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正在进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对实践活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拟谈谈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了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首先不妨以实践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作为借镜,进行反思,这对于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大概是不无启发的。  相似文献   

2.
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正在进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对实践活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拟谈谈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了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首先不妨以实践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作为借镜,进行反思,这对于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大概是不无启发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主张“二分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有主张“三分法”(感性、知性、理性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的;有的主张“四分法”(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在这些观点中,陶玉泉同志在他的《划分认识阶段的根据问题》(发表于《哲学研究》1984年第六期)一文中,主张把知性认识作为既区别于感性认识又区别于理性认识的独立认识阶段.陶玉泉同志的文章(下面简称“陶文”)对  相似文献   

5.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也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渴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教. 理性认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一是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的需要和条件等等的认识.前者所解决的基本上是客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称之为“客体意识”.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论理的认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263).后者所解决的基本上是主体“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称之为“主体意识”.这实际  相似文献   

6.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一个理论上和现实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飞跃的基本的中间环节,作一些肤浅的但却是诚实的探讨,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目的目的是第二次飞跃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它是以观念的形态预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实践结果。作为第二次飞跃起点的目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理性认识,是人们在第一次飞跃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实践客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没有得到实践检验之前,这一认识具有假设的性质)。因此,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实践主体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如果失去这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是抽象的观念、理论,具有间接性、抽象性,而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它是具体的活动、行动,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因此,理性认识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践。那末,理性认识是怎样回到实践中去的呢?在理性认识之后是否存在着一个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的认识阶段呢?如果是存在的话,这个认识阶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转化的阶段、形态和基本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认识从单纯理性认识,经思维的创造性建构,转化为理想化含理感性认识,再经实践操作,使之转化为现实性含理感性认识。这是理论向实践飞跃过程的三次飞跃的主体的内在认识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主义巾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我们也看到,高等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力,克服这些困难和阻力,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进一步改革更新.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仅对当前高教改革的实践有现实意义,更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面向新世纪有指导意义.今日重温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论述,要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笔者认为应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对教育思想与观念进行更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从实践中获得了真理性的认识,即形成了以理论形式掌握世界的理论观念,这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认为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也就是为了使从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再回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发挥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功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环节的,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之间必须经过一个实践理念(或称实践观念)的环节。这个问题属于主体如何以实践的形式去掌握世界的问题,也是当前哲学界有争议和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发表的《马克思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指明了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一文,作者张传湘同志提出将理性认识划分为“抽象的规定”和“具体的再现”两个阶段。怎样划分认识阶段,这是目前我国哲学界比较关心和正在开展讨论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读了张传湘同志的文章,在这方面受到一定启发,但觉得文章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值得商榷。下面就我认为值得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之后,并没有完结,人们的认识“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第二个飞跃。过去我们恰恰对认识论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研究不够。理性认识怎样向实践飞跃,需要通过那些过程或环节,弄清这些问题不论对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本身和人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究系指谁?许多同志都说,“这是古代儒将装束,形容周瑜态度从容闲雅”,其根据是“从‘遥想公瑾当年'以下六句是写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与上段的‘周郎赤壁'相应,不容割裂开来.”(见胡云翼同志注的《宋词选》)对这种解释我认为不对.近读郭沫若同志的《读书札记四则》,很有启发.郭老对“羽扇纶巾”的解释,才是正确的.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有没有结构上的“相应”或说是照应呢?当然有.但是我认为并非“遥想公瑾当年”照应“周郎赤壁”;而是下片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照应上片的“一时多少豪杰”.  相似文献   

14.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认识或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且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实践理念实现的。所谓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实践理念仍属于认识的阶段,但与单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理念(理性认识)不同,它的形成是客体规律与主体需要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一经确立,就具有可行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为此而制定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两个飞跃”的过程中,精神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想就这一问题粗略地谈点看法。 我们认为,在“两个飞跃”过程中,精神既可以向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向外发挥作用。所谓向内的作用是指精神在头脑内部的作用,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转化为“理想意图”。向外的作用是指精神对外界发挥反作用,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反作用于精神和反作用于物质。 那么,精神对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些什么作用呢?我们这样提出问题,是以人们已从外界获得一定精神为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对宪法理论和宪政实践有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否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宪法观念和宪法思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有些同志以毛泽东同志晚年曾经犯过错误为依据,认定毛泽东同志没有民主思想、民主作风,进而否定毛泽东同志具有“民主宪政”的思想。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不够客观。事实上,无论是建国前或是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毛泽东同志对于宪法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宪政实践均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观念和看法,虽然这些观念和看法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一套宪法理论体系,但已足以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观念,是我国宪  相似文献   

17.
概念究竟反映什么?一种意见认为,“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种意见认为,“概念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我认为前者是恰当的,后者是不妥的。 一、概念只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表面和片面的东西,反映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偶然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毛泽东选集》合订本261页),揭示事物的  相似文献   

18.
第一部分 认识PartyOne Knowledge  毛主席说过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ChairmanMaosaid ,“Wheredocorrectideascomefrom ?Dotheydropfromtheskies ?No .Aretheyinnateinthemind ?No .Theycomefromsocialpractice ,andfromitalone .”1 937年 7月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作为“科学技术”之组成部分的“社会科学”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一重要问题至今似乎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最近一个时期,.有不少时贤对此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卓见.有感于此,本文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社会科学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途径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发展政策科学是社会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哲学遗产。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同志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孙中山的哲学思想,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性质的估计并不一致。多数同志认为他属二元论。有的同志如艾思奇则认为:“中山先生的思想决不是二元论,而且是倾向唯物论的”,“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论自然不同,但在许多地方,仍然可以找到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要素”,“和辩证唯物论有许多接近的地方”。我认为后一种意见是符合实际的。为什么说孙中山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不是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它有哪些重要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作一些不成熟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