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我喜爱阅读。每次阅读,我就像走进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文中的美景让我向往,文中的伟人让我敬佩,文中的故事让我感动……阅读让我拓展了课外知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使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Angela 《北京纪事》2016,(11):74-77
她在退休之后才开始走进围棋的世界.但是通过与棋友们的接触,她很快感受到围棋世界里的美. 开家棋馆靠谱吗 当朋友和王校宇商量一起开一家棋馆时,她对围棋还一无所知."我只是对围棋的印象很好,觉得很高雅,但一点都不会下,家里人也没有会下的,所以我当时心里有点打鼓,开棋馆能有人来吗?尤其朋友说要以众筹的方式开,我就觉得更不靠谱了,谁会往这上面投钱啊."  相似文献   

3.
金圣华(以下简称金):为什么那么年轻就开始创作? 自先勇(以下简称自):王院长、金教授,还有海洋大学老师们同学们午安。本来去年就该来这的,王蒙院长在香港的时候已经跟我说了,常常到青岛来。青岛是我很向往的地方,我早就知道青岛很美,夏天很凉,还有很美的风景,最令我高兴的是路两旁都是花,开得那么美,我喜欢花,我觉得世界上没有花不可思议,花是上天送给人间最美的礼物,会有这么美的颜色和形状,  相似文献   

4.
在我看来,音乐分两种,一种是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听的,你可以拿本书在阳光灿烂或是烟雨濛濛的日子里,找个舒适的位置,边看书边享受音乐营造的美好氛围;而另一种则需要顶礼膜拜的,欣赏时也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在此时,音乐只能为主,否则你就无法感受到音乐的奇妙。这两种音乐,我都不拒绝,因为人总会处在不同的境地,需要不同的音乐来安抚心灵。  相似文献   

5.
小丘 《社区》2014,(35):55-55
我和同学在结束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交流学习后,开启了我们的美国之旅,途经了美西的九大州、美东的五大州、黄石国家森林公园、优胜美地国家森林公园、大提顿国家森林公园、尼亚加拉大瀑布。此外,在旧金山,我们感受到了华人街的中国韵味;在洛杉矶,我们感受到了迪士尼的梦幻精彩,感受到了环球影城的奇妙万分,感受到了斯坦福大学的悠久历史;在拉斯维加斯,我们感受到了赌城的歌舞升平;在纽约,我们感受到了国际都市的繁华辉煌,感受到了华尔街的商业气息,感受到了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的学术氛围,感受到了自由女神的友好微笑;在费城,我们感受到了自由钟的正义之风;在华盛顿,我们感受到了白宫的平和庄重,感受到了各种纪念堂的庄严与惋惜……  相似文献   

6.
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对于对方的仪表、神态、语气等留下的印象称之为第一印象。师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以及达到某种和谐也来源于第一印象。对于大中专学生而言,教师给予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直至了解对方之前,早在第一眼看到此人时就会迅速地形成一种看法,它会形成一种趋势,影响着以后的长期印象。当然,第一印象永远是在视觉上,是一种直感,是他人外表的影响。但它总是那样鲜明和牢固,决定着我们的形象,决定着人与人之间今后交往的进程,也会影响着我们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好象有一种奇妙的倾向,总喜欢在瞬间的时间里决定对一个人的判断,得出一种印象。如果我们给予学生的初步印象和认识与他们的内心尺度相符合时,他们的心理就会形成一种趋向于认同、肯定、信赖的态度,反之就会形成否定和排斥的态度。所以,我们每次站在讲台,面对学生之前,应该要充分把握这奇妙的一瞬间。 那么,如何把握这神奇的第一印象,推动我们每堂课的教学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要注重观感的印象。 第一印象的形成,首先是受他人外表的影响。外表包括人的相貌、衣着、举止、体态等,它也是显示一个人的重要方面。因为,人们往往首先经过这些来粗  相似文献   

7.
几何与建筑美存在着密切关系,从比例分割、几何曲线、曲面等方面探寻了几何与建筑美的奇妙关系。  相似文献   

8.
晶莹剔透之美———读毛翰诗集《陪你走过这个季节》董小玉“陪你走过这个季节”是一句温情脉脉的表白,一种动态的情思,一种纯粹的关怀,引领着一种诗美的风韵:纯情、温馨、舒淡的晶莹剔透之美。今天,我的书桌上就放着她,她是毛翰的又一本诗集,一本装帧设计十分漂亮...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美?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从我国美学界的情况来看,对什么是美,美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亦有种种提法。大多数学者、专家认为客观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美,美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又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仅有少数专家坚持美是主观的观点,为人们熟知的高尔泰就是其中之一。把美归结为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属性、精神产物,在西方哲学学界由来已久。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宣称美  相似文献   

10.
有一支震撼人心的舞蹈曾闻名于世界,不只因为它扣人心弦的曲调,也不只因为那不寻常的舞姿的美仑美奂,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它代表了现代和谐社会的一种精神:“心中有爱,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帮助你——我伸千手,千手助我。”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可现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十年寒窗苦,提笔作文难”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一情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柳暗花明”,感受到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呢?近几年来,我竭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2.
玄色 《社区》2009,(29):4-4
阅读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每次翻开那薄薄的书页。我就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文字所带来的感觉是其他载体都不能比拟的。相比电影、电视剧或者广播剧所讲述的故事。我更喜欢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中加上自己的幻想,这样愈加无拘无束些。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世界上我留着 为了做你的百合花,玛丽 它们比小羊的脚爪更害羞 并俱怕每一次风暴 当我想睡去的时候 青草可以闭上我的眼睛 并对着那上面的你 再见,再见 柔软而安慰的雨洗去你脸上的光辉 明天的醒来会很美 在棺材那么黑的天空下 躺着。在这个世界上我留着@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捷克 @贾佩琳 @欧阳江河~~  相似文献   

14.
从“芸斋”了望“白洋淀”──论孙犁小说风格的演变赵福生人们提起孙犁,眼前就会浮现诗情画意的“荷花淀”,它是那么清新、纯洁、亲切,使你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芸斋小说”(五十年代的《铁木前传》、《风云初...  相似文献   

15.
摆在人类面前的是一个复杂奇妙、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包罗万象而又变化多端的美的世界。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但是再一细究,客观事物的什么本质才是美的本质?很多人却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或典型或客观生活,这些回答都太笼统,没有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我认为,美这种东西,是和艺术不可分的。大量的经验事实证明,美并不是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本质,即所谓事物的“真”。人们想获得对客观事物“真”的知  相似文献   

16.
奇妙的时间     
时间呀时间,你呀真奇妙:无色透明如空气,摸不着来看不到。时间呀时间,你呀真奇妙:就像滔滔长江水,只会向前不后退。时间呀时间,你呀真奇妙:永远年轻不衰老,不困不累不疲劳。时间呀时间,你呀真奇妙:铁面无私像包拯,最是公平最无情。时间呀时间,你呀真奇妙:我要牢牢抓住你,一分一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8,(11):24-25
2008年度美国国际杰出设计大奖7月揭晓结果,虽然说美国依然是大赢家,但亚洲国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中国有多项产品摘奖,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更获得研究类银奖。鉴赏这些智慧结晶,感受到的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奇妙世界。  相似文献   

18.
对叶永烈来说,生命中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在21岁时所预言过的未来世界生活,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叶永烈的家,常常让去过的朋友大吃一惊,那体积庞大的商务用复印机,和一般家庭很少见的碎纸机等,各种各样的最新电子产品,常常引来询问。“就连我那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也称我是‘高科技老爸’。”叶永烈说。“小灵通”的爸爸,这是很多人想起叶永烈的第一印象。在叶永烈的生活中,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自己21岁时所预言的未来世界生活,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  相似文献   

19.
爱的核辐射     
我躲在平房的间隙里,大气不敢出。父亲急得像只猴子,手里举着个拖鞋,煞有介事地摇摆着,示意着这世界上唯有他才有的一种威严。父亲虽然着急,却仍然不爱说话,这是他的性格左右的,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父亲木讷沉默的性格保持至今,再无更改的可能性,这也导致了他的脾气暴躁,在人前人后才华得不到施展,越是这样,他越会拿家里人出气,我便成了他直接追踪暴打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