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苏轼在他的书信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名言,结合自己丰富而深刻的写作经验,他又对“辞达”的内涵作补充和发挥,从而提出了富有新的美学意义的“辞达”说。苏轼的“辞达”说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文辞与内容的关系。因此,总结他这一美学思想,不仅对发掘中国古典美学宝库有着直接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在中西结合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他吸取了儒家“仁者 ,爱人”的思想 ,摒弃了封建礼教所包含的等级观念 ,在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意义上对“仁”的内涵做出了新的现代性理解。他摒弃了道家退却个人的一切欲望 ,在虚幻中把人归于自然“真人”的想象 ,将“自然”作为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并构成人的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了合乎人性的存在形式 ,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学体裁具有类型学意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之中,有种可属,有类可归;具有时代意义,反映出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审美意义,在语言状态、结构状态、形象状态诸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民族意义,在语言和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文学意义,对作家创作起到规范的作用,对文本形成起到制约作用,对读者欣赏起到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中,张艺谋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具有重要铭文意义的视像艺术,这既表现在张艺谋对文化铁屋子的倾力突破上,也表现在他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努力回归,同时在有了对电影艺术本体更为全面的认识之后,他的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中彰显出特有的意义。因此,张艺谋电影体现了突出的文化、社会和市场铭文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为一名创作者他的审美能力是何等的重要.翻开古今中外任何一部艺术史,你都会发现这方面的例子真是比比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能在文人对秋天的一片嘘呼声中,写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千古绝句,是因他有着对秋天的芙的独特发现.现代二胡演奏家阿炳之所以能创作出《二泉映月》那样哀婉动人的乐曲,除了他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之外,同样也是来自他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独特发现。作为一名作曲家来说,对于那“充满在生活中的美”的发…  相似文献   

6.
谢广宽 《学术论坛》2005,3(11):22-25
“生活究竟有没有意义?”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文章认为生活的意义是以生活目的为标准对自身生活进行评价的结果,是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生活目的的效用。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有意义的:如果他生活中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进行不懈的努力,他的生活就具有对他自身而言的意义;如果他的生活目的和活动能够符合社会的目的,他的生活就具有对社会而言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并不会因死亡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相似文献   

7.
含数量结构比较项的"比"字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了含数量结构比较项的“比”字句。文章从句法构成条件、语义内涵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这类特殊“比”字句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点,指出这类“比”字句与一般的“比”字句有不同之处:成句时,因数量结构比较项后面所带句法成分的不同,其完句成分也不尽相同;语义上,除了表示比较意义之外,还蕴含着程度意义的增加或周遍意义的添现。同时对含有这两种不同意义的句式进行概括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的演变 ,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在这个演变过程中 ,史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和贡献。其中 ,章太炎是从理论上比较合乎理性地阐明上述问题的第一人。尽管章太炎并非主攻史学 ,但他于 2 0世纪初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却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 ,章太炎对传统史学不作全面的否定 ,而采取分析的态度。第二 ,章太炎探讨史学起源 ,认为各国有其共性 ,所谓“古史多出神官 ,中外一也” ,而中国自亦有其个性。第三 ,章太炎认为新的历史撰述应把中西作史的优点结合起来 ,如“义法”与“事迹”相结合、“分时”与“分类”相结合、“新思想”与“古经说”相结合等。章太炎的史学思想不仅有时代意义 ,而且有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古文、骈文并行的状况,至南宋时期,发生了彼消此长的变化。汪藻处于两宋之交,对骈文的再次繁荣起了关键作用。其骈文创作既有严守法度、精工谨严的一面,又有出于绳墨之外,以长句为对,颇具散文笔致的一面,集中体现了“宋四六”的风格特征,有集大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符生活于东汉王朝由“盛世”转向“衰世”的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他肯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有其荣枯盛衰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也不断地经历着“世推移而俗化异”的过程。他认为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王符不只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微成显,积著成体(象)”是王符的哲学名句。他的这一哲学名句,对于克服急于求成和浮躁情绪,保证每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闵建国 《晋阳学刊》2005,(5):103-106
沈从文于40年代末终止了文学创作,从此与文学创作无缘.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跟当时政治批判的强行裹挟、审美选择的时代制约和作家个人婚恋的得失密切相关.它们一次次地撕扯和惊扰着沈从文的人生艺术梦境,直至最终使其完全消解.  相似文献   

12.
作家沈从文名扬世界,史家沈从文却仍少有知音。学界在推崇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同时,对其研究旨趣和方法却不太关心。至于作家沈从文和史家沈从文之间内在的脉络关联,则无论文学界还是史学界都还没有认真寻觅分析,多半都简单地将其断为两截。当作家沈从文早已从寂寞中走出,成今日文学史中一颗耀眼的星辰时,史家沈从文却依然寂寞,这是不应该的。沈从文由文物入手,不仅开出了一条独特的史学之路,而且也为其早年追求的人性筑起一座新的庙堂。史家沈从文是作家沈从文的蜕变,而不是死亡。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15.
屠绅,清代乾嘉年间文人,与洪亮吉、黄景仁等为诗友。其小说好以古涩文字,写荒诞内容。好友陆祁说他"游戏文章都奥衍,猖狂意气剧酸辛"。其独特文风令其名噪一时,究其成因:一是当时社会思潮、学术风尚影响所致;二是屠绅朋友圈内皆好话异;三为屠氏自身修养性格、个人经历所致。  相似文献   

16.
贺严 《文史哲》2007,(4):134-140
沈德潜一生于唐诗用力甚多,唐诗在其诗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沈德潜重视诗歌史的梳理,也特别注重各时代诗歌所具有的"诗教"之用。唐诗是他对诗歌史进行溯源辨流的起点,也是其考察诗道兴衰的关结点。通过对诗歌史源流正变的清理,沈德潜将唐诗在诗歌自然流变史中的地位和其在诗道兴衰史中的地位结合在了一起进行考察。在诗歌的自然流变中,唐诗虽然处于诗歌发展之流,但又是诗歌之盛;在"诗教"传统中,它又传承了诗教之正。因此,在沈德潜的诗学体系中,唐诗获得了崇高的诗史定位。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叶中强 《学术月刊》2012,(7):115-125
沈从文历来被视作一个"乡土中国"的指符,然一个悖论式现象是,沈"进城"与"返乡"的姿态同样坚定:他在心理上留恋乡土,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他在现实中急欲进入的都市,却成为小说中蔑弃的对照物。如此解读其"都市"语义,可见一种站在"知识阶级"门槛上的边缘自觉,形塑了其特定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而其与"都市"互为"他者"的"湘西",则是在一个置身其中的社会人文秩序的压抑下被激活的理想世界,本身即是"现代—都市"的产物。究其作品内蕴,则又见:在疏离政治、逸越道德、面向俗世、重视人欲,甚至标新立异方面,上海乃至"后上海"时期的沈从文,与所谓"海派"具有一种精神内质上的共通处。而在不同都市社会生态的转换中,沈从文自身完成了从一个远眺知识中心的"乡下人"到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迁移,其身后,则铺衍了一条京海合流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9.
论杨慎对李贽异端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同旭 《晋阳学刊》2007,(1):108-112
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对李贽《焚书》中一系列评点杨慎文的文章,进行了对照式的重点论述,发现李贽与明代反理学先驱杨慎有许多同道之处。李贽非孔批儒反理学的许多观点,诸如嘲弄宋明理学家是矮子观场,被服儒雅而行若狗彘,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揭露君子尤能误国,清官之害大于贪官;讽刺朱熹终身不知圣人之慎思,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云云,多受杨慎的影响。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杨慎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沈曾植是对王国维后期学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王国维从1916年初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仅时时造访海日楼以请益学问,而且彼此通信也不少。而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书信》仅收录1通,此后20余年间,续有发现。2010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全集》第15卷共辑录10通。但遗珠仍然不少。笔者2009年赴国家图书馆访书,意外发现7通未经公布的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因考订其内容及背景,或有助于进一步考量王国维与沈曾植之学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