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是大便”在文学世界广泛传播。当20世纪、21世纪交替,十数年中,它更被热炒到文学之外。对这样一个重要命题的起源,一些错误的论调却把它当成西方米兰·昆德拉或中国莫言的“发明”。本文指出它的真正“发明”者,在正本清源的同时希望以讹传讹不再继续。本文也从多方面剖析这一重要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世纪上半叶,作家多以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为视角,一方面描写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或斗争的悲壮,另一方面也揭示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下半叶,工人阶级地位虽根本改变,但工人们为正义斗争而牺牲的悲剧仍成为作家表现的对象.同时,各时期工人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境界成为作家笔下崇高美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对象存在着一个明晰的由"人"向"文"的转化过程,即由魏晋时期的以人物为美向南北朝时期的以文学为美的转化,这种转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人物品评上,魏晋时期关注人物的言行与谈吐,南北朝时期更关注人物的文学才能;在审美标准上,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清"为美的标准转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上来;在审美方法上,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品第人物、论人物优劣以及直觉经验的品评方法均成为南北朝时期品第作品、比较作品高下的基本方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发生并非是同步的,而是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分析指出,"文学是人学"作为当代文学研究颇具代表性的文学观念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新被彰显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学是人学"不再是纯粹人道主义的表现,而是以人为本反映人的各种需求,并以此为理念建立新的文学构架,为完善人格、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叙美派文学是阿拉伯文学中的一个特殊流派,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它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叙美派文学对阿拉伯传统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还成功地将东西方文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展现出阿拉伯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一般文学理论和美学教科书都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然而我们却找不到任何根据来证明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只有统一,没有矛盾,文学作品的形式相对于内容没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不少文人学者曾对“文学”和“人学”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的:“文学是人学”。这句话因自身的科学性而被人们所认可。笔者将以文学审美的方式,从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学创作过程、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来对此观点进行文化学阐释,强调文学正是通过审美的方式与人学发生全方位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刘希 《山西老年》2013,(6):47-47
简洁是一切美的灵魂,犹如夏日的青莲,花开几瓣,或粉或白,却妍恣脱俗,雅致天然。简洁的友情如诗。三五知己,志趣相合,或临溪而作赋,或登高而望远,或泼墨以寄兴,或抚弦以抒怀;饱含一段为友的山情水韵的美曼,不失一片为谊的畅心快意的舒展。吟咏唱和,相激相励;有朋若此,岂不快哉!简洁的爱情如歌。两心相印,两意相和;月下惜惜怜怜,花前卿卿我我;莫问前生姻缘,休管来世因果,你爱我爱,便是今生福祚;浪漫天地间,激情燃心窝。  相似文献   

9.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0.
散文美丰富多彩 ,散文美的核心内容是表现人的情性美 ;散文美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形神兼备的意象美 ;散文美的根源在于作家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形式美是指构成美的事物的感性质料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在相对抽象的层次上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属性和价值。因此,插花艺术的形式美的要素是色彩、形态和质感,插花要获得美的艺术形式必须遵从它的基本规律,讲求平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统一与变化、韵律与动势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文学本质问题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在论争过程中往往混淆了文学的定位和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定位和本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文学的定位是:文学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关于文学本质的新表述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4.
道家艺术对自然无为的崇尚是沈从文边城世界的主题 ,道家人格风致的美在林语堂笔下的道家人物中经常可见。道家尤其是庄子的诗化叙事艺术开启了整个中国文学的诗化叙事传统 ,营造出优雅的诗化美 (“情调美”)。道家艺术让中国现代文学具备了逍遥美和对大自然 (山水、民俗 )的关注而生出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15.
从产生过程、引起美感的因素、情感表现形式和欣赏活动中意识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与现实生活中一般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和思维活动,也是文学创作者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把客观现实的东西化为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方式。文学作品则是通过自身的语言艺术魅力来吸引读者、打动观众,以思想美、情感美和形式美三者的美感联系形成文学作品的审美神经,从而产生了移情、共鸣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8.
论美的本源     
从美的汉语本源以及关于它的历史本体分析角度看,美的本源就是汉语中的"明",存在哲学讲的"澄明"也庶几近之,它是事物以透明的审美图式把自身表象、显现为自身。与知识论之光下的理性澄明方式不同,后者在显现理性主体之时遮蔽了万物固有的存在方式;它也不是伦理主体在道德直觉照耀下的显现,后者在发明意志之时却扭曲了感性的生命之躯。美的显现是世界本身的澄明,是万物在自然天光中的显现,是存在者在光天化日之下来到这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19.
形式是客观性的,美因形式而产生,形式或其元素可用数理手段进行原质性描述,将该描述与美感属性和美感度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关联,便形成"数理编码"。其中美感属性和美感度在编码中以感性语为基本符码,使所编的码能够在审美活动中与受众的表述词相匹配、关联等实现链接,再经过相应的程序分析后进行表征。其目的是使表征的结果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该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支持美感性设计领域的人工智能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