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大宰八法”有“官职法”,学术界从东汉郑司农之后,对“官职法”的研究几乎没有新进展。“官职法”主要包括定职能、定职名、定职称、定职掌四项内容。定职能以辨邦治,定职名以获名份,定职称以别职权,定职掌以明职责。“官职法”对应于《周礼》二十字大纲中的“分职”,与“官属法”一起,是“设官分职”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
都铎晚期和斯图亚特早期英国地方官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铎王朝晚期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英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中央权力的集中,地方官职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国内史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地方官职的系统研究较少,有的地方官职的名称都未曾见到过,更谈不上对其职责的认识。而且,在这一时期,新的地方官职开始出现,旧的地方官职的部分职能被他人所取代;地方官职的结构和功能出现了新的特点。阐释清楚地方官职的问题,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一时期英国的尤其是英国地方层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西汉官职系统虽继承秦制,但在不断的摸索中呈现出三大乱象:一是文职、武职官员区分不清,二是官职分工混乱,三是新官职设立随意。这些现象说明西汉官职系统还不成熟,仍然在探索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楚国的官制自成体系,与中原诸国官制迥然不同,甚至职官名称都异于中原诸国。只有“司马”例外,它是为数不多且与中原诸国职官名称相同的职官之一。因此,研究楚国“司马”的设置、职掌及其属官等情况,对于深入探讨楚国的官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官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为什么习惯称呼官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习惯称呼官职,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原因.第一,是由于“官本位”现象的存在.当官者尊,喜欢别人称呼官职.第二,是受古代避讳风俗的影响,人们认为当面称呼尊长的名是一种不敬行为.第三,是与中国人解放后名字简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哇明达 《社区》2011,(35):39-40
武则天时期。朝廷有位官员叫张衡,虽是令史(俗称吏员或胥吏)出身,但官阶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级。就成了三品官员。唐朝的三品是个什么级别呢?如果拿现在的官职来对比,那么四品是司局级或副部级,三品就是正部级了。不仅如此,在唐朝。有些三品官员如能加上“同平章事”头衔.  相似文献   

7.
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官职设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国和丞相两个官职。相国和丞相虽然官名不同,但实际上职掌相同,都是处于宰辅地位。历代学者对这两个官职论述甚多,认识颇不一致:在设置的国别问题上,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认为,“相国、丞相皆秦官”,似乎仅为秦国所独有;在初置的时间问题上,杜佑的《通典》认为“始皇始置  相似文献   

8.
屈氏家族从屈瑕授封屈地为侯开始,世代享受“莫敖”的殊荣,春秋战国500年间一直是楚国的支柱。屈氏家族涌现了一大批人才精英,特别是产生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从《鄂君启节》有关铭文和汉寿县沧浪水畔楚墓群“武王之童督”铜戈、“郢室畏户之玺”铜印等文物的出土,沧港镇的遗存遗迹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分析,屈原的故乡不可能是湖北的秭归,很可能是洞庭平原中心的汉寿县沧港古镇。  相似文献   

9.
“左徒”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徒”之职之名义职掌者 ,旧说均不成立。文章结合出土文献资料 ,通过详实的考证后得出结论 :楚之左徒与征尹是一种官职的两种不同的称谓 ,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行人”一职 ,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文章还对左徒之职应有的素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北魏的九流三清与官职清浊张旭华九流与三清,是北魏孝文帝建立门阀制度后对清官流品及其等级区分的一种总称。由于以往治史者对这一问题言之甚略,很少涉及,故本文略作考述,以期对北魏的官职清浊问题获得新的认识。一自魏晋以来,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及士庶等级的严...  相似文献   

11.
1870年11月12日,清政府的对外官制有重大调整,三口通商大臣被裁,直隶总督李鸿章授钦差,兼理通商事务,即在直隶总督的本差之外,兼任北洋大臣,一身二任,治内御外,治所也分为保定和天津两处。此乃清朝官职前所未有的特例,预示着清朝外交的变通,复成为“北洋”概念转换的节点,并开启汉族大臣介入晚清外交的新局。北洋大臣事同创始,责任綦重,成为具有处理国家外交、国防、兵工性质的职衔,职掌范围远远超过直隶总督。李鸿章身后,“北洋”的概念又有流变与放大。  相似文献   

12.
刘耀兰 《社区》2011,(29):43-43
春秋时期,孙叔敖原本是楚国的一个隐者。楚国国相虞丘想找人接替自己的职务,就把孙叔敖举荐给楚庄王。为了考察孙叔敖的才能,楚庄王只让他在朝廷担任一般的官职。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楚庄王认为他确为贤能之士.就任命他为国相。  相似文献   

13.
清朝沿袭明朝官制,建立起从中央的大学士、尚书,到地方的总督、巡抚、知府、知州,而至知县的封建官僚体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发布政令,决定一切;但“朝廷敷布政教,全赖州县奉行”。全国一千三百多个(散州四十八个)县官是清朝政令的直接  相似文献   

14.
扁鹊与印度古代名医耆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神医,他与印度古代名医耆婆一样具有“隔墙见物”的高超医术,而且二者的医术都是神授予的。二者的名字,一为鹊,一为鸟,都与生命有关。从佛经的传说来看,中国扁鹊的故事,与耆婆名医的神话,实不无瓜葛。《仪礼》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周代职官的珍贵资料,但却不太为人所注意。本文仅就散见于《仪礼》中有关宰的记载,对周代宰的职掌进行探讨,发现不仅周天子有宰,诸候及其卿大夫、士亦各有其宰,这些宰尽管尊卑不同,权力的大小和行使职权的范围不同,但他们的职掌则大体相同。通过这一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丰富我们对于周代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仪礼》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周代职官的珍贵资料,但却不太为人所注意。本文仅就散见于《仪礼》中有关宰的记载,对周代宰的职掌进行探讨,发现不仅周天子有宰,诸候及其卿大夫、士亦各有其宰,这些宰尽管尊卑不同,权力的大小和行使职权的范围不同,但他们的职掌则大体相同。通过这一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丰富我们对于周代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作用看,楚国八百年中的四十二个君王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有十二位推动楚国向前发展,使楚国先后成为南迁之地荆山的大国强国、汉东霸主、“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对楚国发展强盛作出很大或较大贡献;有二十四位楚君楚王表现平庸,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其前任或前几任的现状,楚国既没更大发展,也没更为衰落,他们对楚国既没作出多大贡献,也没更严重地损害楚国;有六位楚王导致楚国被动挨打、衰落乃至于灭亡,损害甚至严重地损害了楚国。  相似文献   

1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在1870年就确立了文官制度,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变化紧密相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恩赐官职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党制日益成熟,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政党分赃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国发生了新技术革命,使政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考试择优录用制”。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本文仅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进行述评,使我们从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克恰诺夫对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第8203号文书的版式、尺寸、字数和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并将该文书译成俄文.该文书是较为罕见而珍贵的西夏国有关文武官职预备人选制度的第一份具体的史料证物.它对一个家族成员的关系、财产、官俸及官职继承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还对西夏军队的基本构成单位"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的曹魏、孙吴都设有“校事”一职。曹魏的校事主要职掌是“刺举”,在孙吴则主“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外加“刺举”,这些职掌无疑与司法机关、监察机关的职权发生冲突。但两国的君主囿于其利,久久不予废除。这无形中加剧了政权的运转矛盾,加速了两国政权的权力旁落或灭亡。虽然,校事制度在两国最终被废除,但其对后世的特务机关的影响却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20.
明末董说所编《七国考》,于“楚职官”中分别记有“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与“保”。对其职掌,董说虽然未加解说,但凡见之于史籍者都予以平列记录,实际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官职。如果加…卜被他遗漏的“师”,则有五种。近来某些考证楚国官制的文章,也是参照董说所列,或分五种,或分三种;解说也不尽合楚官原意。“师”与“太师”,本有某种内在关系,论者却未予注意;且多以司马迁之“潘崇为太师,掌国事”为据,认定潘崇为令尹。本文拟就此试加解说,并兼及楚官“环列之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