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生活世界所独具的基础图式、诉求张力和意义特质,使生活世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立的唯一实有畛域。其中,鲜活多元的、具体体验的、感性理性共在的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性存在———引导"人"领悟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联,并使人学会合理选择生存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样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指向"人之生活世界",实现与生活世界的契合。只有择取了生活世界为承载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为教育对象精神品性的真正趋善找到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人是关系性存在,人的关系性活动构成了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本文试图从"人的生活世界"视角出发,揭示心理健康的历史时代性前提;以"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重新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挖掘人生活世界中四种和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身的同一、人与"神"的共融对人心理健康的意义,真实把握心理健康的哲学性内涵,用"人的方式"关注人现实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哈利·波特>系列通过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的对立描绘了一个托尔金式的"第二世界".但与经典奇幻不同,作者罗琳将<哈利·波特>中的"第二世界"与"第一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并置,使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相互渗透,古老神秘的魔法世界中充满了对现代真实社会的戏仿.并置与戏仿的叙事策略将读者置身于虚幻与现实之间,在脱离现实逃入幻想世界的同时又必须直面自己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4.
菲力蒲·克洛代尔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短篇小说《亡者之言》中,他通过神秘死亡来探讨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的碰撞与融合,集中讨论小说所展示的现实和超自然,真实与虚构相互交替的世界.作者寄深刻的寓意于"死亡"之中,从而表达了作为人类一员的"自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的爆发使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发生了诸多转变:阿以逐渐走向和谈;阿苏关系开始疏远;阿美关系渐趋转暖;阿拉伯世界与西欧、日本逐步进行对话。然而,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埃及在十月战争后逐渐受到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政治打压、经济制裁、外交孤立,从而使埃阿关系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8.
传统哲学没有把属人世界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的"人的本质"思想也就难免陷入抽象实体化的窠臼。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解释世界的实体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揭示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生成性,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正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家"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现代认识论是建立在主客体内在同一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新一代哲学认识论.它从人的现实生存活动出发去探索人、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的本源的生存方式是"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从而使哲学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苗族人有语言无文字的现实导致了苗文化的传承只能依靠苗族文化司职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这决定 了苗族文化司职在史诗叙事中的话语权力。而苗裔作家沈从文则以同样自由的心灵在进行小说创作,他选择了不 掩饰的叙事人和隐身叙事人进行叙事,努力争取作者在叙事活动中的地位,实现作者在叙事中的主体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传统形而上学将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独立化了的超感性领域,另一部分是被虚无化了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创立了一种感性经验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处处着眼于人的经验世界,将人、自然、社会三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上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发生——"超感性世界的坍塌"。通过经验的视域和方法,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过渡和转换,而这也是马克思的感性经验世界观能够消解虚无主义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重视工业史和商业史的系统考察,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从根本上而言,是寻求"改变世界"的现实途径所决定的,是批判近代的抽象物质观,关注现实的人的感性世界的必然,是真正阐释人的本质与寻求人的解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前期小说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小说中充斥着对鲜血、暴力和死亡的大力渲染.其实,这种对"暴力情结"的独特爱好是作者用隐喻的方式对人生苦难和人的生存境况的极切关注与思索.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辩证法"否定"与其神秘形式存在着对立,其内在革命性同样被恩格斯"否定性"的汲取,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延展了黑格尔的逻辑与历史研究方法,更从思辨走向了历史现实,从而奠定与确立人在"辩证法"与"自然"中的地位,确立了自然辩证体系存在的意义,使得自然辩证法也成为"人"的哲学而非"精神"哲学的一部分,作为实践、开放的哲学体系,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生命力存在于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汲取的思辨内核中,更存在于对自然的现实观照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反映了艾略特早期的创作思想深受柏格森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意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在中,"时间"和"意识"不仅成为诗歌主题的主要内容,也成了作者用来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借助"时间"和"意识",诗人探索了普鲁弗洛克身处的现实世界和他的内心世界,并通过种种意象的并置,分析了普鲁弗洛克在现实时空下的人格分裂和无所行动的深刻根源,并借此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状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徐勇 《南都学坛》2009,29(5):43-45
曹乃谦虽然对其笔下的山西雁北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感情,但这个世界并非被认为的那样是一片"净土",毋宁说这是一个分裂的空间,其时间指向上的暧昧不明使得小说在意义的读解上呈现出多义性的一面,作者把乡土世界简化为食色人生的主题,其实反映的是作者对现实和历史无力把握的心理体验和经验。而其小说在描写食色人生时又呈现出灵肉分离的一面:"我"对灵的注重对应乡土农民对赤裸裸的肉欲的饥渴,这些都透露出作者背后深深的矛盾和焦虑,故此,与其说曹乃谦乃一"真正的乡巴佬",毋宁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小说世界呈现出的矛盾和分裂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体验和思想分裂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华莱士·史蒂文斯的"中心诗"构想始于"二战"之际,成型于战后,延伸到1950年代,目的在于摆脱浪漫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以现实结构为中心参照物建立起一套精准的诗歌理论,倡议现代诗人去创造同时满足理性和想象力的当下之诗。该诗学观着重讨论了"诗与我们的关系""部分与整体""往昔与当下""想象与虚构""最终的现实"等问题,重新思考现实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认为当下现实既是多样、流动、瞬息万变的,又是单调、贫乏、重复性的,每一时刻的所见之物无时无刻不在进入一种新关系之中,而现代诗歌应该做的是重视与我们直接相关的东西,视每一部分为中心所在,对相对立的、同样真实的最新现实进行阐释,用语言符号构筑出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实际世界的中心处,达到所见、意识、思想与语言的同时在场。  相似文献   

19.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因此,必须结合现实世界的实在历史过程,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活动,不可能离开主客体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本体。  相似文献   

20.
当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提出了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学术界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科发展的良好契机。南昌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在重视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也经常围绕着学术界的争论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青年学子针对学术前沿的争议各抒己见。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都是令学术界殚思竭虑的问题。作者们发表的看法,显示了他们至为珍贵的探索热情。《比较文学:为什么总会发生危机?》一文不仅认同了这种危机现象,而且指出这种危机在欧美大陆学界同样存在,是一种"国际性灾害"。对比较文学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刻的认识,文学积淀浅薄,文化研究泛滥,是危机的根源。如何走出危机呢?作者提出加强差异研究的主张,并且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悖论》一文从文化的特性出发,论述了"文化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虚拟的现实;并提醒世人不能忽视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渗透和价值变迁等后果。作者主张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加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来防止文化渗透,达到相互理解。《雏议流散写作中的文化身份》一文,通过流散写作这个个案,探讨了文化传统的顽固性本质和认同异域文化的艰巨性。制约流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