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凌翀 《理论界》2012,(6):157-159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使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成为衡量民族文化传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尺度。作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主体,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全新媒介信息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就成为了民族文化能否更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高低决定其在新传播秩序中的地位和将来的状况,决定着整个少数民族群体媒介素养的提高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品牌形象的构建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如何利用媒介去打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品牌形象是摆在城市品牌宣传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城市品牌构建过程中,媒介使用应遵循简单法则、期待法则、个性法则、熟悉法则和期待法则等,注重媒介的整合传播以及媒介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下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能够充分表达出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内容,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树立“三个离不开”观念,实现各民族友爱合作、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各民族互助互利,实现社会对口支援、互动共进;在国际舞台上继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不良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观是人们对一个民族包括自身民族与他民族文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观产生于多元的文化起源,形成于多民族长期的接触与交往。在我们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多元民族文化观对于加强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改善民族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教育是国际传播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领域,其生发的根由是媒介生态系统的失衡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概括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实施系统化的媒介素质教育的作用,即:维护媒介生态平衡,培养公民能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并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探讨了我国实施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铸就民族凝聚力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善侃 《社会科学》2005,1(7):74-78
体现为文化观念的民族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铸就民族凝聚力,就要确立群众观念。群众观念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石。铸就民族凝聚力,必须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这是铸就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国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认同的问题更为突出.民族地区文化的认同,不仅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且包括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性文化的认同.民族地区文化认同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有着特殊的作用,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现状分析考察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并提出了我国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龚少情 《天府新论》2007,1(2):97-99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民族整合。社会转型推动着中国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价值的转型,使既有的民族问题更加复杂,民族整合也因此日显重要,并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为此,有必要探索民族整合的新途径,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研究其科学内涵,明确其社会意义,探索其实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媒介使其在传播上实现了超越区域性时空制约的开放态势,以使受众在审美接受上获得了更大空间与更多时间上的自由.由现代媒介建构起来的"人一机"相对的关系,将传播者与接受者隔离开了,使审美接受主要体现为间接参与的媒介体验.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直接诉诸视听的"大众化"特性,使得更多受众的艺术审美接受凸现为娱乐消费与消遣性.面对现代媒介,接受主体便失缺了与"在场"受众群体之间应和与确证的可能,而更主要的是在个体愉悦中获得心理上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克服众多不和谐因素,而可能叩响"不和谐音"的人群主要来自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实际相关者或非受益者,他们大多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他们又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忠实受众。此外,青少年作为建设未来和谐社会的关键人群,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也与广播电视的媒体教育密切相关。广播电视手段生动、传播有效,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舆论能力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交互主体性是对近代建立在主体一客体二分基础之上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克服,它提倡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有利于超越基于前者模式有可能出现的将“他者”视为客体而僭越其主体性的困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形成民族之间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应承认各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在确认各个民族需要维护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倡民众“参与”的自由。同时,民族自身价值观应该在一种互动的融合模式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罗凤燕 《学术论坛》2007,30(8):83-87
加快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发展又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又会阻碍经济发展;反思中外各历史时期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其结论为民族地区的大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最根本的切入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经历着自身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不断嬗变,权力和利益分配的不断调整,社会组织的不断转型等触及社会结构的剧烈变革,这就使贵州民族地区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理好民族地区的社会关系,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建设与生态维护并重,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式扶贫与民族地区软环境建设并举,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以人为本,建立重节约、广覆盖、有积累、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族内、族际政治关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传播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我国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真正的科学理性,公众对科学缺乏真正的理解,科学文化在我国社会文化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加大对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使普通大众都具有一种普遍的科学理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可行能力”是一个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经济学范畴。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可行能力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用日常语官说,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缺乏“可行能力”,难以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西部民族地区的个人可行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利益表达、经济参与和社会机会,以此来考察西部民族地区的个人可行能力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健全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济制度,是推进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