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迄今为止,训诂学、音韵学关于“声训”的讨论,集中于四个问题:双声、迭韵、声变、韵转。 什么是双声?什么是迭韵?看似简单易了,而实则不然, 先讲双声。两个同“纽”的字叫“双声”。也就是说,两个字的声母项相同。研究古纽者皆以守温三十六字母上溯下行。就上古来说,视为定论者有如下几则: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照二归精,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4.
一、娘归泥为清人陈澧首创 娘日二纽上古归泥纽,是上古声纽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娘日归泥的发明者是谁?近年来,有的专家在古汉语教材或汉语史专著中,把这项“专利权”统归于章太炎(1869—1936),根据就是他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相似文献   

5.
钱大昕论证举例 《切韵》音系的三十六字母中,舌上音有知、彻、澄、泥四母,舌头音有端、透、定,泥四母。但据清代学者钱大昕(晓征,1728—1804)的考证,上古音无舌头、舌上之分。即《切韵》音系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时代,其音读与端、透、定无异。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他列举了三十条经传上的  相似文献   

6.
“庄”归“精”说再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音系声纽中是否有精组(精、清、从、心)和庄组(庄、初、崇、生)的对立,是音韵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上古音系声纽有精、庄两组的存在;一种意见则认为上古音系只有精组没有庄组,庄组字古归精组,本文作者持后一种意见,即上古音只有精组没有庄组。古“庄”归“精”说。兹从几方面再证如下:  相似文献   

7.
《广韵》末附《辩字五音法》云:“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一唇声并饼(唇声清也)二舌声灵历(舌声清也)三齿声陟珍(齿声浊也)四牙声迦,(牙声浊也)五喉声纲各(喉声浊也)。”此《法》出于何时,已不可考,而曰“五音”,不言“七音”,至迟当在郑樵刊表《七音略》之前。考孙愐《唐韵序·后论》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这里虽有“半徵’.“半商”之称,尚无“七音”之名。吴敬恒说:“《辩字五音法”者,六朝时候古等韵字之七音也”。可见由来远矣。六朝人审音甚精谛,至隋唐,韵书蜂出.等韵之学空前发达,许多音理问题的探讨臻于完善。孙愐的《唐韵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序》云:“切韵本乎四声”,又云:“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他先说“四声”是切韵  相似文献   

8.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掺”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9.
哀成叔鼎“(水禾皿)蒦”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出土于河南洛阳玻璃厂的哀成叔鼎,是一件颇为重要的战国铜器。赵振华、张政烺、彭裕商等先生都曾对该器铭文作过隶定和考释。由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鼎铭的基本内容已经大致明确。但是对于“(水禾皿)蒦”一词的隶定与训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颇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对“(水禾皿)蒦”的隶定,分歧集中在(水禾皿)字上。我们细审原拓,认定张政烺先生的隶定是正确的。他说:“(水禾皿),从皿,(水禾)声。(水禾)见《仲睿父盘》‘(水禾)粱来麦’(代一七·一○),确  相似文献   

10.
"眔"在先秦文献中当读来纽真部字,其"及""暨"义者读若"邻",音转若"连",秦汉以后被"及""暨""逮(隶)""连"等字同义替换。其哀怜义者与"鳏"、"矝(矜)"通假,在秦汉以后的传世典籍中被"矝(矜)"、"鳏"、"怜"等字假借替换。"鳏""矝"也都是来纽真部字,秦汉以后读古顽切、居陵切(或巨巾切)者,乃流变所致,均非其本音。  相似文献   

11.
喻母古读考     
喻母之三等四等,守温合为一母,而广韻则各自为类,黄季刚氏称三等字为于母,四等字为喻母,谈广韻者蓋无不从之矣。惟此二母,古读如何,殊值研究。黄氏谓其古皆读影母,曾運乾谓于母古读匣,喻母古读定,林语堂则认于母与影相近,喻母与邪相近,三说不同,而各有其是非。竊谓研究韻部者,须先行分析,然後归併;研究古声者,当亦未能例外;今先根据经传之異  相似文献   

12.
“姑苏”新解与上古见章系互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1)“姑苏”是古吴越方言“官盐”的记音,其本义正是“盐官”,与《越绝书》中“朱馀”同音同义。(2)古吴越方言见系一三等字读如章系三等的声纽。(3)上古见章系互谐当源自更早的※Krj-复辅音。理论上※Krj-当有三种发展途径:古楚语和今客闽方言的某些点代表了※K,古吴语代表了※ts,大多数方言代表了※k/,※ts分化。问时也附带说明了古齐鲁、吴越方言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今读唇音“f”与零声母的字中有一部分仍读重唇:1、源于36母中“非、敷、奉”三纽的部分字今读与“滂”纽同。2、源于“微”纽的今读与“明”纽同;三、今读舌尖后音“zh,ch,sh”的仍保留中古读音;三、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的读与“泥”纽同。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四、源于“见、溪、群、精、清、从、心、邪、晓、匣”今读“jqx”的仍保留了中古读音;五、源于“微、影、喻”母R部分“疑”母今读零声母的仍保留了中古的读音  相似文献   

14.
论“梅村体”的用典程相占吴伟业著称于世的“梅村体”渊源于元白的“长庆体”。较诸元白之作,“梅村体”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大量用典。王国维《人间词话》曾将二者作过简单比较: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  相似文献   

15.
中古次浊音里有泥、娘、日三个声母。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纽,只有泥母。据研究,《切韵》时代,泥娘尚为一。中古以后,泥母分化为三:泥、娘、日。娘母问题比较麻烦些。王力先生曾说:“至于娘母虽然拟测为[(?)],使它与[(?)]、[(?)]、[(?)]相配,恐怕实际上只是个[n],与泥母没有分别。字母家要求整齐,就造出一个娘母来配知彻澄。”(《汉语音韵》66页)一九八○年,王力先生在《社会科学战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郭璞注云:“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为名。”《淮南子·本经》云:“(犭俞)(犭契)、凿齿,……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注云:“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在《淮南子·地形》中亦载有“凿齿民”之称,并将其与“锞国民”、“三苗民”、“交股民”、“反舌民”等一并置于西南至东南地区,高诱注云:凿齿民“吐  相似文献   

17.
新编《辞海》“容与”条释义四项:闲暇自得貌;迟缓不前貌;放任;小船。但除此以外,还有‘犹豫”一义,即“迟疑不决貌”。引证如下:朱骏声:“容与双声连语,犹夷犹也。”符定一《联绵字典》释“容与”,其中一条是:“转为夷犹,均声同。”意即它们的声音相同,所以通用。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毛传:壶,瓠也。“断壶”即是把葫芦摘下来。同音通用,因之可以相互为训。“容与”与“夷犹”古音都是双声定纽,所以也是同音通用。  相似文献   

18.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摎"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19.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系统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组与古本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合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古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20.
根据秦简的记载来看,国家发放衣物,既有收取费用者,也有免费发放者,不可一概而论。禀衣收费者,主要包括“隶臣有妻者”、“居赀赎债者”、“人奴妾系城旦舂者”等,同时,免费发放衣物的对象,主要有系城旦舂,隶臣、府隶之无妻者,城旦舂、隶臣妾之老及小不能自衣者,亡、不仁其主及官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