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安徽省提出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分析改革开放后安徽农民纯收入变动的总体特征后,基于收入来源的视角,剖析了安徽农民纯收入的来源构成及其增长源泉,提出了促进安徽农民纯收入倍增的有效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 ~2011年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农业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亩产和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数据,对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现状进行分析,运用VAR计量经济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益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财政支农资金规模、结构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提高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涂县是2003年安徽省农民纯收入最高的县,也是2004年全省率先取消农业税的县。为了了解何种因素促成当地农民的高收入,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带来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是否趋于合理等问题,通过深入一村具体的调查了解,希望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1992年农村集体提留项目一般地方都在20—30项,有的地方多达60项以上。据安徽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3100户农民抽样调查的不完全统计,1987年人均负担18.20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396.53元的4.6%,到1992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2007年在安徽部分地区的农业保险需求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logit模型对安徽省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年纯收入、是否购买过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显著,并与其呈正相关关系,其他几个因素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对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我国农村1983—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收入效应。结果显示,农村基建、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上述公共物品供给每增加1%将分别引致农民纯收入增长0.09%、0.12%、0.13%和0.62%。在长期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均衡关系。同时,在短期中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物品均能有效带动农民纯收入增长,且贡献度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农村基建供给的收入效应还不显著,亟待做出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地域因素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1年河南省和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资料,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域因素显著地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同时也证明,农村非农劳动力数量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贵州省1985-2008年的统计资料,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探讨该省农业生产、财政农业支出、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与农民纯收入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GDP对农民实际纯收入的影响不太显著,农业财政支出的增加并未很好地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改善农业财政投资结构以及推动农民非农就业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现以农业大省安徽为主,结合其他几个农业大省情况讨论农民增收的问题。安徽这一两年围绕农民增收,主要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组织实施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工程;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务输出等等),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农民改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2001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圆,同比增长4.4%,农民收入开始走出1997年以来持续4年增幅下降的低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536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人的收入水平仍然是制约农民参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一因素的制约力度将越来越弱,而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健全和完善,以及制度执行的规范和安全将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民参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78~2007年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前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运用OLS方法对影响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成正比;前期消费支出过高会使当期消费支出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农民消费支出成正比,但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只是增加农民消费支出金额,并不增加消费品数量。因此提高福建省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应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投资绩效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使投资的效用最大化。本文运用1994-2010年有关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各项资金投入及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数据,从对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的视角,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各项资金投入与农业增加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同关联度。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农民文化程度与农民收入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作为一个农村经济强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2012年江苏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其人均纯收入明显向高收入层次靠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人均纯收入大多数进入高水平行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取了福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等5个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指出了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构成,如表1所示。2003年南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93元,其中,工资性纯收人人均242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5.20k;家庭经营纯收人人均1708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8.9%;财产性纯收人人均49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10k;转移性纯收入21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8%。  相似文献   

17.
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所关心的问题,农民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和财产收入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贡献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它们的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到农民纯收入的变化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但上升速度较慢,主要原因有两个。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的收入问题的确具有一定代表性,决策部门理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将以农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为自变量,农民纯收入为因变量,运用计量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青州市围绕如何引导农民叩开市场大门做文章,成功地摸索出农民勇闯市场、奋棹商海的路子。199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6元,比1992年增长  相似文献   

20.
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所关心的问题,农民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和财产收入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贡献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它们的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到农民纯收入的变化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但上升速度较慢,主要原因有两个。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的收入问题的确具有一定代表性,决策部门理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