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教居士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成份最复杂的佛教信众。僧伽佛教与居士佛教是在互动中发展的 ,而以往之佛教史籍 ,主要是述僧伽佛教之发展历史 ,并强调僧伽佛教对居士佛教的影响 ,忽视了居士在佛学理论、宗教实践及信仰需求等方面对僧伽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发展及特征、在佛教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了论述。通过对居士佛教的研究 ,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探讨佛教发展的进程及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因 ,为佛教史的研究提供更大的范围、更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周王朝之后就已逐步摆脱了神治 ,自那时起 ,宗教对中国人来说有可信与可不信的自由 ,因此宗教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一种压迫人的力量。这个不靠宗教力量管理政治的东方大国曾极大地鼓舞了“启蒙时代”的欧洲去摆脱神治。西方文化曾在中世纪的“宗教专政”下奄奄一息 ,如果没有一大批思想家与科学家以生命为代价唤醒了文化的复兴 ,则没有今天欧洲的文明。因此 ,当我们正视宗教对世界发展所形成的阻碍作用时 ,不能不为欧洲中世纪的千年沉睡而扼腕 ,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宗教在人类早期所起过的积极作用。一、汉民族早期鬼神信仰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柳宗元的佛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宁 《中州学刊》2003,(5):65-69
柳宗元的佛教思想受天台宗影响颇深 ,他对禅宗也有一套与当时洪州禅风相背离的独特见解。就个人信仰而言 ,柳宗元以理智信佛 ,不以情感入佛。佛理在某种程度上始终是他审视的对象 ,并没有消解他精神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4.
河神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河神信仰其实质是一种对水文化的崇拜,滥觞于农业社会对于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因此,不论是中国、日本、朝鲜抑或是印度古代社会都有对于河神的崇拜。佛教大量吸收了古代印度的河神信仰体系并赋予河神更多的利益众生的功能,逐步将其佛教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河神信仰、龙王信仰、天王信仰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河神——龙王——天王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5.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信仰家庭化的趋向日益明显。北朝家庭的佛教信仰,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即以家庭和家庭成员为关注焦点,重视宗教信仰实践,并且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当时的家庭,之所以成为宗教信仰的单位,一方面在于环境的熏染,另一方面,也根源于家人的有意弘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立于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佛教传统之外的“西传佛教”逐渐在欧美形成。这种西方化的佛教一开始便伴随着佛教的现代化,可以说佛教的西方化与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西方佛教在民主化、普世主义、文化佛教徒、人间佛教运动等方面体现了佛教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与俗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有时也扩大为文化概念,谓雅文化、俗文化,因为审美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雅和俗在本质上,是社会不同的文化层面表现出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因此,雅与俗也具有相对性。雅的精神是高标的、超越的、充分的个性化的,在人格结构上趋向边缘而排斥众庶,对于艺术创造而言,是风格独立特出的基础。应该说,雅文化精神是铸造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坚,雅文学精神的扬抑,关乎文学成就的起落。优秀的俗文学作品,需要对底层人民大众生活的深入体验,要懂得民俗与民情。所谓俗雅有别,但由俗而雅,甚至以俗为雅,大俗至大雅,却是审美精神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8.
"人间佛教"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是在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作为现代特有的佛教理论思想体系则形成于20世纪,对于"人间佛教",谈论倡议者络绎不绝,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是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家依据佛法基本原理,对转型社会与现代生活提出的众多问题的长期创造性思考的积累.其中,太虚大师(1890~1947)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创立者,印顺法师(1906~)、赵朴初(1907~2000)、星云法师(1927~)、净慧法师(1933~)等人则为"人间佛教"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法制社会最坚固的支持系统 ,是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两方面的统一 ,也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的有机统一。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 ,但由于法律文化因素 ,法律制度的某些失误和不完善 ,权大于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塑造法律信仰也充满曲折 ,只有从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着手 ,才能真正塑造法律信仰 ,为建设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转型社会的转型之痛,终极载体是个体。个体的身体之痛与精神危机乃是社会转型的表征与映照。个体探寻摆脱痛苦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挣脱转型困境的过程。个体信仰者通过内化佛教教义,得以拒斥社会巨变与不确定的风险,重新夺回生活的主体地位,对生活的客观条件进行再评估,进而转换活动方式———从消极到积极。个体重构日常生活秩序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重构良性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具体表现在商人诵持、抄写、捐刻佛经,出资开窟造像,举办或参加各种斋会,与僧人交友往来,延请密僧禁咒除厄,前往寺院祈子延嗣,结成佛社,本人或后嗣出家为僧,死后由僧人为其设斋诵经、撰写墓志等方面.同时中土商人对佛教在汉地进一步传播与发展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向寺院与僧伽布施,资助各种佛事活动,协助僧侣往来各地,帮助僧侣寻觅经书,本人或后嗣成长为弘扬佛法的高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略论高昌回鹘的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鹘在漠北时期信仰摩尼教,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迁进据高昌后不久则改奉佛教,从此佛教在高昌回鹘社会中活跃达数个世纪之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回鹘皈依伊斯兰教后佛教庙宇和经典等重要资料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与此有关的其它史料又极为有限,所以关于高昌回鹘佛教的具体情况世人所知甚少。这种状况一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改观。由于考古资料的大量发现,中外学者据此对高昌回鹘佛教的研究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高昌回鹘佛教中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日据时期(1895--1945)的台湾佛教,是由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和在家佛教斋教以及日本殖民者传入的日本佛教三大部分组成.日据初期,日本佛教随着日本殖民者的占据台湾,先后有六宗七派进入台湾,进行零散地"宗教殖民";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则因政权的转变而聚集了相当多的信众,初步形成了五大法脉;斋教因其通俗性而受大众欢迎,在这时得到了很大地发展.日据中期,日本佛教布教师虽大量来台,但并未改变台湾佛教信仰的本质信仰;台湾传统佛教在夹缝中得到空前发展,奠定了其在台湾佛教中的主体地位;斋教则因日本殖民统治的严厉打击,有所削弱.日据末期,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了"皇民化运动",以皇道为尊,台湾佛教无论是台湾传统佛教还是斋教抑或是日本佛教,都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坚守着各自的"天下秩序"。中方继续坚守"天朝体制",西方却要求整个世界接受"对等"的世界秩序。两者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并以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世界秩序而告终。即此可见,鸦片战争充其量只是中西方冲突后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相互间的体制冲突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非始于鸦片战争,必要的"前推",不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进行"长时段"的"解读",而且可以恢复"世界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信仰之思     
【主持人语】一百年前,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有两方面问题曾经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个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问题,另一个则是社会学的研究实体的问题。不甘寄生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家们,如迪尔凯姆专门著述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年),以此来宣布社会学具有独立于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道书文献对“玉皇”来历进行了深入的考释,具体阐明了民间玉皇崇拜得以形成的宗教神学基础及其社会历史原因,澄清了民间玉皇信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略论道教的信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以解决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着的种种苦难。道教作为中国民族的宗教,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宗教信仰,宗教救世的理论及方法都有着与佛教等其他宗教不同的显明的特点。 一 宗教是民族的梦,是一个民族埋藏在心灵深处和无意识中的理想与愿望。个人的长寿永生与社会的和谐安乐正是中国先贤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梦,而中国道教对生命存在的崇拜与不死的执着探求正是重人贵生的中国文化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18.
戴莹莹 《学术论坛》2012,35(10):89-93
"佛教文学"是现代学者将各种零散偶然的并不一定有内在联系的文本整合而成的一种文学形态。这种考古式发掘、阐释与对话同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密切相关,在此语境中纵观"佛教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佛典译介文学"研究;(2)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敦煌文学"和敦煌"俗文学"研究;(3)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印度文学"研究;(4)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佛教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圣迹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湟地区的佛教圣迹主要由佛寺、佛塔和佛教高僧的修行处等构成,这些圣迹不仅在河湟地区随处可见,而且在当地的口传文学中屡被传诵。在民间话语下的这些佛教圣迹无一例外地浸染着神圣、瑰丽、奇幻、灵性、特异等特征,这是表演者的刻意为之,目的是唤起民众对这些佛教圣迹的崇信和景仰。因之,河湟口传文学中的佛教圣迹浸透着浓浓的信仰色彩。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距今已经80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转折点,也是青年时代的周恩来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五四运动推动了周恩来走上坚信共产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共产党,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道路。一、五四运动前周恩来赴日留学,初识马列,是其思想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的伟大起点。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面对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交加、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他和其他先进的中国人一样,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