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变化新趋势,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选择。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是世界不同性质、不同大小国家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始终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赋予了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深刻的国际外交价值,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明根脉、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的自在民族到现代的自觉民族、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文明共同体,其内核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平包容的文明传统流传至今,推动着中国和平崛起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价值共同体,凝结着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建设好多民族融合的共同家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命运共同体”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大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其承载的关于人类价值规范和交往秩序决定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作为超越实体性存在的特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性存在样态主要在于其内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在现实中表现为共同价值与价值存异、公共权威与个体自主、超越旨趣与适度稳定的合理关系。上述价值关系的处理也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案中,即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引领下的共享发展格局、"承认的政治"下民族自主与"中国方案"的价值威信、战略举措下的区域化样态与价值超越下的全球化趋势,以上方案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实现了从政治主张到宪法概念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长期倡导和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写在宪法序言当中,共同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观,发挥着解疑释惑、克服挑战、建立和发展双边关系以及多边关系的重要作用,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更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法上讨论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区分政治和法律概念,特别是要在国际法的范畴内,充分考虑国际法的性质、特征和运作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也是全人类的智慧和不同国家共同的心声,反映国际法应有之义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反响,相关概念和规则先后写入联合国相关机构的决议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国际法上获得广泛而深入的确认和落实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进一步提升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以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需要建设更加健康的世界经济、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积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出场。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点而更具理论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实现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构互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标识性概念和中国话语表达。新时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伴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风险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因风险而引发的生存困境与危机之中。风险社会具有世界风险的特点,对人类生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中国思维、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世界风险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其生成的内在实践逻辑;人类对自身风险生存的自觉与反思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是一种理论创新。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因而是治理世界风险社会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周边外交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具体实践,将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促进次区域稳定和繁荣。本文通过对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动因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资本主导的传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内在局限,探讨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全球化的转型动力及新全球化的未来方向。传统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导和资本驱动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大资本成为全球化的关键推手。全球化内在局限产生的自我否定导致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赢理念,为全球化的未来指明方向。在全球化转型动力的推动下,全球化将会进入新阶段,并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秉持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深刻洞悉历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旨归、目标导向上内在统一于“价值性”,在外化对象上同一于“主体性”。与此同时还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为相互评价与衡量的互促关系,以及相互评价与衡量标准的互证关系等,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文化资本推动城市空间再造是现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文化导向型的发展策略缔造多方共赢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困扰,尤其是对地方源文化形成冲击,造成空间的变异和文化的危机。文章以历史街区为实例对城市文化资本转换的失效性进行分析,认为建设一个真正与文化相连、不同于资本逻辑主导的良性发展的城市,关键是要对城市空间进行一种规范,突出城市文化资本的范式铸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互惠共生的复兴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地方性资源的转换和城市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向度。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具有突出的经济、科研和军事价值,已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列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我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完善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提供了战略新思路。然而,我国在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面临着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被异化、平行开发制度实施受掣肘、资源开发污染问题仍严峻、保留区开发主体界定有缺漏等法律困境。有鉴于此,我国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国际海底区域规则的引领国地位、完善环保规则与“资源”法律定义、优化国际海底区域开发主体的规定、释明和健全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构建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16.
“政党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政治话语与基本方位。在这个意义上,借助责任政治“观念—结构—行动”的分析框架,可以从思想力、组织力、执行力三个方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锚定责任、履行责任。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责任观念,体现出执政党强大的思想力。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强化自身组织的同时延续“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传统,夯实着“党领导一切”的制度基础,是实现有效组织动员的根本保障。第三,“满足人民期待”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时刻回应人民群众的行动原则,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枢纽。在观念、结构、行动三者协同作用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有效地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世界史的视角实事求是地诠释中国道路的全过程,运用历史还原法,用中国话语体系论证了中国道路依次经过的邦国联盟、封建制、郡县制、社会主义4个阶段。研究认为,中国道路是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中国道路中没有奴隶制阶段和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有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人民值得信赖的朋友;中国强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打压,为全世界人民反抗不公正不平等的世界体系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8.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以来,至今 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本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 “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 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 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都蕴涵着丰富的体现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中国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经验的智慧结晶。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的主体行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倡导艰苦创业,是我们有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