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学论概念是教学论的对象世界的反映,是教学论研究者与教学论的对象世界化合与分解、融化与结晶的生成物,教学论概念的重整是建设新的教学论大厦的基础工程,绝不是单纯逻辑思辩和语义辨析。教学论界必须克服浮躁、趋时的情绪,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加强协作,建立科学的教学论概念,为我国教学论的新发展作出真正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古诗意境美英译的角度,通过译例分析,论证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关于意美的翻译方法论尚未能完全实现古诗意境美的传递。由于一些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只有加深文化渗透和交流才能使古诗意境美的传递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意境论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出现最早、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同时也是20世纪得以最早重塑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现代文学批评。在意境论文学批评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王国维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王国维的意境论文学批评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特别是对其意境论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认识不够。有必要以王国维意境论文学批评为个案,对其文学批评的理论重心、批评模式和批评特色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诗学中的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意境论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些当代学者虽然对王夫之的意境论给予高度评价,但在若干重要的问题上,未曾取得一致意见。本文认为,王夫之对关涉意境本质的情景交融说和超以象外说均有独到的贡献。这与他作为中国诗学的集大成者的地位是相称的。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它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之深浅,这与中国艺术注重"心灵表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艺术理论没有将"意境"形成主题。因此,本文着重就意境的概念、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意境的最终生成,来对中国艺术的意境论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对梁宗岱的象征灵境论,通过文化哲学的方法,在对比中揭示了象征意境所具有的美学内涵,分析了在体验象征境界的审美状态中,"契合"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所具有的融合性、澄明性和超越性特征,明确了梁宗岱的象征灵境论在现代美学中的独特价值,拓展并深化了现代美学的意境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意境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核心和代表性成果。意境说在对意境的定义进行创新性地阐释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意境三层次结构论,将意境的内涵由"情、景交融"充实、提升为"情、景、悟(悟‘道’的体验)交融"。它创造性地给予意境以启示"真"的崭新、独特使命,升华了意境的内在精神品质;突破了古典诗学的意境理论,赋予意境以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8.
探究刘天华的二胡音乐,无论是其作品的内蕴、音乐语言的个性、乐思的深刻性,还是其演奏艺术的探索,那份内在的承载着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意境,却始终令今天的二胡界人士仰止。通过对刘天华的二胡音乐艺术观、作品创作和演奏艺术意境的探论,深感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东西音乐之间“隔”的最有效的钥匙,是提高二胡艺术工作者的文化内涵,是二胡音乐创作和演奏艺术发展必由之路。二胡音乐创作和演奏艺术,也当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意境范畴成了艺术理论研究的聚焦点。学者多以为意境范畴是王国维美学理论的里程碑,其要旨精义即是美的欣赏论或美的形态论(实质上应为美的创造论),这自然不乏启人思迪之见。然而,由于过分瞩目于意境范畴,自然就未能在总体上把握王国维美学理论的发  相似文献   

11.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13.
印度民族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极其强烈的民族,其文化心态和文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性的,印度教尊奉的《吠陀》、《奥义书》和《薄迦梵歌》、《摩奴法典》等圣典,其本身即是印度民族文学体系中的精华所在;印度教信仰的三大主神为印度文学提供了恒定的主题;印度教的“三界”观念与印度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模式密契吻合,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体系的思想核心,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诗词的意境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汉字的形象性。在与美国意象派新诗的比照中 ,本文揭示了汉语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翻译活动虽有所发展,但翻译文学仍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文章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原因,兼论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在文学思想、语言发展和形式库方面需要翻译文学来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6.
清远冲淡是神韵说的美学要求。清远就是清淡幽远的意境,就是清幽绝俗的艺术形象。冲淡就是淡雅、恬淡的意境和澹泊自处的生活态度。王士礻真标举清远冲淡,在创作上是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作品为依归的。清远冲淡的诗风是王士礻真等清初士人复杂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约50年间,以进化论思潮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中国文学研究走向了现代化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后占据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研究汲取百年精华,从外来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融中正悄然经历着第三次意义深远的历史转型。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中国文学研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理论观念的更新与文献积累的深厚,是促使中国文学研究从“西方化”到“中国化”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论著关系密切 ,但是终究离不开哲学思想。事实上 ,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意境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 ,更不能例外 ,它是在文学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汲取并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逐步形成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儒教、道教、佛教各学说为代表的哲学思想 ,这三家思想对意境理论的形成肯定有一定的影响。而正因为有这三大文化哲学作其背景 ,意境理论才会有如此突出的民族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两大组成部分,要发展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结合起来。历史经验证明,两个“两结合”是否实现和结合得成功与否,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