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论语》中"文章"与"文学"二词的分析,本文尝试表明:至少在《论语》营造的语境中,"文章"乃指称先王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最终来自于先王对"性与天道"的认识。"文学"为"文章之学",由孔子首次提出。之所以要提出"文学",与春秋时期官学破败有极大关系,孔子搜集先王典章编撰"六经"并以此教徒,正是为了保存和赓续先王之道。可以说,"文学"与"文教",正是孔子作为素王经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论语》研究的困境,宋志明教授为《〈论语〉哲学》所作的序说得很清楚。宋志明教授说:研究孔子,谈何容易!关于孔子的直接的思想材料,只有一本《论语》。文字不多,大约1万5千多字,如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大概只用两个版面就够了。可是,就这1万5千多字,被中国人读了2千多年,据说《论语》的注本有3千多种。真可谓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想借助以往的注本求得《论语》的"原意",显然是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研究《论语》,并非探求"原意",并非探求所谓亘古不变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学说与先秦“显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孔子学说与先秦所谓显学的儒、道、墨、法四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但是不应该把孔子确定为诸子之中的一子;代表他思想的不是《论语》,而是"六经";四家所谓显学与孔子学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侧重强调了孔子学说中的某个或某些部分;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对诸子学说的求同,而不应该只是求异.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社会生活来源和基础,是孔门弟子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各个时期的弟子,特别是那些高足弟子,对于孔子思想在事实上的形成与发展都颇有助益。孔子思想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以后,还有一个文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定型、逐步系统化,并有所深化的历史过程,其中的核心工程是《论语》编纂;另一项重要工程则是孔子搜集、整理和传授的"六经",经过弟子后学一代代传承而发展为"九经",在不同时期著于竹帛。这两项文化工程,虽然都以孔子的生平业绩为基础,却也都显然包含着孔门弟子后学的思想创造。  相似文献   

6.
焦循对《论语》的研究,是为补充邢昺的《论语注疏》而作,其特点是重义理而轻考据.他对"一以贯之"、"异端"等孔学真谛作出了新的诠释,提出了以《论语》来阐发《易传》思想,又以《易传》来印证《论语》之说,从而正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脉络,给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治学启示.另外,通过对《论语通释》原稿本与定本之间关系的考辨可以看出,《论语补疏》是研究焦循《论语》学的最为完备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文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文学思想的奠基者。孔子没有撰述过系统的文学论著,但在记录他言论的《论语》等书里,保存了许多精深的见解,涉及了几个重要方面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测孔子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德言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在文学上,还处在群众性创作时代。由于孔子对大量诗歌、文章的写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于作者品德修养和作品的关系,提出了重要的见解,构成了孔子特有的德言说。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8.
《论语》一书与"史传"文学的关系颇为密切.其成书过程兼具集体移时撰作、书面材料与口传材料相结合等特点,与早期"史传"作品的生成过程相似.《论语》在西汉时期曾被看作"传",这与书中所含的通论、杂说和故事性内容有关.其名称中的"语",是一种以记言为主,亦兼记事的著作体裁,与"史传"文体要素有不少相通之处.《论语》的"史传"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言事相兼的叙述体制、对人物"德行"的彰显等方面.《论语》的史传文学价值主要在于较为完整、全面和准确地记述了孔子的学思历程、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象.  相似文献   

9.
衷尔钜 《东方论坛》2013,(6):1-7,55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仅限于《论语》,还应注意参考先秦其他典籍中记载的资料,尤其是《孟子》。《孟子》一书保存了《论语》未载的28条孔子言论,这些言论有比较高的可信性,它们不但可补《论语》之不足,而且其本身义蕴丰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否轻视妇女?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学术界、历史界都作过多次研讨,众说纷纭,一直没有确切结论。经查阅有关孔子当时的历史资料及档案材料,凡是涉及孔子对待妇女态度的地方,均找不到一点孔子轻视妇女、压迫妇女或歧视妇女的具体事例。仅有一处是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一段话。相反的,在历史资料及相关档案材料中却查到多处孔子重视妇女的地方。这样一来,对孔子上述这句话就得重新考虑,重新推敲,需要分析孔子是在何种情况下何种时代背景下讲这句话的。笔者认…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研究,从破坏的方面说,打破了十三经系统,使人从尊经转向疑经,带来了经学的革命。从建设的方面言,辨伪经传不是目的,康氏在辨伪的同时,又以正名的方式,论证了“孔子作六经”的命题。六经之中,《易》和《春秋》是孔学正宗,而《礼运》《中庸》《孟子》《论语》及《公羊传》等寄寓着孔子的微言大义。康有为主张用五部传记来配六经,藉此重建新的经书系统,此即“六经五记”。通过对经典的注解,康有为建构了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即天元性命之学。由此阐发的仁学思想,则为其政治制度和大同世界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体现出政治学与心性学的统一。康有为的“六经五记”以今文经学为主,兼采宋明性理之学,这一调和汉宋的思想体系,为当代的“回归经学”思潮开拓了一种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仲尼燕居》是《礼记》中专门论述古礼的重要一篇文章。该文论述了古礼的四大内容、三大特征和三大功能,是孔子一系的著作,而《论语》则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通过《仲尼燕居》与《论语》论礼的比较,使我们更能了解孔子对古礼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六经与孔子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从有了经学这门学问以来,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过去的学人不是说孔子作六经(从董仲舒直到廖平的今文经学家都是如此说),就是说孔子述六经(从刘歆到章炳麟的古文经学家都是如此说);现代的学人却进而说:孔子并未煞有介事地作六经,也不仅仅是徒述六经,而是以述为作(这一主张是从冯友兰先生开始说起的)。但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只说到孔子以述为作便完全了结了吗?笔者看来,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无为而治"与"吾与点也"是《论语》中异类的存在,历代以来相关的诠释也一直是众说纷纭。从"无为"的指向出发,梳理孔子的思想脉络,理解两者所表达的真正涵义,并找到两者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发现,"无为而治"体现的真正含义是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构建所独有的富含儒家特色的思路与设想,而"吾与点也"则是处于这个理想社会的个体生命状态的显现。理解两者在孔子思想中的关系及其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仁学是人际关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正因为这样,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便成了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个难题。从《论语》看,自首席大弟子颜渊以至被讥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都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据杨伯峻统计,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讨论得最多的道德标准(见《论语译注》第16页)。可见早在当日孔门,仁已是教学上争议的中心之一;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弄清它的本来意义,其困难自然又增加了许多。笔者不  相似文献   

16.
《论语》:“载之空言”或“见之于行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曾自道其方法论:"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我与其空泛地谈论单纯的道理,不如切实地考察具体的事例,从而能把我对人伦世事的看法阐释得非常深刻且非常清晰。若依这一方法论来审视《论语》,则不难辨识其间既有一些能够"见之于行事"的内容,即有具体实例支持的论述,如"吾党直者"说;也有许多未能"见之于行事"的内容,即无具体实例支持的论述,如"讷近仁"说、"仁者不忧"说。前一内容因述说具体事例而处于一定语境中,故有较确定的含义。后者则因泛言抽象道理而超然于一定语境之外,故缺乏较确定的含义,很容易发生歧义,此亦是,彼亦是。若依这一方法论来比较《论语》与《春秋》、《传习录》、《圣经》,则也不难解读出一些意味深长的差异来。  相似文献   

17.
扬雄仿《论语》作《法言》,"仿"是依照《论语》的形式,"作"是借《论语》阐发自己的思想,与汉代经师"我注经传"方式不同,他采取"经传注我"方式,对《论语》的阐释通过"变其文"、"解其义"、"拟其旨"达成。在这种解经方式下,《法言》所要标举的是立法、明志、申道,即:以孔子之法为准绳,以颜子之乐明其志,以君子之道申其义。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关于孔子的研究内容丰富,但尚未有专文论述。本文从王氏对于孔子思想以及《论语》所反映的孔子文化、生活、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加以系统地论说,并揭示了王氏于《论语》其他文化因素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言语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实践作了考察,认为培养“君子儒”与合格的“为政”人地得孔子实施言语教育的基本目的,而以《诗》为教材,以“雅言”为教学语言,贯彻一系列的言语原则,以及言教与身教兼顾等,则是孔子在言语 教学中的主要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以"为政"为主题,论述了为政之根本、执政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为政者的内在素养等问题,深化了《学而》中"学"的外用价值。《为政》篇涵盖的政治哲学价值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治国""修身"与"政治教化"的重要依据。现代背景下重读《为政》篇,孔子内蕴丰富的文字依然可以为今天的为政与做人提供思想启迪;重新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