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几年来,散文诗有了长足的发展。除各报刊不断发表散文诗作,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散文诗集外,还有前所未有的《黎明散文诗丛书》第一、二辑的出版;去年十月,还宣告“中国散文诗学会”成立。可以说,散文诗创作从未有过如此引人注目的繁荣。 但是,正如《黎明散文诗丛书》主编之一柯蓝  相似文献   

2.
象南国山间那潺潺的溪流,在岭南的千山万壑中淌出,汇成一道道江河,时而奔腾湍急,时而平缓清澈,有的如青罗带漫卷山野惹人情思,有的似碧练一泻千里滔滔东去壮人情怀,也有的千回百转扬清激浊引人遐想,数年前北部湾畔扬帆起程在散文诗创作上孜孜以求的一批广西作家,历经几度寒暑,以各具特色的创作,初步形成了一个阵容颇为可观的散文诗创作群体。在广西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创作以如此繁荣的景象出现在国人面前,尚不多见。从1978年春中国散文诗学会广西分会诞生至今的四年多,广西相继有柯蓝、郭风主编的《黎明散文诗丛书》,敏歧、田景丰主编的《中国99散文诗丛书》,黄神彪、粟原小获主编的《皇冠丛书》出版,而《中国散文诗》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散文诗的冷落时代似乎已悄悄过去,随着其价值取向之逐渐被确认,创作方法日益趋于多元,散文诗的发展开始呈露出令人欣喜的前景。在整个散文诗的创作中,柯蓝的散文诗尤为引人注目。他的审美意识、主观创造精神和形象思维能力,在他大最的散文诗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长期的艺术实践,柯蓝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诗的发展中,1919年和1927年是两个特别重要的年份:前者是鲁迅先生首次发表旨永神远、形体趋于成熟的散文诗,后者是鲁迅《野草》的出版,中国散文诗终于耸立起巍峨高峰,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当时和此后的中国散文诗作者,且“给人们以战斗的鼓舞”,也为中国散文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異化。”在批判巴人的《论人性》的时候,对于这段被巴人引证过的话,同志们几乎都避而不谈。马文兵同志在《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中指出:“态度持重原是应当的,但是不谈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他对这个问题跟巴人“展开正面的辩论”,这是十分可贵的。但是遗憾得很,他的解释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著作中 ,再没有比《野草》引起当时和后世的那么多人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了。仅就文体而言 ,鲁迅本人有过只言片语 ,“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后人有的从大散文观念出发 ,将《野草》列入散文〔1〕。有的虽然在总体上承认是散文诗集 ,但认为“探索当然也就是创新。同时也会带来不利因素 (如不定型、不稳定性 ) ,也是自然的”〔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野草》虽不是篇篇为散文诗 ,但除了《我的失恋》是新体自由诗、《风筝》接近散文外 ,其余包括序言在内的 2 2篇作品 ,都可说是地道的散文诗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多方面探索不仅不能否定它…  相似文献   

7.
(一) 刘再复是“文革”后文艺界出现的著名理论家和散文诗人。近几年,他在出版和发表大量文艺理论著作的同时,创作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诗作,结集出版的已有《雨丝集》、《告别》、《深海的追寻》,《太阳·土地·人》、《洁白的灯心草》。他的散文诗以其深邃的思想、雄奇的想象、宏大的构思、奇妙的文笔、诱人的美感赢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鲁迅《药》与屠格涅夫及波特莱尔有关作品比较薛伟鲁迅的小说创作善于“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①他于1919年4月创作的短篇小说《药》,就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以下简称《做》)有着...  相似文献   

9.
李标晶 《阴山学刊》2003,16(1):48-52
许淇的散文诗把对北方大地的赞美和对勤劳淳朴的兄弟民族的讴歌作为主旋律。进入新时期后 ,他写下《掀开世界画册》和“城市交响”组诗、《细砂集》 ,取象从微观转向宏观 ,由自然转向社会。他的《词牌散文》诗拓展了散文诗表现领域。许淇在散文诗体式上作了多方面探索 ,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和散文、词牌等文学样式中吸取营养 ,丰富了散文诗的表现力。他的散文诗结构多变 ,手法灵活 ,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散文,同时也是诗。王国维先生早就指出:《庄子》具有“诗歌的原质”,“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屈子文学之精神》)。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庄子》(收入《古典新义》,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一文中,以其诗人的敏感和体验,更把它说成“绝妙的诗”。这些论断,都是十分正确而精辟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见《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以下称《问题》)文中,就苗族鼓社,议榔的起源和性质问题,谈了初步的看法。认为鼓社、议榔源于苗族的母系氏族时代,本来意义的议榔不是习惯法,更不是法律。李廷贵、酒素同志《答“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载《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以下称《答文》)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这里,主要就《答文》的不同看法,谈一些认识,就教于李、酒二同志及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2.
论唐甄     
唐甄(1630年,明崇祯三年——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四川达州人,初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曰甄,号圃亭,清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仕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后以逃人诖误去职。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志在权衡天下也,后更名《潜书》;此外,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各若干卷。潘耒曾为《潜书》作序曰:“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昌言之。”潘耒的话得其形似,尚浅乎言之,论学术则唐甄非仅“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而谈政治更不限于“崇俭尚朴,损势抑威”也。唐甄于《潜书》中有《宗孟》、《法王》诸篇,是潘耒之序“尊孟宗王”说为有据,但当明之季世,人人可以为尧舜,圣人满街走的时代而唐甄独谓阳明子无圣人之德,是唐甄尚未尽囿于阳明之学,他曾经说:  相似文献   

13.
读了《人文杂志》1980年第一期发表的《从长陵新出土的瓦当谈秦兰池宫地理位置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谈》文),我觉得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是比较重要的,而有些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北阪”和“六国宫室”的位置问题 《谈》文说:“汉长陵附近,即咸阳原东段,秦汉以来,谓之咸阳北阪、渭城北阪、石安原和五陵原”。这样的判定是值得研究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集解〕徐广  相似文献   

14.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现的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最早是由鲁迅艺术学院的王大化、安波、贺敬之、张兽、李波等利用花鼓、大秧歌等民间形式上街宣传开始的。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启发协同下,王大化、安波等人创作并演出的《兄妹开荒》,成为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中最早受到群众欢迎的一个优秀剧目。它和《刘二起家》(丁毅作)、《动员起来》(枣园文工团集体作)、《红军万岁》(保安处秧歌队集体作)、《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作)、《刘连长开荒》(留政秧歌队作)、《女状元》(柯蓝、郭新民、沈霜改编)、《变工好》(庄栋、柯蓝  相似文献   

15.
读多了大陆学者写的研究鲁迅、何其芳的论著,常有大同小异之感。然而读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文章,虽然有些观点难于赞同,却常常给人新发现的喜悦。我谈香港大学中文系黎活仁博士的新著《现代中国文学的时间观与空间观》(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2月版),就有这种感受。鲁迅的《野草》和何其芳的《画梦录》,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作品,自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史上的一块丰碑,用阿英编的《现代十六家小品》的话来说,它是一部“最典型的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是中国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6.
<正>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辛勤耕耘者和积极倡导者。他的散文诗集有《夜行集》中的四辑和《散文诗十章》。散文集《繁辞集》和《听潮梦语》中许多小品也具有散文诗的特点。他的散文诗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较高成就,可以与现代散文诗大师鲁迅的《野草》相媲美。其情感的丰富,想象的奇特,思想的内蕴,形式的活泼都别具一格,富有艺术个性。王统照历来主张,“文学为人类情感之流底不可阻遏的表现,而为人类潜在的欲望的要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八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刊载了唐弢同志《谈“诗美”》这篇文章。本人对于美学是门外汉,的确没有发言的资格,不过在《谈“诗美”》这篇文章中,有两个问题,我不同意唐弢同志的意见,提出来和唐弢同志商讨。第一个问题:《谈“诗美”》说。记得过去读相传为沈约《四声谱》里所说的“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心里想:既辨四声,又主调节,大概真的是为赋诗作文而写的吧,但和歌唱的音韵难道就没有一点关系了吗?  相似文献   

18.
思想英才不可能主宰历史常乐个人同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但这个老话题不断有人要谈。1997年第3期《读书》上有两篇小文章就此话题“吵架”。田玉萍《也谈历史人物》一文引述并赞成钱行先生的意见。钱先生提出,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以文化传统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也谈嫉妒     
某些领导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掌权地位,嫉妒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压抑,排斥,以至迫害有才者的现象,在我国解放后三十年的岁月中,时常出现。在十年浩劫中,情况就更为严重。可是,以前人们对此总是避而不谈。“嫉妒”二字,很少见诸我们的报刊杂志,更不要说被当作一个人才学专题来研究了。“四化”呼吁人才,人才学又把这问题尖锐地提到了社会之前。《人民日报》在题为《有真才实学才能建设四化》的社论中写道:“要做一个爱护人才的领导者,切不要做嫉妒人才、败坏人才的领导者”。看来,此问题确乎是必须而且可以谈一淡了。  相似文献   

20.
《兰亭序》中,写下了“夫人之相与”以下一段话,是否有了什么“不合”之处呢?,完全没有。涉及此序的思想感情方面的一些事情,后来的人不尽了解了,更需要加以申说。 第一,上巳禊集,是当时士大夫的风尚,集必有所谈,也是自西晋已然的习俗。不必远求,仍举《世说》为例。《语言》篇一则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