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还乡>与<卡斯特桥市长>在人物格局、人物关系模式以及人物性格类型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同之处.作家思想上的发展与变化则主要表现为:悲剧观的变化--两部小说分别代表了哈代的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对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命运的认识与态度之不同--<还乡>主要表现农村生活恢复生机的力量,表现农村生活内在的生命力比现代生活的生命力强大.而<卡斯特桥市长>则是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一首挽歌;<卡斯特桥市长>还加深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流露出更多的悲观思想.  相似文献   

2.
哈代在“性格和环境”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把主人翁亨查得和其他人物置于同一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中,认为适者生存,着重分析了人物性格在其命运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脱冕”的悲剧英雄——《卡斯特桥市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斯特桥市长》以《俄狄浦斯王》神话为悲剧模式,塑造了亨查德这一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英雄形象。笔者结合尼采悲剧论重新解读小说主人公亨查德的悲剧命运,并从作品叙事结构出发,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挖掘酒神原型如何具体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亨查德这一悲剧形象得以重塑,意在从深层叙事结构中呈现以酒神为原型的模式具体在哈代悲剧作品中的运用及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裂缝》与《圣经》中人类原罪故事的相关场景以及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论证"人性恶"具有本能性和遗传性,可以作为原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詹艳 《理论界》2006,(6):157-158
自中世纪以来,《圣经》的影响在西方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而且《圣经》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圣经》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及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圣经》、《论语》的知识论,以建立在认知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解释模式,从原初存在的出发,将道德作为知识论的价值核心,将知识的"真"联系价值上的"善",最终使知识化为信念。《圣经》、《论语》以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揭示了人的知性存在,主张在对"道"的人生体悟和经验中,将求知修身融于人有限的生命,最终将人的物质生命提升至精神世界,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自1814年到1949年间,英国、美国、苏格兰三家圣经公会和中华圣经公会在中国销售各种《圣经》约三亿册,其中大部分是单行本。其阅读者既有基督徒,也有非基督徒。近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是如何理解《圣经》的呢?过去对这一问题研究甚少。笔者认为,按照对待《圣经》的态度可分为三类人群,即信奉者、虽不信奉但也不排斥者、坚决排斥者。除了基督徒将《圣经》视作信仰的准则外,非基督徒的一般民众对《圣经》的理解可分为四类,即将《圣经》视作异端邪说;将《圣经》的教训作为革命指南;将《圣经》作为丰富中国语言文学的范本;将《圣经》作为汲取人道主义的源泉。本文主要从非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中国人对《圣经》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一部对西方世界影响甚深的经典著作,阅读和赏析圣经是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了解西方社会、政治、法律、习俗和语言等特点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多元化的文学批评观出发,通过对圣经神圣论、历史学、文学和女权主义批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指出新时代的圣经阅读和赏析应向多元化、开放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付煜 《中文信息》2013,(5):126-126
《诗经·卫风·氓》与《美狄亚》分别是东西方两部较早的描写弃妇现象的作品。两部作品都叙写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在弃妇形象的塑造上有诸多相似与不同。这些都深深根植于产生它们的大文化背景。本文试图从上古时期东西文明对比的角度去关照这两部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尝试解读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弃妇塑造。  相似文献   

10.
对《圣经旧约》的高级批评,是通过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法,对《圣经》文本、写作日期、资料来源等进行界定,以辨别其客观历史价值.此项研究成果由德国学者朱利亚·韦尔豪森总其大成.他极大地挑战了《圣经·旧约》的权威性并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他对以色列古代史研究的影响直到今天不能消除.其所拥有的过人的学术洞察力和伟大的学术创见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宁 《文史哲》2004,(6):53-58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中有关"撒谎"的道德主题被改写成"自我欺骗"的存在主题。由此而生的对儿童的同情,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从《牧童与狼》到《狼来了》的流布过程中,一个道德"劝戒"故事如何变异成道德"恐吓"故事,其中充斥着对身体的训诫和治理。  相似文献   

12.
何逊作为萧梁中期文坛的重要作家,察其行年仕历,似乎是《文选》研究的局外人。但是,深入考析来自《中兴馆阁书目》、《颜氏家训·文章》和《郡斋读书志》关于何逊的三则材料,却可以对解决《文选》研究的编者、年代等某些问题有很大帮助,有时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圣经旧约》的高级批评,是通过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法,对《圣经》文本、写作日期、资料来源等进行界定,以辨别其客观历史价值.此项研究成果由德国学者朱利亚·韦尔豪森总其大成.他极大地挑战了《圣经·旧约》的权威性并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他对以色列古代史研究的影响直到今天不能消除.其所拥有的过人的学术洞察力和伟大的学术创见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圣经》的“义人”和《道德经》中的“圣人”分别代表着基督教传统和中国道家传统的不同原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特征.“义人”在《圣经》是信仰上帝、严格遵行上帝命令的人.而“圣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才能道德智慧极高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周易》和《日书》的比较看卦爻辞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日书》用语的比较,重新考释了《周易》卦爻辞“利见大人”、“中行”、“子克家”、“亨”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清初小说中的僧人色情故事,以改编晚明淫僧故事为重要编创方法,反映了清初文人划分身份界限的欲望。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卷三《朱履佛》的大部分情节都改编自晚明僧人色情故事。即使系据清初大臣赵廷臣断案传闻敷衍而成的皮匠故事情节,也与晚明淫僧故事《耳谈·徽富人某》十分相似。《朱履佛》对前代故事的改编明确以建构文人身份为目的,不仅增加了僧人迫害文人的情节,以僧人恶行衬托文人在道德上的优越,并通过叠加三则文人惩处奸僧的情节,确认了文人在与僧人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朱履佛》的改编策略,既回应了《五色石》区分文人与僧人身份的立场,也是文人在危机中寻求自我证明的特定手段。  相似文献   

18.
《远离尘嚣》与《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的男女主人公与两个《圣经》原型人物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展现了小说中双方各自所代表的基督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且 ,哈代在创作当中对《圣经》原型进行借用与重塑的同时 ,也充分反映了他自己矛盾而又复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浪漫主义皆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独立,具有内在化倾向。文章以《庄子》和《弗兰肯斯坦》为例,试图说明两种浪漫主义内在化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它们都是变革时代的"叛逆文学",皆塑造出孤独漫游的漂泊者形象。然而,《庄子》强调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旷达超然的一脉;《弗兰肯斯坦》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自我塑造和自我表达,书写了浪漫英雄的自我神话。  相似文献   

20.
范若恩  程寅 《兰州学刊》2008,(6):176-178
在海明威的创作及其所昭示的艺术哲学里,人的定位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文章试图首先通过对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白象般的群山》的主题解读揭示他如何通过故事中所建构的象征性微观世界和所蕴涵的象征主义将一个圣经中人类堕落的原型得以再现,而这一再现本身又是如何突破单一的圣经原型而将单个的悲剧在此升华对现代人类命运的普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