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认为翻译是译者的操控行为。翻译受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勒菲弗尔的理论,以林纾的《黑奴吁天录》为例,分析在文学翻译中,无论是译本的选择还是翻译策略的采用,译者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2.
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诗学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外国文学作品,译者常常需要对原文作些改动,以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诗学要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照《黑奴吁天录》原著和林纾译本中运用增补、省略、缩写和改写等译法,探讨译文如何符合该时代的主流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林纾的爱国思想。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林纾并不是盲目的,他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他爱国思想的作品,林纾选择翻译《黑奴吁天录》就是出于警醒世人,爱国保种的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也表现出他的爱国思想,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作的字里行间发出强烈的反帝救国的呼声,向全国人民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  相似文献   

4.
“翻译过程总括模式”理论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作者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世界以及译者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世界六个方面。经过对林纾所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对应性分析.可看出译作世界与原作世界之间的差异是林纾对原作进行增删和改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乃是权力的话语。作为一部西方重要的文学翻译作品,《黑奴吁天录》是由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根据当时的国情选择并翻译了这部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删节和改写等手段,充分行使了作为译者所应拥有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的和尝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一译本是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译本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因而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指导翻译行动的最高原则,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它主要包括三条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本文主要运用这三条法则来分析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重点阐明:这样一个在传统理论框架中"不忠"、"不信"的译本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译本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因而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对原作的诗学改写,诗学地位和诗学态度影响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改写的诗学形式,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诗学操控。在《文心雕龙》创作论思想的英译中,宇文所安占据世界诗学的中心地位,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根据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实际需求对源文加以创造性地改写,以满足美国文化建设的需要。杨国斌位处世界诗学的边缘地位,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的策略,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东方文论传播给西方读者,以方便其理解与接受,以达到中国文论走出去的目的,传递中华文化。在《文心雕龙》的英译中,诗学始终以一种姿态介入二人的翻译改写中,使其翻译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而不同的翻译目的,使其翻译文本都浸染上了杂合化的诗学特质。  相似文献   

9.
运用理解本体理论,论述了文学作品翻译的本质和重译的必要性,并对斯托夫人的名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两种译本的不同风格进行了文学分析.林纾的《黑奴吁天录》和黄继忠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无论在译本诞生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译者的前结构、还是与译者同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都有差别.通过比较分析提出译本风格体现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译者们对原作的理解差异,这种理解差异既具有时代性,又打上了译者个性化的烙印,都不失为是对艺术的一种再创作.  相似文献   

10.
林译《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名家名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其翻译的侦探小说一向被忽视。本研究意在突破林译研究的薄弱环节,探讨林译《歇洛克奇案开场》的独特价值,重新审定林译本的忠实问题和翻译目的问题,同时指出其叙事理论价值,并总结其翻译成功的经验,为林译研究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构筑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林纾在《黑奴吁天录》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指出:在解读翻译家或者他的翻译活动时,要重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翻译生态环境,全面客观地评价译者的翻译行为及其历史影响,正确认识译者在译作中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评价译作应跳出仅考虑语言形式对等这一藩篱,更多地考虑译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目的等,考察译作的主题意义和所引起的社会影响即效果与原作是否达到真正的对等。以林纾、魏易译作《黑奴吁天录》为分析文本,从主题对等和效果对等角度阐述对翻译对等的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Lefevere)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提出了制约翻译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其中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因素。其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翻译中的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取向不同必然影响其翻译的策略,这点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翻译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不"信"的翻译,这与其"信"的原则相背离。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严复"信"的标准是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大因素操控的,其翻译活动是在三大因素操控下对原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16.
改写自古有之,但它既不属于直译又不属于意译,在两者夹缝中,似乎很难立足。比利时翻译理论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本质上都是改写,译文在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等方面受到制控。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的理论对谭恩美小说《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一书作了实例分析,探讨改写者的翻译策略,同时对改写存在的必然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是公认的当代中国文学英译的第一人.然而,他的翻译却一直饱受学界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其翻译中的改写.该研究以文学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以《生死疲劳》的翻译为个案,对葛浩文在翻译中所做的改写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中确实进行了较多改写,其中很大一部分改写是目标文学系统的诗学形态综合作用于译者而发生的改写,这不是译者的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为之,其最明显的意图便是让译作在异域环境中为更多的异域读者接受,从而延续作品在异域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翻译诗学"这一抽象观念是译本比较的一个重要角度。而Lefevere翻译改写理论中的翻译诗学角度能够分析不同译本产生原因及其译者的翻译风格异同。分析并比较《大卫.科波菲尔》两个中文译本有助于阐明社会主流诗学对译本的影响和译者个人诗学操纵下产生的译本之间文本的差异。从描述性的分析结果来看,在不同主流诗学影响下,不同译者采取各自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译文使译文语言风格,注释表达,情节与人物刻画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而使更加理解在不同时代存在不同译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黑奴吁天录》中采用变译法主要由译者和读者两个因素决定,林纾通过采用阐译、缩译和改译三种变译,保持了译文信息的忠实、美学的忠实、语用功能的忠实和效果的忠实.变译的运用使译文创造性地忠实于原文,实现了忠诚原则与跨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化操控学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从改写理论视角来看,晚清翻译家林纾典雅流畅的作品实质上是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对原作的一种改写。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不少"误译",并因此饱受争议,但这往往是其刻意所为,是他在文化因素的制约下对原作做出的赋予其来世生命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