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议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及其创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生命”,首先是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素朴的人性,是“真”。这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生命是具体的,未经抽象的。是一种个体性的独特的体验或直觉。“这种细微感觉在普遍人我关系上决体会不到,在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形上,便自然会发生变化。”(《水云》)这种细微的感觉只有在个体,特别是个体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生命是以个体性和感性为基础的“此在”。从思维方法上看,沈从文总是关注现象,并以自己的眼光来度量一切,判断其意义和价值。“凡是抽象的带点务虚性的,我总是弄不通。”(《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话》)这个诚真的“乡下… 相似文献
2.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本文试从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地探析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郁达夫的悲剧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郁达夫的悲剧生命意识侯运华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也是最引人争议的作家之一。赞颂者称他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心理小说抒情小说先河的作家,批判者称他是“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①的作家,还有的干脆把他看成一个心理变态的怪人,提起他时... 相似文献
4.
纵观世界文学之林,可以发现,尽管各国的文学创作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各异而色彩纷呈,但主题格调却殊途同归。大浪淘沙,流芳百世之作大多是悲剧——广义上的悲剧。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悲剧”词条说,悲剧是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通常是戏剧或长篇小说,显然是取其广义。本文试图从广义上对悲剧作品的魅力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一郁达夫碰上了一个大时代:天才者众人倾慕;伟大者登高一呼;而更多的人在经验了所谓“个性解放”之后,深深感到没有权力的悲哀。于是队伍分化,积极入世者或归顺强权,或致力革命;消极遁世者神追先祖,返归“竹林”;剩下的一部分上天无路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小说创作执著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不得不承受守望生命存在的人生孤独,其小说中的生命个体虽然表现出走出孤独的种种努力,但挑战孤独的结果却是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王安忆的小说守望孤独而并不绝望。 相似文献
7.
8.
林语堂的幽默确有欢快、轻松、喜剧的格调,又不乏严肃、庄重,甚或是悲剧的底蕴。然而,不少论者对林语堂幽默中的喜剧情调论述颇多,而对其中的悲剧底蕴明显关注不够。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得出一些与事实相违的结论。事实上,林语堂的幽默除了欢快、轻松、喜剧的格调外,还蕴涵着深刻的悲剧底蕴。这种悲剧底蕴主要表现为官本制度的危害、国民的劣根性、文人操守之丧失和现代教育的弊端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10.
郝长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3)
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如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也是“爱”的另一种体现。他的带有苦涩味道的幽默,并非冷潮热讽,而是引导人们在笑人笑己中,把读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从取向上看,哲学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近于科学,一种近于政治,一种近于艺术。当然,这种分法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就哲学的倾向性而言。如果这种区分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颇近于艺术,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观察和领悟含摄了他个人痛苦的人生覆历,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悲剧思想中。本文就是要通过研究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以期管中窥豹,从一个侧面深入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庐隐及其文学创作,学界一直因其悲哀、苦闷、彷徨的心理情绪而颇有微词,这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人们对庐隐的理解和认识.从叔本华对庐隐的影响出发,探讨其悲哀内部蕴含的颓废意识,结合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情况,阐述庐隐的颓废体验的深层意义,并梳理其精神世界的流转中向革命转变的内在理路,或许有助于我们对庐隐进行合理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本体的存在,外在的他者,内在的自我三个角度对鲁迅作品<野草>进行文本分析,将<野草>所体现的鲁迅式的哲学底蕴归结为对存在的根本性否定和反抗、对外在他者的仇恨和拯救、内在自我的分裂和对立,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鲁迅的原罪意识、受难意识、否定意识、拯救意识、自虐倾向等深层心理. 相似文献
14.
于冬云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在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塑造了一组前所未有的悲剧主人公形象.这些悲剧主人公命途多舛的一生,透露出哈代对人生特有的一种生命悲剧意识:“人的正常本能和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结局”,“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哈代这种生命悲剧意识犹如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次第展开,反复迥荡,不断加强,成为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贺在对生命的忧惧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在他的诗里找不到一般文人共有的闲愁情致。他承受着理想与疾病的双重负荷 ,他总想超越自我 ,总又沉溺其中。对生命的焦虑 ,对现实的缄默而又不甘放逐生命的矛盾心理一一投射到他的创作里 ,激发诗人创作的生命力 ,使他的创作燃发出美丽凄幻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及其有限消解丁光清,孟修祥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源于他的现实人生悲剧。自“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从政治中心贬入南荒僻州。《新唐书》本传说他在那里“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因而,他被贬南荒以后所有诗文创作是我们认识柳宗元... 相似文献
17.
《秋风辞》作者问题实可存疑,由此带来两种释读方式,且都深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理结构:1.若确为汉武帝所作,则是最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其“圣君”胸怀,是政治本体的极度乐感;却不能改变“衷情多”、“奈老何”等悲剧与困境,正是生命悲剧意识;其指向是对有限性、悲剧性的审美超越,进而事功追求。2.在作者“佚名”前提下,则体现了悲情意识。全面涵盖了感性生命,即时间、共在、欲求、价值等方面;融有多重悲情,所谓悲情意识是觉知到悲情是人生与历史的常态;更易“弥合”,消解方式即感性生命的深情体认和情理融合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对谭谈长篇小说的再考察,在研究新中国一代作家的成长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谭谈长篇小说创作过程是一个生命意识不断觉醒与深化的过程。谭谈的长篇小说创作是20世纪50-70年代成长的一代作家在改革开放后集体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谢晋的电影创作始终以伦理价值关怀为中心,是现实主义的,但又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关注时代政治,却并不以时代政治为重。敢于在一个伦理禁忌的时代逆向追求,谢晋的电影创作属于时代,又超越时代。谢晋电影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对人性美的呼吁、对伦理情节剧的开拓、对悲剧美学的探索等,必将为中国电影史的书写留下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