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2010年微博年度报告,微博对当下网络舆论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网民爆料首选方式。为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各地政府纷纷开通政务微博,与网民沟通引导网络舆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新浪微博2011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微博进行研究,尝试通过"两会"微博管窥中国政务微博的主要传播特征、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务微博的未来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政务微博顺时而生,成为我国政务传播开放体系的先行者。我国的政务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谣言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其运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不断更新,政府要构建WB2.0时代政务传播开放体系就要适应社交媒体"话题"模式,合理布局定位各类社交媒体在政务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塑造体制内网络红"V",破除网络谣言,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3.
当前,政务微博异军突起,网络舆论的主战场逐渐从论坛、博客转移到了微博。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在运用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论时,应做到以下方面:快速反应,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正面引导,平息负面舆论影响;找准苗头,排除危险舆论隐患;明辨真伪,避免虚假舆论操纵,从而把握住话语权,引导舆论向正面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务微博是现代网络技术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诚信政府的有机结合。政务微博通过其先天性优势、"蝴蝶效应"和"长尾效应",对公共管理形成独特的作用机理,对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管理效能的提高意义重大。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四方面的条件,即政府机构、官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体察民情民意,实践网络问政;能否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类型的政务微博应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以避免政务微博内容的形式化;开展政务微博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以规避政务微博应用主体不作为等行为;能否以先进经验和方式为指导,以明晰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政府社会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简述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拉斯韦尔传播过程"5W"模式,对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应用进行多维比较,结合二者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定位差异化、功能简捷化、账号矩阵化和运营规范化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文静  郝其宏 《国际公关》2023,(22):127-129
在社会燃烧理论的视阈下,网络舆情是燃烧物质、助燃剂、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量变引发质变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新兴媒体的发展增加了舆情滋生的燃烧物质,一旦网络场域内出现突发事件就会迅速达到舆情爆发的点火温度。作为网络舆情引导的前沿阵地,政务微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消除网络场域内的燃烧物质,控制助燃剂,降低点火温度,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生态。本文从社会燃烧理论的视角出发探析网络舆情的演化逻辑以及政务微博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为政府部门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发展脉络、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预警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场是新时代下形成社会共识的熔炉,而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微博舆论场作为网络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扮演了事件的扩散器、意见箱及调解员角色。"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之后,便迅速形成了针对该事件的微博舆论场,其表现形态是以最快的速度及时传播最新讯息,并用多样化的讯息表现方式建构着各类舆论话题,表达着不同传播主体的话语诉求,宣泄着网民的集体情绪。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开通了政务微博,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分析政务微博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结合相关案例,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了其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模式的影响,进而提出新媒体语境下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微博有助于组织将公众引入对话传播,从而建设组织-公众间的对话式关系。从对话传播的视角,以Kent和Taylor的"网络对话传播原则"为分析框架,对10个政务机构微博的200条微博帖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政府微博的对话传播现状,并在3个假设验证的基础上,为政府如何有效地通过微博进行对话传播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增多的今天,政务微博作为官方新媒体阵地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方面面临众多挑战,从"被动"要占据"第一",从"单一"要做到"融合",从"业余"要做到"专业"等成为政务微博积极引导舆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做浅析,设计面向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12.
网络问政时代来临,政务微博平台使得政务公开的渠道更加广阔,信息透明度提升,与民众交流更为顺畅,是政府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突破口和宣传推广政府形象的舞台.这些年政务微博的发展,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创新理念更好推动政务微博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12,(Z1):117-119
"政务微博"火了之后日前,关于政务微博开通的报道频繁见于报端。2011年11月17日,北京新闻发布厅宣布正式上线,一次性"打包"了21个北京市政府部门和6个政府部门发言人,引发了强烈舆论关注。11月28日,上海市新闻办发起的"上海发布"  相似文献   

14.
政府政务微博平台的发展对政府行为和公众参与产生了深度影响,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利益相关者及委托代理等理论构建公众参与、政府行政和地方政府资源能力等因素对政务微博平台政府信息发布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根据2013—2018年我国29个城市政务微博平台信息发布与公众参与大数据及统计年鉴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务微博平台上用户的参与行为包括关注、评论及转发微博等行为会促使政府更多地在平台上发布信息;行政级别越高,政府越会在政务微博上发布信息;优质的政务微博运营依赖于所依托的政府的资源能力,政府资源禀赋对政府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作为一种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新工具,在发展的初期由于其信息传播简单、快捷、共享、互动等优点得以迅速发展。国内各级政府陆续推出政务微博问政的新举措。然而,目前政务微博刚步入发展阶段,法律和制度方面对政务微博的规定尚未出台,政务微博的发展多是各级政府的自发行为,缺少必要的制度和法律规定,因而其在法律规定、部门建设、人员设置、工作流程与公众沟通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顺应电子化、网络化、服务型政府的趋势,关键在于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建立政府的信息综合服务部门,以网络为支撑,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为手段,建立一个政府与公众顺畅沟通的平台,让政务微博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和政府执政资源的一部分,政务微博已成为党政机构体察民情、汇集民智、疏通民意和聚拢民心的重要的互动式执政新平台。政务微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形象。本文通过结合政府形象分析政务微博的传播特点和发展现状,阐述政务微博传播政府形象的作用和优势,并着力探索政务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困境及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兴起的网络新工具微博,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能起到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作用。但目前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缺乏相应的培训,存在微博使用不当的情况,而且开设微博的单位和领导也太少,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也极不平衡,没有起到引导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应加强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使用微博等互联网工具的管理与培训,统一地分区域或分行业开通政务微博,培养"意见领袖",以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务微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成为网络问政的平台和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发展政府微博的必要性以及对政府的影响,总结出目前政府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促进政府微博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诸多可行建议,旨在为促进政治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更好地建设民主开放、务实进取的政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与政府原有的公共服务模式不同,政务微博对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体现在:重视新媒体渠道、建设新媒体平台;创新政府公共服务范围、扩大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政务微博要想在未来取得长足发展,应提高政府机关的整体媒介素养,实现从主体变革到观念变革。对于政务微博的管理,要实现政府权力下授至"沟通第一线",要深化创新、整合服务,要加强政务微博绩效评估与监督。  相似文献   

20.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原有的官方主导的威权舆论场带来革命性的颠覆,官方舆论场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消弭与市场化的都市媒体舆论场以及微博等民间舆论场的缝隙,不断发挥意见领袖作为第三方力量的舆论对冲作用,不断增加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努力实现从"威权舆论"到"权威舆论"的转弯,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谐舆论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