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曾经激荡起数代人的理想,至今依然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他始终关注普通百姓,具有强烈的而独特的平民意识,并以此为自己的创作指引.路遥的这种平民意识有其自身形成过程和特点,同他的作品、人格、精神气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针对路遥的平民意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路遥的小说之所以被广大读喜爱,成为常销书,根源于作注重实际而又高瞻远瞩的读意识。  相似文献   

3.
路遥: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路遥在"文革"初期的红卫兵经历入手,通过对路遥作品、创作随笔以及路遥生前好友回忆文章的仔细解读,分析了青年时期的红卫兵经历对路遥精神气质、性情、心理所发生的重大影响.红卫兵经历形成了路遥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具体体现为受难情结、政治情结、绝望意识,这直接影响到路遥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具体写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路遥批评、出版和阅读活动的知识社会学解读,勾勒路遥形象的历史建构曲线。认为随着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变迁,路遥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者、坚守者、殉难者三种在叠合中演进的历史镜像。在建构其形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话语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在言说着路遥,塑造着路遥形象;另一方面又在经历着自身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考验。  相似文献   

5.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遥的小说世界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浓重的悲剧色调.<人生>描写了一场极其复杂、令人思绪纷纭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隐约透出了生活的某种确定性.路遥是一位"用生命歌唱"因而值得人们尊敬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拉斯普京与中国的路遥都是活跃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浓厚乡土意识的作家,他们分别在著名小说《告别马焦拉》与《人生》中真实展现苏中社会转型时期村民的生存状况、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他们在深沉忧虑与对乡土传统美德守护的叙述中,表现出现代性的意义;他们在农村日常生活琐事中,开掘出深刻的文化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使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边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而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更是从自身处境中生成,并对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构成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优秀长篇小说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历史感,即作家应该具备比较强的历史意识和比较强的历史概括、历史表现能力,这已经被中外文学发展史所证明。近年来,鲜有震撼心灵的长篇小说问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品缺乏历史感。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对象化活动对感觉的生成过程、感觉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感觉属人性的丧失以及只有废除私有财产才能使人的感觉向人自身回归,并恢复其本真的状态的阐述,不仅把感觉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给予以往哲学家对感觉的贬低进行了有力回击,而且克服了费尔巴哈感觉论的抽象、直观性.因此,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们日常所熟悉的“感觉”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对感觉的研究开辟了感觉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3.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亦是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中,以巴比特为代表的人物过着“表面风光,内心彷徨”的生活,他们寻求各种方式为自己空虚乏味的生活制造快感,然而在片刻愉悦之后,却又产生深深的且无法摆脱的负罪感。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商业文化背景下大众快感与罪感的来源,并揭示了商业社会中人们在享受快感、经历罪感之后,最终陷入一种无助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复数的解释和记忆"颠覆既成的、统一的"历史的讲述方法"是1964~1967年前后大江健三郎最关心的问题点。本文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从小说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叙述方法"中考察大江健三郎的历史意识,以及因这种历史意识的介入而达成的文化批评的情状。在《万》中,关于万延元年农民暴动的所有传承、记录、记忆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以特定的意图被讲述、被接受的,而大江所真正要抒写的绝非"历史"本身,而是重复着这种"历史"的"当下"。这部作品是深层次进行民族反思的操作,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唤起和对"历史意识"的追究来进行的对日本近代史的批判。大江健三郎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又开拓出了他身为"启蒙者"的又一条新路,即通过对历史的追究进行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5.
课程社区感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课程满意度、内在动机、自我效能以及合作积极性等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本文阐述了课程社区感的内涵及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社区感的意义,建议通过强化归属感、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学习、利用网络技术等途径增强大学英语学习者课程社区感。  相似文献   

16.
躯体是当今哲学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的躯体-肤觉经验借助视觉化和思维向外扩展和延伸,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肤觉比喻具有具象的、情感的诗性内容,这一内容使得肤觉经验和肤觉比喻与自然美、形式美、优美、壮美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是这些审美范畴的形成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增强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增强忧患意识.要加强忧患意识教育,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的出版为中国新诗的研究提供了切实的深入的研究思路.该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新诗,致力于中国新诗历史的重新梳理,在研究方法上别出新意.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在视觉思维的创造中产生,人们把视觉形象运用在各个教育方面中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我价值实现与否的主观评价,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状况及特点,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