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对小说加以评点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方法。通过对金批《水浒传》的深入阐释 ,认为金圣叹从“文章作法”即创作技巧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研究 ,并对《水浒传》的语言表达技巧作了深入探究 ,形成了金批《水浒传》语言特有的表达技巧 ,这对中国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贯华堂本金批《水浒传》,下同)。不少金圣叹小说评点研究者误认为这是金圣叹对历史和小说区别的认识,并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对金圣叹的文学本质论作了歪曲的理解与论述。为了正确理解与评价金圣叹的文学思想,笔者深感有对此作一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所批《水浒传》与《西厢记》是其批点的两部代表作。从总体宗旨上说,《金批水浒》侧重于通过“立言”来表达“立德”、“立功”的社会追求和社会政治伦理关怀,《金批西厢》则侧重于个人性情追求和人生关怀。在批评风格上,前者显得慷慨激越、高古悲壮,后者显得超妙深婉、绵密禾农丽。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除了受批评对象本身的制约外,一方面与金圣叹所处的“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特殊的人生遭际和文化性格有关。在这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个人追求和普遍命运。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的小说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水浒传》的创作动因是"发愤作书"、寄托"庶人之议";创作方法是"因文生事"、"动心"想象、"凭空造谎";艺术成就是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真实性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是相反相成、同中见异;情节结构的设计法则是相似相避;由此产生的审美效果是"险绝故妙绝""、险极则快极"。这就使得金圣叹的《水浒》评点超越了单个文本,获得了普适的小说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研究,现今多集中于其批语的理论性,而对于金圣叹所修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文本却少有人问津。相较于金本所用底本袁无涯本《水浒传》而言,贯华堂本(即金本)《水浒传》文本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金批中有"俗本"一词,其所相对的便是金圣叹所作的修改文字。通过对这些金本所修改的文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金本《水浒传》在字词句的精炼、人物的改造、情节的修改、修辞技法的运用方面都做出了完善,而这些完善也使得金本《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更加的突出。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著名小说评点家叶昼说:“此《水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终始也与?”[1](P27)而另一位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则说他所读的书中,“无晨无夜不在怀抱[”2](P8)的书便是《水浒传》。他们所说的话表明了《水浒传》是部不朽的著作,是部为人们所喜爱的著作,正因为喜爱,所以才不朽。当  相似文献   

7.
《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原作是一百回本,由施耐庵于元末明初写成。在其流传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五回等版本。到了明末,封建反动文人金圣叹将《水浒》腰斩,成为七十回本。这个金批本流传最广,一直受到反动派的吹捧。清代封建文人称赞金圣叹腰斩《水浒》“深得剪裁之妙”。买办文人胡适,更把金批《水浒》说成是“一部永不会灭的奇书”。直到解放以后,有些人也仍然把金批本赞为《水浒》的“最佳版本”,对金圣叹腰斩《水浒》继续吹捧。因此,深入剖析金圣叹腰斩《水浒》的反动实质,是《水浒》评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水浒》好就好在写了投降的全过程。它的前七十一回,主要内容是梁山起义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宋江篡夺梁山泊领导权,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推行只  相似文献   

8.
宋元以后,我国的小说高度繁荣和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遊记》等雄视千古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总结小说创作经验、探索小说创作规律的理论批评也应运而生。明清之际,我国的小说理论跨入空前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的小说理论的主要形式是评点。这种批评形式风靡数百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代表了我国小说理论最高成就的就是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他评点《水浒》流行极广,蕴含着许多惊人的艺术见解,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可惜我们过去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还太少,对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尤其不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评点《水浒》提出三点创作思想 :一是劝惩观 ,二是娱乐观 ,三是发愤观。在其序与评中金圣叹着重于劝惩 ,而否定了发愤 ,而娱乐观又为其实用目的所消解。金圣叹评《水浒》表达的创作思想虽立三说 ,而并未阐明三者之关系 ,所以也就未能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小说加以评点,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方法.通过对金批<水浒传>的深入阐释,认为金圣叹从"文章作法"即创作技巧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研究,并对<水浒传>的语言表达技巧作了深入探究,形成了金批<水浒传>语言特有的表达技巧,这对中国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到《水浒》古本,人们马上会想起金圣叹的贯华堂本。其实,自称得到古本的不止金圣叹一个。不过,这些自称的古本,人们大都认为是冒牌货。我这里要提供的是一种向为研究者所没有注意的、但却确实存在的《水浒》古本。这种古本之古,很可能早于我们目前所见、所知的各本《水浒》。因此,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目。关于这种古本《水浒》的信息来自明万历年间刻印的吴从先《小窗自纪》卷三中的《读水浒传》一文(此文题目在目录上为“读水浒传论”,于正文处为“读水浒传”)。这篇一三一九字的长文,虽是一篇理论性文章,但它在论述的过程中比较详细地涉及了《水  相似文献   

12.
吴子林新作<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以深层的历史文化视角,立足于对金批<水浒传>的文本细读,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互贯通,进行了整体性、体系化的美学阐释,为我们探寻金批<水浒传>的美学魅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小说批评家 ,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堪称古典小说批评的典范。本文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 ,一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基本看法 ,二是金圣叹对《水浒传》叙事艺术的评价。此两方面的探讨 ,能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尤其是通俗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为了给改造《忠义水浒传》提出能掩王朝和绅士阶级耳目的理论根据,为了经他改造过的《水浒传》的出笼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精心构制了置于第五才子书卷首的三组文字。第一组文字是《序二》和《宋史纲》、《宋史目》批语,第二组文字是《序一》、《读第五才子书法》和他伪造的施耐庵序,第三组文字是《序三》。 第一组文字的第一方面的作用是正名,提出他“削忠义仍水浒”的理论根据,事事针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开展,贯彻“双百”方针,提倡不同观点和不同流派的自由争鸣,我院学报编辑部应一些读者的要求,将张国光同志先后发表在国内报刊上有关金圣叹和金批《水浒》的文章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以供大家研究和讨论的参考。该论文集题为《金圣叹与七十回本〈水浒〉研究》,列入“武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丛书”。 张国光同志多年来从事史学和文学的研究,对于金圣叹和金批《水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文化大革命前,张国光同志就多次著文评论金圣叹和金批《水浒》,曾引起学术界的注目。“四人帮”粉碎后,带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张国光同志在国内报刊上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6.
《水浒》一书,曾被封建统治阶级说成是“诲盗”之书,禁止人民阅读,说它“妖言惑众,不可使子弟寓目。”甚至诅咒《水浒》的作者“囝孙三代皆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朝,都曾下令严禁此书——这是在金圣叹腰斩《水浒》以后的事了——然而金圣叹却不仅自己花费了许多精力评点此书,而且还要求子弟好好读此书。从这一点看,所谓金圣叹腰斩《水浒》是出于封建统治思想的支配、是站在反动立场上的种种说法,恐怕是冤枉了他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史书写作以及明代的野史观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评点中除了不自觉地将《水浒传》作为史书来看待,还引入史学笔法,由此产生的对《水浒传》以及宋江诸人形象的新价值取向,无疑使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批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其在评点修改《水浒传》时是在多数虚构的情况下,试图用史笔来对虚构小说进行修改,但又不过分囿于史书的框架,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与评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常跃强 《社区》2009,(35):57-57
近读金圣叹评《水浒传》,因为注意到评语.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对《水浒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小时候对这部书就读过。我舅舅就曾送给过我一部两大册的精装120回《水浒》。正值“文革”,这在当时很难得。然而那时候看过就看过了,不过是看热闹.  相似文献   

19.
明人贺复徵编《文章辨体汇选》录有一篇《水浒传自序》,文字与金圣叹评本《水浒》施耐庵“原序”相同,但多出“元施伯雨”的署名。按《文章辨体汇选》体例,这意味着施耐庵就是“元施伯雨”。笔者考证,这篇《水浒传自序》很可能源于金圣叹评本《水浒》,但相反的可能性也无法排除;施耐庵是否“元施伯雨”,则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而《水浒传》“施耐庵的本”则有可能不是小说而是剧本。  相似文献   

20.
与评价《水浒传》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金圣叹.自金圣叹死后三百余年来,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有分歧的.1975年,“四人帮”借评论《水浒》大搞政治阴谋之际,《学习与批判》刊登了罗思鼎的一篇文章,题为,《三百年来一桩公案》.该文挥舞“定案唯我”的棍子,彻底否定了金圣叹和他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并且对一切不同意见冠之以“刮起为金圣叹翻案的妖风”的罪名,混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以实行“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现在,关于金圣叹的这桩“公案”还没有了结.我们认为,金圣叹及其七十回本《水浒传》不应全盘否定.金圣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既有功,也有过.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给金圣叹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