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性文化的传统论理观念是十分厚重沉浑的,《白鹿原》所展示的是这道厚幕下各类人的原欲的凸现。父辈信守古训,将传宗续代视为超越性爱之上的天条;子辈则象欧洲的新一代抛弃奥古斯丁一样,或原始或文明地将性爱张扬于古老的白鹿原上;而最终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承受封建宗法社会最后打击的是美丽柔弱的女性,这预示着在获得性爱自由的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女性的道路显得更为艰难和绵长。  相似文献   

2.
文章较全面论述了台湾当代作家郭枫的创作成就,客观地分析了郭枫创作的思想情感,审美表现,探讨了郭枫的人生观与宇宙观;郭枫散文创作的主体精神和文化意蕴;郭枫的艺术追求与审美风格等。认为郭枫作品充满了批判意识、自然意识、生命感悟、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的思辨色彩;其内蕴的质美和激情,其浓郁的个性色彩,其独特的审美选择,来自于作家对人生的真见、真知、真性与真情。其审美视角表现出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其审美风格是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郭枫虽耽于独行的寂寞,但他心灵世界决不孤独。  相似文献   

3.
与80年代激昂高蹈的人文理想相比,卯年代的中国社会则悄然转换了自己的价值目标。这期间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内心的苦痛,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认识时代与社会的新视点。正是在这样的苦痛中,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痛苦地反思个体的存在,在曲折中完成了一轮新的思想转型。可以说,刘啸霆先生所著的《个体认识论引论》便带有这样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传统的认识论相比较,《个体认识论引论》显然具有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传统认识论所具有的稳固的结构性特点,使得它不仅封闭空泛,而且具有很大的玄虚性。刘啸霆先生在其著作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认识…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诞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受难的过程;在地诞生以后的这一百多年里,她仍然是一个多灾多难,历尽褒贬扬抑的形象.从对安娜·卡列尼娜这一艺术形象的审美变化中,我们既为社会的进步感到欣慰,又为当今功利时尚中潜隐的危机而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5.
陪伴孤独──京城新添精神打工一族杨伟敏提起打工族,现在人们已不感到陌生了。对于那些保姆、打字员、商贩、“供销中介人”等等,以其无所不在的服务,为人民居家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他们也成为社会中独立而特殊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一部分精神打工者,人们对...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碎片到精神迷离--谈《百年孤独》中孤独的症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孤独>反映了克里奥尔人的孤独,孤独的最终根源在于其文化形态紊乱.克里奥尔文化由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组成,缺乏整合,在封闭了三百年之后,面对欧洲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不能正确地接受和较好地融合,而出现了更大的文化危机.小说中人物性格乖张,行为怪异,正如小说的表现手法具有魔幻特征,这是不稳定的文化的产物.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奥雷良诺上校执拗地抗争孤独,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界定,抗争的结果是在孤独的泥淖中越陷越深.马贡多镇的最终消失,寓义殖民文化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一、总观西方真正严肃地暴露或描写性爱内容的文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集中出现在文艺复兴与二十世纪两个时代。这种概括当然排除了文学史上持续出现的色情作品与个别例外的文学现象;同时,我们也把爱情题材视作与性爱有别的另一个文学领域。由此界定的问题,完全可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作出分析,但本文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此。简单地说,我们企图以一种文化形态变迁中的精神历程来解答上述问题。从有关性爱史专著,特别是从福柯关于近代西方性史的专著受到启发,我们是否可以断言:性爱文学或对性作坦率描写的作品大量涌现的时代,恰与原…  相似文献   

8.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9.
传说夏娃偷食智慧树上的禁果后,发现了自己生存的本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伊甸园。而中国的“夏娃”却从“五四”新文化中汲取理性启蒙的乳汁,打破了封建父权的禁锢,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当她们把“女人也是人”这一自我精神价值的分辨确认以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述时,中国文坛就涌现了张爱玲、陈衡哲、冰心等一大批女性作家,宣告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现代女性勇敢地冲出家门,开始了对“人”的浪漫憧憬。可是,她们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由于女人挺直的身躯无法得到男性的认同,夏娃们走出伊甸园却无路…  相似文献   

10.
"情结"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为我们解读文学尤其是解读诗歌意象的深层意蕴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我们发现中国文人普遍存在着一段未了的情怀———恋水情结,而这个情结源自于不易获得的前意识。它并不是一个死寂不动的存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物的激发沿着直觉、理性、审美的路线向前梯次展开,最后座实在水意象上,使这个水意象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元甚至是相反的主题指向。这种相反的主题指向以水滨迎娶与情崩离散等婚恋现象和退隐江湖与激流勇进等人生进退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3.
在以满、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以狩猎为主的历史沿袭中,其思想领域里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萨满教。文章着重论述萨满教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职能和对东北民族的影响之深,从而得出狩猎生产在萨满教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一方面,他们虽持有以身许国的同一人生计值标准,但因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文化思想而表现出迥异的精神特征:前者终生不改英雄情结,后者饱含深刻的孤独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不同的精神特征又最终导致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实践:前者受古典人格的制约,由叛逆回归传统;后者具有清醒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现代人格),毅然与传统决裂。追溯梁启超和鲁迅的精神历程,对后人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产生着两种极端的文化后果:一种是绝望之余的狂欢与游戏;另一种是生命因无意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道德关怀、宗教救赎和审美超越构成了当代思想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三种代表性思想路向.超越当代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需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特征。“人性本善”的假设使儒者只知“仁以扬善”,而不知“智以驭恶”。传统伦理文化在处理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言与行的关系上往往未能起到促进“善”的作用。中国传统伦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断裂,面临重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站在新时期文坛的整个背景上,深刻揭示出了先锋小说家“自我意识”的内在变化轨迹:从对“五四”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和生命意识的“虚无”认知与处理到对新时期现实文化价值和生命意识的“无为”选择和文学操作。总结了它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教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化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开启了后者在中国的传播,这与二者之间的内在同一性有着密切关系。二者的同一性体现在谋求独立与幸福、追求公平与正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透过上述同一性,可以发现五四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然而二者基于同一性的具体外在表现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及历史任务所决定的。尽管存在差异,二者实现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化除了具有历来被注重发挥的教化功能之外,另具一项易被忽略的化解功能。精神文化的教化与化解的功能之间,有着互为表里的关联。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可以发现人们已在一定范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精神文化的化解功能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设法开发利用精神文化的化解功能,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化具有十分迫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