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全球化文化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统一标准化.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外在表现仍然具有很大差异.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形而上学角度着手,以"悟性""理性"和"具象""抽象"的思维模式为背景来分析异质性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中西方文化规则-"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有"的本质区别.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在当今全球化文化中的巨大价值.并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合理运用中国文化规则,最终达到中西方文化和谐"共盛".  相似文献   

2.
陈力祥 《探求》2004,1(1):19-22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和谐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学术界研究和谐问题的现状,认为学者们从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角度研究"和谐",并以此来解决全球化时代因"五大冲突"与"五大危机"所凸显的和谐问题在历时性和可操作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度.提出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和谐观的建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步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明显的底色.这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绝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在促进贸易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异化了科学技术,衍生了科技安全问题,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安全带来了严重冲击和挑战.对于正在融入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我们应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维护人道的、正义的、公正的社会主义科技安全原则;提高科技安全意识,加强科技安全研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科技安全综合实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安全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  相似文献   

4.
潘攀 《社科纵横》2005,20(3):117-118
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要想真正游离于其外都不可能。但文化的全球化并非是各国、各民族之间真正平等的文化交流。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应对文化交流中强势文化的挑战,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其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历史的反思,吸取历史的教训,树立正确的态度,不失为一种良策。  相似文献   

5.
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立平 《社会》2008,28(3):7-14
一、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早在几年前,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做"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尽管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利益博弈"这个词,但将其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将一个时代冠之以"利益博弈的时代",是有一种特殊的含义的.我觉得这对于认识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是一个很必要的判断.现在我们社会中的许多现象,都是与这个背景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数字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与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当今传播时代命名为"数字多媒体时代",分析了现时代大众文化的形态发展和国际传播的趋势.作者认为,数字多媒体对大众文化领域的渗透乃是一种技术范式,它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已经日益技术化、全球化,并指出,在大众文化国际传播领域既存的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强化的同时,数字多媒体时代也赋予后发展国家文化工业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的国际文化秩序的建立正在悄然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时代转换,"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反思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语境.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文化交流与冲突进一步加剧,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多样态的发展特点.可以预见,伴随着冲突与融合的不断扩大,法律文化全球化将成为世界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文化全球化本质上并非生成一种普适的法律文化,而是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趋同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保持民族法律文化的自我认同,正确处理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与外域法律文化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正在经历深刻的空间变迁,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空间崛起"的时代,"空间"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生活.2012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变化——中国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这意味着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遇空前的挑战.如何对这一新的时代特征进行理性把握和全面审视,这是当今时代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学界已有了很多探讨。但笔者以为,当下的讨论,无论是对于全球化本质的认知,还是关于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论争,都过多地为现代性所蔽,没有触及到全球化的深层本质——全球化本身就体现着后现代的精神特质(被称为后工业时代、晚期资本主义、多国资本主义)。"知识在其本质上是视角性的,因而对于一个异质的现实需要从多视角加以解释"(福柯语)。本文试图以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理论,以一种问题意识,从全球化这一时代的重大问题出发,兼具后现代理论及其反思,从一个更加广阔的维度反省全球化,特别是为全球化问题在现代性话语中的误读"解蔽",对全球化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下进行理解和重构,进而进行反思的再反思,以期为全球化问题的解读厘清新的理路,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0.
邹广文  夏莹 《求是学刊》2003,30(4):23-28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日益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进行的文化横向的比较与研究,本文试图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追溯为佐证,以文化同化、文化涵化和文化异化等范畴为解读方法,回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旨在寻找和验证在文化交流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在文化交流中建设性误读的特殊意义,强调了文化交流中的包容性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进化"的科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敦华 《求是学刊》2006,33(2):26-31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进化”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日常语言中的一个常用词。虽然进化论可被应用于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但是日常的或“准学术”的言谈不能表达进化论的科学意义,反而造成对进化论的似是而非的误解。文章通过对比人们对“进化”这一概念的误解和该概念的科学含义表明了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杨会清 《创新》2009,3(7):9-12
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革命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这一转移,也是共产党选择以"面"打"点"战略的开始。为了贯彻以"面"打"点"这一战略,共产党在各苏区进行了广泛的动员与组织,并围绕着反"围剿"战争的需要开展其他战争准备工作,从而使人民战争的思想在反"围剿"战争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樊洛平 《创新》2008,2(1):91-94
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相似文献   

14.
周耀宏 《创新》2009,3(6):9-12
“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历史作用的科学定位,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理论依据。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坚强领导、良好环境和人才保障,化解了各种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风俗视角与《诗经》的还原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元英 《唐都学刊》2001,17(4):64-66
《诗经》因为被罩以神圣的光环而掩盖了它的原貌,也蒙受了种种附会和曲解。从风俗视角可以梳理出《诗经》文化背景的两个重要特征“诗以言志”的习尚和“礼乐救化”的传统,有助于对《诗经》的还原阐释,风俗视角还能使读者领略到《诗经》所展示的鲜活多彩的风俗画卷,感受“天籁之音”的艺术魅力,有利于《诗经》去圣返俗。  相似文献   

16.
郑明璋 《唐都学刊》2005,21(3):94-9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既是一部目录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的文学观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坚持汉学正统观念,恪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温柔敦厚、平淡中和的诗教和美刺传统。其二,知人论世、考镜源流、文品如人品的评价方式。其三,注重形象性,反对征实,反对臆测,主张顾及全篇。其四,主理尚用,有补于世,服务于现实政治。其五,史家视角,文史兼备,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李凯 《学术交流》2004,(12):25-2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全面的发展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规律;坚持马克恩主义的政治文明观,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庄严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建设的规律;坚持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最新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沈金浩 《求是学刊》2006,33(2):109-114
宋人自称“老子”自北宋范仲淹始,至苏轼、黄庭坚而成时尚,至陆游、杨万里而泛滥。宋人自称“老子”的原因一是对老敏感,好言老弱病懒的时代文化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有多种成因;二是向往晋人风神;三是几个典故都合宋人口味;四是范仲淹的正面效果;五是宋人好以才学为诗;六是“老子”一词可影响作品风格、显示作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20.
“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娜 《唐都学刊》2005,21(3):103-107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热,除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话语的参与和大众审美文化对红色改编的关注,发现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