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哲学上,特別是近代哲学上最重大的根本問題,乃是思維对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思維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貭的关系問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維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辯証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物貭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貭与精神是对立的,又是統一的,物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轉化为精神,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轉化为物貭。物貭对精神的轉化和精神到物貭的轉化,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构成了统一的认識过程的两个阶段。由物貭到精神的轉化,卽实践到认識,这是认識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由精神到物貭的轉化,卽认識到实践,这是认識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物貭与精神互相轉化的规律就是物貭——精神——物貭,也就是实践——认識——实践。这种物质和精神的相互转化运动的无限发展,就是人类认識物貭世界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物貭世界的历史。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貭,这就是辯証唯物主义的认識論。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只承认精神到物貭的轉化,而否认物貭到精神的轉化。一切唯心主义者由于顛倒物貭与精神的关系,因此,由精神变物貭,就变成是抽象的、神秘的,也是謊谬的。机械唯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表现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西种形态并存。本文将着重說明中国封建社会內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內容及其表现形式,并企图論証它并不排斥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属于馬列主义經典作家所說的古代东方或亚細亚土地所有制的类型。由于我国史学界对經典作家关于亚細亚土地所有制的指示,还存在着解释上的分歧,在此有必要申述我个人对这一問题的认識。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說沒有土地私有制存在是东方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里說:“百湼正确发现东方——  相似文献   

3.
真理的辩证法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而且也涉及认识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对于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仅就真理论本身来解决,是有其局限性的。本文试图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高度,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方法,谈谈怎样才能正确解决这一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依据列宁的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是在承认客观真理的前提下,人的认识如何表现客观真理的问题,即人的认识一“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报刊上討論有关部分质变的文章中,都直接或間接地談到了质变有没有持续性的問题。討論这个問題,可以进一步认識事物的联系和轉化,有助于深刻理解质量互变規律,同时对革命和建設的实践也有一定的意义。最近,《江汉学报》发表了王明瑞同志写的《质变有持续阶段嗎?》的文章。王明瑞同志认为质变沒有持续性。我对他的观点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提出来和王明瑞同志商榷,并就正于其他同志。 (一) 任何事物都是貭和量的統一体。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貭变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事物的量变和质变都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同志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揭示人的主体性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关键。本文试从主体性因素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这一目前人们还较少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的本质。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什么?一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认为它是人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这种解释原出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21页);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引用和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对重要范畴。科学地闡明这对范畴,将揭示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依以建立的劳动的特殊經济形式,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主要是国民收入的創造、分配和使用,国民经济比例的安排,劳动力在各部門间的配置和使用等问题)的研究,也将有助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主义积累等问題的认識。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在学术界还是有爭論的。本文拟联系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若干观点,谈談自己的一些初步看法,以与同志们共同討論。不言而喻,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学說,是我們探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7.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无产阶級革命和无产阶級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間)存在着无产阶級和資产阶級之間的阶級斗爭,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爭。”并且指出:“这种阶級斗爭是錯綜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个指示非常明确、非常深刻地指出了过渡时期阶级斗爭的规律。按照这个指示去观察形势、分析問題、进行工作,正确地认識和进行阶級斗爭,就能保证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深入,就能保証社会主义建設順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悦书 《探求》2002,(2):49-50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学说 ,决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的学说。在我们许多人看来 ,关于真理论问题似乎早成定论 ,无可辩驳 ,似乎这个体系已经完美了。可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 ,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完美、封闭的理论体系是僵死的体系。其实 ,在真理论中 ,关于“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及真理的检验标准还存在许多可探讨的余地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关于“客观真理”什么是真理?我国目前较认同的真理定义是艾思奇在20世纪50年代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走过一条漫长的探索真理的道路,欧洲如此,中国也是如此。翻开中国哲学史,关于真理和真理标准问题,哲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由于哲学路线不同,真理观不同,真理标准也不同。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主观真理论和客观真理论的斗争中,出现了几种相互对立的真理标准论。今天,我们总结一下前人争论的经验教训,对于彻底澄清林彪、“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制造的混乱,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现行哲学教科书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表述有许多疑问,概括地说:现行哲学教科书关于两者辩证关系的表述与自己对两者所规定的含义相悖,也就是说,两者的辩证关系不是两者含义中应有的合乎逻辑的关系。为能说明疑问,下面简要列出现行哲学教科书在两者含义和辩证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或任何一个真理,只要是具体的、客观的真理,就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2.所谓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点含义:A(谓之静态含…  相似文献   

11.
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承认真理有用,认为真理是有价值的。然而,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真理价值论,划清它们的界限,是个颇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以胡适为例,谈谈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真理价值论的区别及其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承认真理有用,重视真理的价值,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上的,以尊重客观真理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主张,客观实在是可知的,真理乃是符合客观实在的认识,所谓符合即正确反映客观实在及其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全然不同,实用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哲学。胡适依据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在评价所谓旧派哲学家关于“真理就是同‘实在’相符合的意象”的论断时,提出一个什么叫做“和实在相符合”即认识和实在关系的问题,并作了否定反映论和客观真理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山菊同志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讲法提出了疑问,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也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一致的”。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对真理的认识是一大进步,但觉得似乎还应该再补充一点意见: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客观性,也是统一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真理的表现形式的主观性质,因为真理既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又是客观范畴,它的内容的客观性可以不依赖认识主体,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则必须要有认识主体参加。如果离开了认识主体对客观真理所依据的客观内容的反映或表现,也就无所谓有认识论中的真理了。因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表现为其内容和存在形式的统一;而真理的主观性质则表现在真理在认识主体上的表现形式。把真理的形式区分为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也符合事物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区分。这样既可以肯定了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正确表述了认识论中认识主体和客体对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经验?这是我们研究“怎样看待经验”这个问题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唯心主义和辯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截然不同的。唯心主义认为,经验是由“心”产生的,是人的內心体验,整个世界都是人的“经验要素”的“复合”。辯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人们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反映。“经验”这个概念可以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是由对“绝对真理”这个概念不一贯的理解中引出来的。许多教科书和文章,在谈到真理时,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就真理都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来说,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都是绝对真理;就它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程度来说,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又是相对真理。这里讲的“绝对真理”是在真理的客观性、包含的客观内容的意义上说的。但在讲到真理的发展过程时…  相似文献   

15.
真理是客观的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一提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它歪曲了真理的本质 ,造成真理问题的模糊不清和诸多理论上的矛盾。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其本性是主观符合客观  相似文献   

16.
(一) 在无产阶級取得政权、完成生产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社会主义革命是不是結束了呢?要不要继續革命?要不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要不要进行政治战綫和思想战綫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关系到无产阶級革命事业成敗的根本問題,是每个革命者必須回答的一个严峻的問題。毛泽东同志根据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級革命和无产阶級专政的学說,科学地总結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經验,一再教导我们,必須将革命进行到底。单有在經济战綫上(在生产資料所有制上)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山菊同志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很有意义。但对他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一切认识都是由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既非纯主观,也非纯客观,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里客观的是真理的内容,而反映客观内容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真理的形式。列宁在谈到真理的客观性时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列宁的这段话启示我们: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事物,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真理的内容存在于“人的表象中”,这就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因此,真理是借助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具体地说是借助于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来反映的。没有人类这种特有的思维反映形式,就没有认识,就没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于本世纪初,这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建立了对自然科学理论进行方法论分析的传统.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及其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都对时空关系、物质运动等问题做了研究.特别是列宁的文章《论战斗唯物  相似文献   

19.
我曾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中,对真理的形式作了探讨,当初原是针对所谓“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个论点而发的。这个论点,完整地说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没有阶级性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是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因此真理是客观性的,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式的论点,清楚地表明“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两个概念,是对立关系的概念,犹如说内容是客观性的,而形式则是主观性的,两者具有“唯物”和“唯心”的对立的含义。提出这一论式的论者,显然也是承认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的,唯其如此,才需借助于“内容决定形式”来自园其说;只是这种解释等于空话,矛盾并未解决。因为如果内容决定形式,那末内容的客观性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韩作珍 《社科纵横》2006,21(3):86-87
天理与人欲关系,即伦理道德规范与人们物质生活欲望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长期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日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这对社会经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