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李白赋札记五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鹏赋·序》云:“昔余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云云。按李白以开元十三年、年二十五出峡,游襄汉。《上韩荆州书》云:“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憩迹于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明末著名书画家,书法造诣尤为精深。其创立的平淡婉美书风,曾统摄清初书坛数十年之久。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述传世。但其论书文字却无系统的成篇之作,而均属平日学书、作书、评书的只言片语。这种状况给我们研究他的美学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首先,难以把握其美学思想的全貌;其次,也难以寻  相似文献   

3.
蜀州宋明图经,但遗佚文数事,清修《崇庆州志》,四种并存,互见短长。始为康熙吴志,前有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知州吴昌荫序云:“余自莅兹郡,旁求志册,竟鲜全书。盖蜀遭兵燹,典籍久湮,名山之藏,烬于劫火。兼之贤哲殆尽,文献无征,询访者唯此一二父老而巳。爱摭简篇,参之刍荛,采葺成册。”书分二册,凡五十番,标目二十八类,每类或只数语,每从万历《四川总志》抄录,虽云创始,仅具规模。原刻未见,传本艺文类收张象文诗并跋云:余牧此邦,“思欲举旧志增补之,而力有未逮”,末署康熙四十年辛已,则因旧志而增附。下卷之后,又附知州田廷锡《续纪州志》十番,记增建诸祠祀,乃雍正十年间事,今  相似文献   

4.
弓一田一田一村为清季词坛大宗师,其校刊《弓一田一田一村丛书》及身后门人所辑《弓一田一田一村遗书》,沾溉词林,厥功甚伟。其自作词,自王半塘已推为六百年来独得梦窗神髓。王国维则云:“《弓一田一田一村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反胜。盖有临川、厂卢陵之高华,而济以白石之疏越者。”张尔田为弓一田一田一村三十年挚友,其论弓一田一田一村词,尤多且详。所撰《弓一田一田一村遗书序》云:“先生为词,跨常迈浙,……凝之有宋,声与政通。如范,如苏,如欧阳,深文而隐蔚,远旨而近言。三薰三沐,尤在觉翁。”其《与龙榆生论弓一田一田一村词事书》云:“…  相似文献   

5.
明中后期,画坛对“逸”的阐释,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以《画禅室随笔》、《绘事微言》与《南田画跋》为基础,从“逸气”、“逸品”与“逸笔”三个层面,阐析明末清初绘画之“逸”的内涵与特征。明末清初时期,画理之“逸”重在意会,因而难以言明,各家画理皆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逸”所包含的“脱离”之本意,以及隐于山水林泉间的风尚与情怀。超凡脱俗的意境与隐逸的精神仍是绘画之“逸”的必备特点。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通过绘事实践,逐渐将不拘于常规的、个性化的表现风格纳入“逸”高绝脱俗的审美范畴之中,由此推动了“逸”逐步放纵化的表现趋势。  相似文献   

6.
《论六家要旨》“省不省”新解刘兴林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序云:“《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贞《索隐》:“六家同归于正,然所从之道殊途,学或有传习省察,或有不...  相似文献   

7.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8.
自从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提出陶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 ,耻复屈身后代 ,自高祖王业渐隆 ,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 ,皆题其年月 ,义熙以前 ,则书晋氏年号 ,自永初以来 ,唯云甲子而已”之后 ,再经唐开元间参加《文选》注的五臣之一刘良在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题下云 :“渊明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 ;入宋所作 ,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 ,故以异之”的推波助澜 ,“年号甲子”说和“耻事二姓”说就应者峰起。北宋治平 (10 6 4——— 10 6 7)中 ,僧思悦虽曾勇敢而大胆地提出“渊明诗有题甲子者 ,始庚子距丙辰 ,凡十七年间 ,只…  相似文献   

9.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了明末清初人叶梦珠的笔记《阅世编》十卷。点校者来新夏同志在《点校说明》中云: 梦珠字滨江,号梅亭。……据是书卷四称:“予生明季,旋遭鼎革”,则当生于明崇祯时。又梦珠别著《续编绥寇纪略》卷首有康熙二十七年自序,而此书也有康熙三十几年纪事,则康熙中叶尚在世。叶氏……把他涉世六十余年所见闻的事务,写成《阅世编》一书。 将来新夏同志的这段说明概括起来理解,其看法是:一、叶氏生于明崇祯年间;二、叶氏约卒于清康熙三十几年;三、叶氏享年六十多岁。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二“史部·政书类二”: “《明宫史》五卷,内府藏本,旧本题芦城赤隐吕毖校次。毖始末未详,盖明季宦官也。”同书卷一二六“子部·杂家类存目”: “《事物初略》三十四卷,明吕毖撰。毖字贞九,吴县人,是编成于崇桢甲申。”按:曾见承德堂版《世说新语补》,前有康熙丙辰(1676)章绂序,略云: “云间何元朗仿《世说新语》为《语林》,甚为当世所称。但其词错出,王弇州麟洲又取而删定之,改名《世说新语补》。几百年来,家弦户诵,棃枣不啻数十易,惟吴兴凌初成原刻,悉遵古本,分为六卷,附以弇州所订,自为一帙,名曰《鼓吹》。吴门吕贞九先  相似文献   

12.
新序校証     
汉代之散文,首推《史》、《汉》,然刘向之《新序》、《说苑》,其在文学生中之地位,亦不容忽视。关于《新序》之政治意义与艺术价值,笔者曾著有《新序试论》一文(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三期),略加论述。惟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马总《意林》,《新序》原三十卷。据各类书所引,则其文在隋唐之世,已驳杂不纯(笔者对此另有考证),至北宋曾巩校书时,更巳散佚太半。故曾巩序云:“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可知曾巩所校,实北宋残本,编为十卷,流传至今,曾氏之功,殊不可没。然十卷虽经曾氏详校,仍多纰谬。自清代迄今,如卢文弨昭之《群书拾补》、石光瑛之《新序  相似文献   

13.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史,不可续也。”其实不然。早在康熙间,刘廷玑就提到:“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东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两晋为三国历史之自然沿续,《东西晋演义》题名“续三国志”,固无个可,但真正称得上《三国演义》续书的,则有题“西蜀西阳野史编次”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和题“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四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后三国”  相似文献   

15.
《万层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明秀水沈德符景倩著。清桐乡钱枋尔载辑。此书在张之洞《书目答问》云:有明刻本。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外编》亦云:据说旧有明刻本。但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惜其书未刊行于世。”德符五世孙振《补遗序》云:“惜未及梓。”姚祖恩《棱刊弁言》亦云:“当时藏诸枕秘、弗以问世。……传钞既久,讹脱滋多。”这好像姚刻以前,都系传钞,是没有刻本的。两说未知孰是。自道光七年,即一八二七年,姚祖恩刻于扶荔山房,同治八年,即一八六九年,祖恩之子德恒重校刊补。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其说明云:“参考了若干种清代抄  相似文献   

16.
己丑春四月,从京赴天水,路遥途远,故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以磨旅途时光,一路浏览、翻阅。二日后从天水返济南,途远路遥,故揽笔作此。  相似文献   

17.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它的特点是内容广泛,遇有可写,随笔而书,可长可短,不拘形式。 笔记之体肇始于魏晋,而宋明以后最为繁富。“笔记”的名称,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才略》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但这里所说的“笔记”,並非指杂录、随笔之文,而是指公牍奏记类文字。至于把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文字称为“笔记”,大约始于宋人,北宋宋祁有《笔记》  相似文献   

18.
<正> 考潮州刻书,似可上溯至唐。《唐集叙录》载,朱熹校《昌黎先生外集》题识云:“惟只夏卿以为《明水赋》、《通解》、《崔虞部书》、《河南同官记》皆见于赵德《文录》,计必德亲受于文公者,比他本最为可信。而李汉不以入集,则疑凡外集所载,汉亦有所未得,未必皆其所不取也。”又,方崧卿(莆田人,宋孝宗时尝知台州)撰《韩集举正》淳熙己西(1189)刊于南安。此书一出,传为善本。方自序云:“校订韩集,旁取赵德《昌黎文录》……参互证征”。又,宋本《五百家注释韩昌黎全集》之“韩集所收评论诂训音释诸儒名氏”,开列唐代姓名之三便为“天水赵氏,名德,编集韩文,号《文录》,有序”,之四为“陇西李氏,名汉,字南纪,编集并序”。又,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三》有云:“杭本(指嘉佑七年杭州刻本)并无目录……赵德之序文录列于李汉之先。”据以上引文,可供证征者三:  相似文献   

19.
诗书画历来号称姊妹艺术,一人而兼擅者被称为“三绝”。“三绝”兼擅,事非偶然,这是由于诗书画有它的共同特性。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清人查慎行《高斯亿为余画竹以诗报之》诗中说:“画竹原从草书出,眼中孰是张芝笔,”宋人又认为诗画异体而同貌。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相似文献   

20.
一古书经过金石竹简缣纸的变迁,又因数千年之传抄翻刻,讹误漏阙,势所难免。刘向《别录》云:“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抱朴子》云:“书三写,以‘鲁’为‘鱼’,以‘帝’为‘虎’”。古书既然有因为传抄翻刻带来的错误,校勘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俞樾《札迻序》啊云:“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俞樾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要想搞清古书的旨趣,必得搞清古书的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