致影响了正字标准的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