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1952年得益于"旧金山媾和"重返国际社会。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害国之一,因为美国的反对却没能参加旧金山会议,战争赔偿问题自然就成了战后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议题。本文综合利用日、中双方的外交史料和先行文献,对战后日本拒绝对华赔偿的政策过程进行还原。笔者认为,日本在1952年的"日台和约"谈判和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相继利用制造"两个中国"的战略,实现了不赔偿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翟新 《日本学刊》2012,(2):65-80,158,159
旧金山和会前夕,日本外务省奉令秘密开展了一场名为"战时外交反省"的调研活动。其结果虽一定程度上检讨了战时政府当局的外交失误,但分析外交失误主要原因之际所显示的"二重外交"批判论和"褒美贬苏"意识,在制约反省报告的客观性和深度的同时,给媾和对策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前提,成为战后日本构建对外方针的意识原点。  相似文献   

3.
安全保障与战后日本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全保障是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概述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试图对安全保障在日本政党政治中的定位作一初步分析,着重指出安全保障是日本政党政治的政策对立轴,日美安保体制是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战略支柱。一、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演变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如何实现媾和、重返国际社会并结束占领状态的重大课题。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独立后日本的安全保障方式与日本的媾和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吉田内阁选择了对美一边倒的“片面媾和”方式,确立了“亲美、轻武装、经济优先主义”的基本路线。1951年日美…  相似文献   

4.
旧金山对日和约与战后日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成日 《日本学刊》2001,(6):122-13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根据战前盟国之间达成的协议 ,朝鲜半岛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随着美苏冷战的升级 ,战后初期被美苏分区占领的朝鲜半岛不久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美占区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 ,北部苏占区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本文拟主要探讨日韩之间围绕对日媾和问题的外交攻防以及《对日和约》的签订对战后日韩关系的影响。(一 )韩国方面参加对日媾和会议的要求韩国方面提出参加战后有关对日处理的会议的要求由来已久。早在 1 94 6年 1 1月 1 6日 ,李承晚就以南朝鲜立法会议议长的名义向美国转达了 (南 )朝鲜方…  相似文献   

5.
李凡 《求是学刊》2000,(5):107-112
鸠山一郎作为日本战后有远见的政治家,在旧金山体系下,果敢地选择对苏调整关系的外交路线。在他执政时,积极、主动地展开日苏交涉活动,特别是在北方领土问题上,果敢地选择了暂时搁置待日后谈判解决的对策,使日苏复交得以实现。日苏复交为日本真正迈入国际社会创造了条件,鸠山一郎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肖伟 《日本学刊》2005,(3):90-105
随着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日益频繁和"改宪"政治日程的启动,日本急欲恢复战后宪法第九条禁止的不保持军队和国家交战权的目的已昭然若揭.日本此番举动,固然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则在日本历史深层.实际上,宪法第九条只是历史虚像,从来就没有成为战后日本的政治基石.日本统治阶级在战后初期接受第九条是策略大于理念的选择,是日本在战败的历史条件下,被迫签署的"对外条约",维护天皇制的政治"苦肉计",回避冷战锋芒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7.
试析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实用主义——以ODA政策的演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外交就其性质而言是“被动反应性”的还是“积极主动性”的,这在学术界是一个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有助于对战后日本外交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今后日本外交的走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战后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领域——政府开发援助(ODA)政策的分阶段考察,运用史论结合与个案分析的方法,来论证这样一个命题:战后日本外交的最显著特点并不在于它是“被动”还是“主动”,而在于它的实用主义性质。以合理主义、行动主义、机会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和商业主义为内涵的实用主义外交为战后…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的爆发迫使美国最终确定了单独媾和的对日和约新方针,并且期待战局好转而实现对日媾和;美国为了阻止中国出席旧金山会议,在对日和约签订之前采取了拖延谈判的策略;旧金山会议后美国急于停战,而因对日和约在远东陷入困境和被动局面的苏联和中国却决心在停战谈判中坚持强硬的和不妥协的立场,以便在朝鲜战场吸引和消耗美国的力量。这就是在冷战大背景下对日和约与朝鲜停战谈判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
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滨 《日本学刊》2006,31(2):29-41
琉球曾经是中华朝贡属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但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之后,将其划为冲绳县,从而改变了琉球原来的政治属性及地域范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基于冷战的需要,急于实现对日媾和。日本则趁此机会将琉球的名称及地域范围作了有利于自身的修改,并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中予以确认。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署标志着冲绳问题的产生,而冲绳问题对战后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钓鱼岛争端的论战中,日本官方回避《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代表的雅尔塔体系法律文件在确定战后东亚领土中的地位,反而将《旧金山和平条约》作为日本对钓鱼岛"主权"主张的条约法依据。本文结合历史学对"雅尔塔体系"的研究,侧重从国际法尤其是条约法角度,重点考察和论证"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雅尔塔条约体系的"强行法"特质,并分析这些条约与钓鱼岛问题的紧密关联,以批驳日本的官方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