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画家饮食     
王晖 《社区》2014,(29):14-14
读法国画商雷奈·詹泊尔的《日记》,见有一段记载去吉维尼拜访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其寓所用午餐的文字,颇有趣味。可能是当日享用的美味委实令人难忘,詹泊尔大快朵颐之余,还对莫奈家午餐的上菜次序作了追记,从而使我们得以知悉那天他吃了哪些珍馐——  相似文献   

2.
从《鲁迅日记》看鲁迅与萧军王科,李绍华鲁迅为我国新文学事业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的作家。现代著名作家萧军,便是“被这位伟大的人所哺育、教育……过的千百万文艺青年之一”。①《鲁迅日记》中有关与萧军交往的记载,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多达130...  相似文献   

3.
袁昶是刘熙载的学生,其《毗邪台山散人日记》虽是读书日记,但其中也记载了刘熙载及其读书治学相关的一些内容,尤其是记载了刘熙载的一些行迹和逸事,以及文学和书法方面的内容。《毗邪台山散人日记》鲜为人知,其记载有关刘熙载的文献极富价值。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虽是陈布雷撰写《西安半月记》的蓝本,但《西安事变日记》并不是蒋氏在事变期间的逐日所记,而是事后补写的。《西安事变日记》叙事简略,内容存在错乱和缺失,《西安半月记》增添了许多材料,内容丰富完整,弥补了《西安事变日记》的不足,虽然极力表现蒋氏"人格"和"正气",但不存在大量造假成分,其整体史料价值较高。《西安事变日记》记载了《西安半月记》有意回避的周恩来与蒋氏会面等情节,凸显出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下几则资料都选自刘大鹏的著述和日记,刘是山西太原县赤桥村人,今属太原市南郊区。一八五七年生,一九四三年卒。中过举人,在太原县及太谷县南席村等处教过私塾,辛亥革命前夕任过山西谘议局议员。他写了不少著述,如《晋祠志》十六卷,《晋水志》二卷,《潜园琐记》六卷等,并写了几十年的日记《退想斋日记》。这些都是稿本没有刻印过。上述这几种著述中有一些有关义和团的记载,尽管由于作者系封建文人在论述记载中有错误之处,但有些记载还可供研究者参考。笔者以往写作有关文章时引用过一点,这些资料又为有些论著所转引,所以现在择要选辑几条,加以标点,供研究人员参考使用。文中[]为原文注释,[]为辑者所加注释。  相似文献   

6.
《张诚日记》与《徐日升日记》之比较苏全有,刘永红《张诚日记》发表于18世纪上半叶,1735年出版的迪·荷尔蒙编著的《中华帝国和中国鞑靼地理、历史、编年史、政治与自然状况的概述》全文予以刊登。至于《徐日升日记》,近三百年来一直搁置在耶稣会档案馆里,只是...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日记》当中有很多非常生活化的记载,这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颇有帮助。抗战期间,物价腾高,购买力下降,广大知识分子战前那种较为轻松的生活状态不再,迅速陷入了困窘的境地。此类记述在《日记》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战前,顾颉刚的收入基本保证其本人及全家的日常开支,日记中未见有关经济困难的记载。但是自1940年开始,此类记载出现并增多,且呈现出日渐严重的趋势。这给顾颉刚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扰。  相似文献   

8.
《约翰.伊夫林日记》是英国日记中一部巨著。作者观察细腻,叙事生动,纪事富于魅力。日记记载了当时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其缺乏日记文类所特有的私密性与即时性特点,读者从中所看到的威严、虔诚的伊夫林形象是作者刻意塑造出的自我形象,因而这部日记实际上更接近于回忆录。  相似文献   

9.
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记载:陈寅恪跟鲁迅是日本弘文学院的同学,两人很早就认识,后来也有交往,在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册”这样的记载。鲁迅后来在文坛上的声望如日中天,陈寅恪却很少向人道及他们当年的交往。他晚年解释说:正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以为自己像鲁迅说的“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教育日记》以文学语言,如实的生动的逐日记载了1912—1914年三年间黑龙江教育基本情况,是黑龙江教育史上一部宝贵的资料。我们准备在专题介绍《日记》之前,先将这位在我省教育事业上有过贡献的教育家、文学家(他也是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见1983年9月27日《光明日报》费振刚《揭示文学发展中的内外联系》)、地理学家林传甲传略介绍给我们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史的研究者,学习这位教育家的办学、教学精神,对我们会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1.
《答客诮》一诗的写作时间,有两说:一、据《鲁迅书简补遗》记载,先生曾将它写成条幅赠日本医生坪井,条幅末题:“未年之冬戏作,录请坪井先生晒正,鲁迅。”未年乃辛未年的简称,即一九三一年.因此,断为一九三一年冬的作品。按:坪井是日本在上海开设的筱崎医院的医生,曾给鲁迅的孩子海婴治痢疾,因而先生与之常有交往。但查一九三一年冬和此后《鲁迅日记》,均无赠诗坪井的记载.而坪井来鲁迅家为海婴治病和鲁迅携海婴往筱崎的医院就医的记载有数十处之多,却皆在一九三二年五月以后,治痢疾一事在一九三二年六、  相似文献   

12.
强学会是维新志士最早组织的学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一团体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但该会究竟成立于何时,却一直存在不同说法.从康有为、梁启超留下的一些记载看,该会成立于1895年8月.1978年,汤志钧先生率先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他利用《汪穰卿先生师友手札》等史料,认为该会应成立于1895年11月中旬.此后,赵丰田先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重要佐证.徐世昌是强学会成员之一.他的日记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强学会(强学书局)的记载,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一手史料.从他的记载看,1895年11月5日强学会已经成立.徐世昌日记也为探究强学会与强学书局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3.
《铁流》图的来历和传播《鲁迅日记》一九三○年九月十日载:“下午收靖华所寄《十月》一本,《木板雕刻集》(二至四)共三本,其第二本附页烈宁像不见,包上有‘淞沪警备司令部邮政检查委员会验讫’印记,盖彼辈所为。”最初阅读至此,心想鲁迅在日记中很少有这样的涉及时政的记载,而今如此特书反动派的“德政”,显然是对“彼辈”非常憎恶,已是怒不可遏了……后来我又发现,这则日记  相似文献   

14.
国会议员斯整,参与了1920年广州护法非常国会的迁滇活动,是亲历者之一。他逐日记述的《滇渝日记》,约16000字,从6月23日起至10月25日止。《滇渝日记》长期湮没无闻,可称稀见,对研究国会迁滇活动有一定的补充价值。书中对交通途程的记载,是云南对外交通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交通沿线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是西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忆冰 《中华魂》2013,(20):32-33
清秋佳日,检视藏书。得《邵元冲日记》抚读再三,觉得不失为一份珍贵史料,因为它记载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弥留与逝世的实况。更因为它是邵元冲日记手稿的复印本。30年前,偶然在海淀公园旧书地摊购得,它并非邵元冲日记的全本,而是1925年1月1日至5月4日的笔录,正是孙中山在京逝世前后。稿本是否缩印,不得而知,版心宽11厘米、长17厘米,中缝鱼尾下印“松竹斋制”,绦栏16行,  相似文献   

16.
据《鲁迅日记》记载和有关资料统计,鲁迅自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与徐懋庸(1910—1977)通信起到一九三六年八月五日夜答徐懋庸公开信止,共致书信五十二封,现见于《鲁迅全集》《鲁迅书信集》者有四十六封,其中收于《鲁迅书信集》之1094号信系年有误,另一封误作残简收于附录,又未加系年。现分别考订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中国《安妮日记》之称的堪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同等级价值的《程瑞芳日记》及《日军罪行证明书》在2015年12月13日第二个"国家公祭日"之前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策划出版。一本是中国平民的控诉,一本是日本战俘的供述,共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存在在这两本书的首发式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和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均对此两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振犊感慨地说,日  相似文献   

18.
鲁迅研究室编辑、一九七七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第二辑所载《新发现的鲁迅书信》第二一、二三号致内山完造的两封书信,是两通便笺,因为都不是正式的书信,所以均未见《鲁迅日记》的记载,信的落款也未署时间。这两封“新发现”的信,究竟是何年何月何日所写,看去漫无边际,似乎无从嵇考。在编入《鲁迅研究资料》时,二一号信由编者系年为一九三六年,对二三号信则一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日,鲁迅先生曾来复旦发表演讲。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有所记载:“午蔡毓骢、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演讲,午后去讲一小时。”翻八一年新版本《鲁迅全集》十四卷《日记》注释,见:“往复旦大学演讲,讲关于革命文学问题,讲稿佚。”(P.681)在第四卷《三闲集·序言》里又有一条有关此事的注释。鲁迅先生“十一月二日在复旦大学作题为《革命文学》的讲演,有萧立记录稿,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学海》。”(P.6)马蹄疾先生在他的《鲁迅演讲考》一书中还更进一步地说:“萧立在《鲁迅之所谓‘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20.
正清江浦的戏台,据史记载的有禹王台、清晏园,还有总督府里的堂会及民间会馆。京戏登陆清江浦大码头,皆与大运河密切相连。徽州商人富甲一方,金银满仓。于是,蓄家养班,争强斗艺。往来清江浦,便带来徽调、皮黄,徽调皮黄便流入官衙,成为达官显贵赏心悦目的大戏。徽戏一入清江浦,便如鱼得水,畅快无比。徽戏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众人眼亮。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助推梨园兴盛。两淮盐商,煞费苦心,河道两岸,恭设香亭,沿途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