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轴、稳定轴、联接轴和枢纽轴,雄厚的资源配置、纵横的交通网络、潜力巨大的广阔市场、多元交融的长江文化和经济开发的国家战略,造就了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的综合优势;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将在全国产生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呼唤造就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在这里,丰富雄厚的资源配置,便捷纵横的交通网络,潜力巨大的广阔市场,多元交融的长江文化,经济开发的国家战略,形成了造就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的综合优势。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轴、稳定轴、联接轴和枢纽轴,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今后将会发挥出它的各项基本功能,使之在全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重大作用。为此,必须正确决策,进一步造就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选择环保型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化经济区域;选择开放型管理体制,创立半官方协调机构;选择一体化发展方向,促成多领域合作体系;选择城市联动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开发一直处于战略升级状态,目前已经把造就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的历史任务捉到日程.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浦东新区开发这一点睛之笔,进一步落实三峡工程建设这一重大举措,进一步推动区域中心构筑这一基本模式,进一步走正市场经济机制运作这一主要途径,以求在与时俱进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为了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还要正确地实施造就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的战略对策:选择环保型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化经济区域;选择开放型管理体制,创立半官方协调机构;选择一体化发展方向,促成多领域合作体系;选择城市联动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持续断流,长江的使命重大。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占有主体地位;“断链”是长江经济带难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能舍东西而取南北,当尽力联接断链。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重庆市必须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库区建成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测度我国典型区域科技人才的发展,以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三大经济带的区域科技人才开发效率为研究对象,运用EBM-ML模型对2007—2020年三个经济带的科技人才开发效率进行测算和动态分析,采用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区域人才开发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区域科技人才开发动态效率的提升与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变化密切相关;人才开发效率较低的地区提升速度较快,存在落后者对先进者的“追赶效应”,各地区发展趋势趋同;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带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为政府资助强度,除此之外,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科技人才的开发效率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加大资助强度,提升区域教育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区域人才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6.
黄河兰州段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中上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对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旅游进行开发的目的,旨在探索实现经济、社会、美学价值的同时,达到适宜的旅游效益和环境资源价值维护的统一,并在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生命维持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最终明确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旅游的性质是以环境良好的方式开发的旅游。  相似文献   

7.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应用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便利条件,发挥长江承东启西的优势,全方位拓展区域经济带的合作,改善建设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极,是全国海洋经济最为发达的强势区域,将会在国家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进程中再造辉煌。为此,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认定区域综合优势,确认区域结构优化方向,特别是为区域产业布局作出正确安排,以利于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的成长方向;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海洋经济战略升级;依托优势海洋资源开发,促成海洋优势产业格局;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海洋资产化管理体制,为海洋经济进步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在全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力拔头筹,发挥引擎功能和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9.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点,在"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建立修正多元空间经济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进行空间数理建模,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系统性分析区域板块化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哪种更适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板块化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显著的行政壁垒影响,将导致经济要素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存在较大难度,最终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出现平均化均衡,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不断削弱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自身行政壁垒影响,改善区域内部贸易互通条件,进而提升经济要素在各省市之间流动的速度,最终促使长江经济带自发形成集聚化均衡,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化转型存在一门槛值,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将有效降低该门槛值,减少转型发展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市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差距增长的速度逐渐减慢;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集聚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相对增长率的热点区分布总体较为稳定,但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理区位、历史、经济发展、人文等因素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格局演进特点的驱动因子。基于此,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双重提高的3点对策:(1)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3)加快大城市群建设,加强综合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11.
黄河工程供水中存在着活跃的市场机制 ,然其并不完善。在经济转型时期 ,黄河工程供水单位应抓住机遇 ,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黄河工程供水市场。  相似文献   

12.
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空间为研究的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给山东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加强黄河水资源集约利用为目标,从三次产业方面提出了解决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方程,为黄河水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同时,本文提出了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隧道"假说: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提高黄河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经济的发展不再翻越水资源消耗的高山,而是在半山腰开凿一条"隧道"实现穿越,从而以较低的水资源消耗代价,使经济达到同样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回藏贸易为重要内容的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河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边地藏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飞速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局势的变化,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面临严重挑战。在简要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河湟回族商贸的未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必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市场机制成熟、经济基础雄厚,推行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条件已经成熟。作为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环境经济手段,通过完善相关的排污许可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及初始指标分配制度,培育统一的市场,加强政府监管,必将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构建,并非是若干独立区域战略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区域战略间的有机串联、高效联动。以强化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体系间的合作联动为突破,可以进一步放大重大区域战略的溢出效能,带动实现更大范围空间的协同、融合发展。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打造"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文章分析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位于黄河流域,地处河南(豫)、陕西(陕)、山西(晋)三省交界区,囊括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四大核心区域,联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横揽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大重点区域板块,是新发展阶段下链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我国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布局。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域面积20.2万平方公里,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5.82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9 079.4万人,初步形成了"三聚核、多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主轴引领、网络对流、交叉组团"的总体网络格局。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下的重点建设区域,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五增长极"。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各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资源相似、经济相关,具有合作发展的天然基础和综合优势,其高水平建设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的迫切需要,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联动合作的客观必然,是优化国家总体空间格局的内在驱使,也是传承黄河文化文明的历史趋向。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应当摒弃若干城市在地理意义上的简单"糅合",转而追求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联通、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全方面深度"融合"。文章建议,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牢固树立"高效率合作"核心意识,以"高水平开放"和"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共同培育打造其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和引领区。同时,呼吁争取将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升为黄河流域的第二大国家战略,使其与总体战略协同配合、上下联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做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条例》的立法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态立法的制度现状,认真反思区域生态立法的制度实践,更新生态立法指导理念,梳理区域生态立法文本,细化生态立法内容,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区域生态立法资源、建立完善生态鉴定制度,强化生态破坏的违法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黄河流域分布着7个省会城市,它们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和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文章运用城市竞争力模型,比较分析了黄河流域7个省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依据城市竞争力的分项指标,对比分析了7个城市20项竞争力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城市群建设构想,旨在推动黄河流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促进城市的集群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以东营和滨州为中心、以县域城市为基础、以众多乡镇为基本单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群体系。从发展模式上看,黄河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属于"双极多走廊"模式,其城市发展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城镇化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实际,积极实施中心极化、产城互动、生态优先、科技兴城、制度创新、城际联动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