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并促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乡“对垒”的局面正在全面打破,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乡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城镇开放,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本文根据河南城镇及城镇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制约河南人口城镇化主要因素的分析,力图寻求提高河南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并且对河南人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正处在有利的人口窗口内,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应按照城市化不断推进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和背景来规划、建设新农村,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实效。通过将土地流转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土地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促进进入各级城镇的劳动力平稳地融入城镇公共管理体系之中,以此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制度安排,稳定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农地制度及其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外推力,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积极作用。我国现行的农地家庭承包制由于以行政手段供地和缺乏农地流转机制,使得农民与农地关系凝固化,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应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排放力度,割断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的联系。并通过农地市场流转,使转移出去的农民得到放弃农地权利的报偿或对农地投入的补偿,使其愿意放弃农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转移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问题.主要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随迁子女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三个方面对农村转移人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政策解决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等对策,以期加快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化的浩大工程,它涉及到土地管理、住房保障、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城镇管理、财政税收、金融融资等一系列制度协调配合,其中土地制度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在城镇化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制约现代城镇化的一个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我国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制度、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我国要以加入WTO为契机,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扭转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首先应该是农村人口城镇化。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城镇化应借助农村和城镇的拉力与推力,具体来说应选择走做大做强现有城镇和整合现有小村庄的路子,也就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二级中心城市、县城和乡镇以增大其容纳人口的能力,整合现有小村庄以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从而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建设用地供给十分紧张的背景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由于农地产权主体虚置及征地制度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与权威性等原因,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重“增量”而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明晰农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完善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强化土地规划在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主要受到一系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土地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制约,它主要通过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土地征收、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等实现对土地与劳动力的重组,从而影响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进而影响整个城市化进程。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因存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模糊、收益权残缺,土地流转限制条件多、流转费用高,征地范围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城市住宅用地占比过低、建设用地供应与人口流向错配等问题,抑制了城市化进程。为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须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扩大土地流转范围;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严重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略抑制它。当前,我们的理性选择是: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是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社会稳定最基本、最艰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时间、空间和劳动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竞争中 ,应按比较优势理论 ,开拓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领域 ,实行产业内消化、产业间转移的途径与政府政策 ;在国内按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规律 ,保持经济增长 ,推进城市化进程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途径与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本文围绕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从经济全球化(WTO)中的农业现代化、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中国农村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和改革农村教育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国际化,将产生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转移到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相互作用,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推拉效应。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应实行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实行以诱致型城市化为主,强制型的政府政策为补充的城市化制度供给模式,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的制度环境.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域和农村城市化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4.
论加入WTO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将大大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耕地经济效益,有助于变革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耕地规模经营,改善耕地环境.但在一定过渡期内必将影响耕地的稳定和充分利用,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使土地所有者注重耕地资源的现时收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与成本,加剧耕地供需矛盾.因此,可以说加入WTO将加大我国政府对耕地资源调控的难度.文中探讨了加入WTO对耕地资源保护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耕地保护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步骤是突破小规模经营的瓶颈,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区域化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实现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有利影响和严峻挑战。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扩大市场需求、增加投资能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城市化进程 ;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房地产的开发领域、企业实力、中介服务和金融保险业方面。因此我国房地产业在WTO框架下应积极应对 ,例如 ,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 ,组建有实力的大型股份制房地产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的辐射力、竞争力来自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外部形象。在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推动下,贵州省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为了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应该在发展中塑造崭新的贵州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8.
适时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 ,是整合西部资源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水平 ,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共同发展的战略举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在履行屯垦戍边神圣使命过程中 ,壮大了发展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在西部开发和我国加入WTO推动下 ,兵团应立足农业强势 ,加快工农、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 ,大力发展融合型城市 ,构建有核心增长力的小城镇体系 ,为兵团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战略蓝图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农民增收,文中主要分析了政策及体制因素、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财政投入的有限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和农民自身素质有限、城镇化水平低、农民负担重、加入WTO的冲击等八方面因素,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对我国的就业问题既会带来机遇 ,又会产生挑战 ,具体表现为长短期就业机会的不均衡、行业间就业机会的不均衡和地区间就业机会的不均衡。为此 ,我国政府必须保持经济增长 ,提供就业后盾 ;加速城市化 ,创造就业机会 ;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力素质 ;扶持小企业 ,提高就业密度 ;完善就业机制 ,建立预警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