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它们彼此间互相联系但又互相区别。人们能够说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能够说出各种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名称,这是因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各有自己的质。所谓质,就是事物和现象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是决定这些事物和现象区别于另一些事物和现象的那种特性和特征(特殊点)。质,是我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  相似文献   

2.
<正> 信息作为物质的普遍属性,它反映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及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过程,一般是滞后的。但人们掌握了大量的昔时信息和现实信息,系统综合,分析研究,根据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趋向性、可控性等因素,预测未来,获取“超前信息”,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论范畴化过程中的字词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字词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要素,其表达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结果,它们记录了人们的认知过程.根据经验主义认知观,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本质上是体验式的、隐喻的.在认知事物、行为和事件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事物、行为、事件进行主观处理,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行为、事件进行分类,这就是所谓的"范畴化"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语言中的字词自始至终参与着人们认知的范畴化过程,在范畴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论述了字词在范畴化中的参与过程,揭示了它们在这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认知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指称功能、类化功能和区别功能.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识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模型化的方法,模型化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独待形式。所谓模型,就是人们对认识现象所作的一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描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感知所接触的表象世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自然地趋于形象化、具体化。因此,借助模型认识世界、研究问题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的一个特点。从现代教  相似文献   

5.
宗教的美学理想和美学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他说“劳动创造美”,又说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①。换言之,人的审美需求、美学理想、美感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歌谣观念到歌谣的定义郗慧民事物的定义是对该事物本质特征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关于事物的观念则是指该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属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范围,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定义是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任何科学的入门...  相似文献   

7.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和系统的。系统的联系是整体的、有结构的、分层次的和开放的。物质联系的系统性要求人们在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注意事物的整体功能。同时又要注意它的整体和部分是既联系又区别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高级而又极其复杂的运动,它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信息加工。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把从外部世界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产生了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而形成认识并指导自己今后的实践活动。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觉器官所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人们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  相似文献   

9.
分类方法在新闻编辑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类方法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逻辑方法,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新闻编辑工作也是大有神益的。分类是依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类别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方法。分类方法的确立是有客观依据的。客观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纷法复杂的大千世界。若仅有联系而无区别,那是同一个事物,因此就不可能存在分类方面的问题;若仅存在区别而无联系,事物之间缺乏由此达彼的桥梁,类属于毫不相干的事物,分类方法也无从谈起。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各事物…  相似文献   

10.
从事物和世界自身的属性出发,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就事物的非元性、可认识性以及世界的不可计算性和分析性方法的完备性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对世界和事物的分析是必要的,但试图完全认识世界和事物的所有分析性方法都是不完备的,而且不存在任何绝对完备的智能系统。依据认识与被认识的事物的关系,建立关于认识、知识、信息等的统一模型,揭示认识是映射的像,知识是赖以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从事物到对事物的认识的映射,信息是事物在一定空间里的投影,以及万物皆有灵的本质,同时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直接映射和间接映射的分析表明,直接映射和直接认识方式具有单一性、确定性、机械性、非通用性和不完备性等性质,对事物的完备认识必由且必有间接映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趋向平衡规律与现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要素、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具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趋向平衡规律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趋向平衡规律与唯物辩证法的三条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认识和应用趋向平衡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也要改造世界。这一原理标明,人的认识既是科学认识,也是功利认识。科学认识是人们掌握事物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功利认识是人们掌握自身对事物的需求以及事物对人们的满足的双向适应过程。认识的这两重属性,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客观根源,而且有着难以回避的分合关系。明确提出和论证认识的两重属性及其内在机制,对于深化认识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社会已迈进到一个知识传递的信息大循环时代。信息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它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作为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普遍形式,它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事物,是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本文从信息的作用;经济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信息的来源及处理三方面谈信息对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它具有两大功能:客体的改变和人的主体自身的改变。实践既创造了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也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主体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以其科学的理论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以其深刻的理论提示了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一所谓本质,就是事物内在固有的规定性。正是由于事物自身内在规定性的存在,事物就有了区别。人具有实践的规定性,就形成了人的特殊本质,使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区别开来。人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即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创造着的存…  相似文献   

16.
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正确途径.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发明创造是借助已知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的.认识事物是已有知识的类化,即找事物的类似;发明创造是已有知识的叠铸,即旧知识的重组.显然,知识和方法是认识事物、发明创造的两个必备的条件.但知识经验本身还不是智慧,它必须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调制才能转化为智慧.  相似文献   

17.
再谈意识     
心理学为什么要研究意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据我看,人之所以异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意识。动物虽有心理,但没有意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之一,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意识和心理虽有区别,但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们对世界的知识,来源于感官和事物的接触(有时会产生错觉),不仅接触事物,还要把接受外界的信息储存  相似文献   

18.
科技英语是科技人员所使用的专业语言。这种语言与文学语言、日常用语以及教科书语言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集中表现在它使用的词汇和结构上。在科技论文和专著中,科技人员自如地运用这一语言的特点,如实地描绘了事物、事物的特点和性质以及其运动的方式及情况,使这种语言在英语语言中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科技文章和论文涉及了各种科学技术学科和专业,内容五花八门,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却遵循着一  相似文献   

19.
对比语言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后才显现出来,不经过比较就无法知道事物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如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之所以不同于文字,其根本区别在于:语言是以听说的声音作为物质材料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以读写的形体作为物质材料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文字则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语言符号是联系人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桥梁,人借助语言符号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不同的语言符号所指向的在人们心中的事物也必然有所不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在对英汉语符意指系统差异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英汉语民族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不同之处,即世界观和语言哲学观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