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武 《唐都学刊》2003,19(1):115-12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喜爱有德有才的人,厌恶徒有虚名的人,忌恨爱耍小聪明而不顾及后果的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历史上那个唯才是举的有作为的曹操的真实写照,他对待人才不但不奸,而且胜过他同时代的刘备、孙权等。那种认为把曹操写成白脸奸贼的罪魁祸首是《三国演义》的看法是错误的;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反面典型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2.
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一次著名战役。是役曹军集中优势兵力,孙刘联军则拼死相拒,最后北败南胜,标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于赤壁之战的探讨,不乏其人,但对某些问题仍有歧见,现就管见所及,略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一、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曹操乘歼灭袁氏残军、降服乌丸的余威,挥师南下。九月,曹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占新野。驻屯襄阳的刘琼举整个荆州降曹,曹操实践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但他的最终战略目标是,追击刘备残军,鲸吞江东孙权,完成四海一统,建立不世之功。荆州的垂手而得,助长了曹操的骄焰,马不停蹄想毕其功于一役。他在与孙权书云:“近者奉辞罪,旌  相似文献   

3.
网上的调查中,《赤壁(下)》中,最令人期待的情感戏竟然是小乔与曹操的情感戏。曹操和小乔的父亲曾有旧交,按常理他应是小乔的叔父辈,但是曹操只见过小乔一面便念念不忘,得知小乔嫁给周瑜之后,曹操更是郁郁寡欢。甚至有人怀疑曹操之所以攻打东吴,有一半是为了小乔,小乔只身赴曹营是否羊入虎口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小乔眼看着丈夫为了想拖延时间的计策  相似文献   

4.
情绪也应急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大都喜欢“火烧赤壁”、 “三英战吕布”之类的桥段.后来年龄渐长,则多喜“青梅煮酒”这样的章节了.曹操一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刘备因为胸中抱负暴露,而惊得把筷子掉到地上.正好雷声大作,刘备借害怕雷声而掩饰过去,这才使曹操“遂不疑玄德”. 之所以喜欢这段,是因为刘备面对突发情况时,能迅速恢复冷静,并想出应对措施.从广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上的应急本领,自古以来颇受推崇.“胸中惊雷而面若平湖”、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临危不惧”等等,大抵也是此类.  相似文献   

5.
1959年,史学界对曹操展开大讨论,但对他的尚智尊才与统一河朔的关系,至今却无专论。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今试述管见,以就教于史学界。一在官渡之战前,豪雄割据的态势,明显地有利于袁绍,而不利于曹操。袁绍占据战乱较少、破坏较轻的青、冀、幽、并四州,有三郡乌桓支持,无后顾之忧,可谓地广、兵众、粮多,实力最强大。曹操据有战乱频繁、破坏惨重的兖、豫两州,同袁绍相比,不仅地窄、兵寡、粮少,实力弱小,而且四面受敌。除北面的袁绍外,东面有相继占领徐州的刘备、吕布和占据扬州的袁术同他对抗;南面有占据江东的孙策和占据荆州的刘表与他对峙,还有依附于刘表的张(纟肃)在穰和他为敌;占据凉州的韩  相似文献   

6.
曹魏人物的变化 从嘉靖本到毛本,变化较显著的人物形象,当属曹操。曹操形象的变化,也是在一些并不惹人注意的增、删、改写中完成的。从嘉靖本看,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时,对众说纷坛的史料。采取了慎审的、兼收并蓄的态度。他的曹操形象,呈现着亦好亦坏、毁誉参半的状态①。这种状态,当然不能令毛氏满意。毛氏在《读三国志法》中一再提醒人们说:“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曹操以强臣而专制”,“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图改革之事以俟其儿”,“是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他企望借助自己的修订工作,把曹操形…  相似文献   

7.
韩起 《东西南北》2008,(2):17-17
做领导的要谙于鼓励之道,做下属的要怀有自知之明。张郃投降曹操那天,他肯定心情极爽,因为英明盖世的曹操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是韩信归降了刘邦啊!"与兴汉第一将的韩信画等号,对一个武将属于一句到  相似文献   

8.
羽毛 《东西南北》2008,(7):45-45
勇敢的冒险不如另辟蹊径。祢衡可说是历史上第一"愤青"。因为是三国名士,"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所以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见到不如他的,不真诚的,不恭敬的,谁都敢骂。经孔融推荐,他被曹操派唤。祢衡昂首而入,施了礼,曹操却不赐座。他又愤怒了,故意仰天长叹:"天地虽大,却没什么能人!"曹操问:  相似文献   

9.
刘敬圻 《求是学刊》2002,29(6):93-101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却提供了有关人才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首脑人物的曹操、刘备、孙权在人才大战中的观念、政策及个人魅力之得失 ,呈现为以下一些规律性涵义 :不拥有经天纬地的人才 ,难以确立改天换地的路线 ,难以实现惊天动地的目标。政策的全方位开放 ,吸引着足成赢家的忠勇智慧之士 ;政策的偶现失误 ,则招致无可弥补的历史性憾恨。说到底 ,是首领人物个人魅力的公开透明的竞赛 ,用人者的风神气度直接作用于人才走势  相似文献   

10.
智者支配环境,无能者受制于环境。曹操的名声差,一大半是因为他不是皇帝。或说,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啊。不过他无其号而有其实,算得上是无冕皇帝。曹操年轻时喜欢的三件事:冒险、游戏和狎侮同侪。难怪那时的名士,多不说他好。在他们眼里,曹操既轻躁,还眼尖嘴利。年少时曹操不是好学生。从顿丘令任上罢归后,他老老实实地在家读了几年书。再出来时,已经通经书,明古学,成为"知识分子"了。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评价曹操的几个问题宋子俊曹操生活在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东汉末期。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认识、评价却是众说纷纭,或褒、或贬,或毁誉参半,分歧颇大,使之成为历史上评说最多、争议最大的特殊人物。为什么人们对曹操会产生不同看法,古典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2.
曹操现存作品一百六十多篇。其中散文一百四十余篇,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散文虽然绝大多数是令、表、书、谱一类应用文字,似乎算不上“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所谓“以能文为本”之作,故而昭明太子的《文选》收入曹丕、曹植文多篇,对曹操的文则奔而未录。然而,我们如果稍微认真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曹操的散文并不同于一般的诏浩教令、表奏书檄之类的应用文。这些散文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曹操一生军国事业中的思想言论,是研究他的思想和当时历史的重要材料,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价值,而且在表现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鼎足相峙的三国,基本上结束了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局面。曹操、孙权、刘备各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积极推行法家路线,励精图治,在谋求统一的道路上相驱争先。但是,三国的后继者们很快葬送了他们前辈的事业。公元二四九年,继承曹操统一大志的法家人物司马懿,从已经腐朽了的曹氏集团手中夺取了政权。魏帝由此成了当年曹操手中的“汉献帝”第二。三国归晋的帷幕拉开了。二六○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帝。二六三年,西征伐蜀,不到三月,刘禅投降,蜀亡。公元二六五年,无可奈何的曹奂重演“禅让”的旧戏,把名义上的地位也让给了司马氏。司马炎建立了西…  相似文献   

14.
陆机是我国魏晋之间的重要作家之一,既是骈文的开拓者,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所著《文赋》开文学创作论之先河。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祖父陆逊,东吴丞相;父亲陆抗,东吴大司马。陆抗死后,陆机袭“领父兵,为牙门将。”三国时,陆家为东吴豪门世族,“文武奕叶,将相连华。”由于家教严格,陆本人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理不动。”公元280年陆机20岁时,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余万,一举灭东吴。东吴灭亡后,他与弟陆云(公元262—303年)回到故乡,“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相似文献   

15.
马得禹 《社科纵横》2004,(4):109-110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通读曹公诗歌 ,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 ,他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 ,政治家的恢宏气魄 ,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杰出人物 ,抒发了慷慨悲凉之情。  相似文献   

16.
<正>"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争相起兵,曹操能在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中扩大势力,与他在选人用人上高出一筹的谋略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在他的麾下汇聚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一时人才济济,独领风骚。孙权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曹操选人用人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王洪军 《求是学刊》2023,(2):163-172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辞采斐然的士人,由此形成汉末三国以文采见长而精彩纷呈的文学画卷。三家归晋,能够和敢于入洛仕进的“亡国之余”,唯可凭借的即是自身的才学,而个体的才华和能力大多体现在文辞富艳、辞采华美、深情低回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风格上,由此出现了晋世群才雕采饰藻、挺拔峻峭的文学特色。时代不幸诗家幸,汉末魏晋易代的人才流动,因才情为文学,呈现出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色彩斑斓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8.
人虽然不在故乡,但每每接触柳城、龙城、营州之名,都让我心旌摇荡,神想往之,深情难耐。一当这里还叫柳城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曹操就北征乌桓来此。那是建安十二年(207年)的秋七月,曹操率大军登上白狼山,以张辽为先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的审时明法和任贤律己思想王廷钰一代名相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励精图治,南征北战,稳定了政局,促进了西蜀经济的发展,使刘备父子“三分天下有其一”。虽然他最终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给后人留下的无尽的惋惜,但是他在为政期间,所奉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前,曹操对世子曹丕的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曹丕受封为五官中郎将之前,曹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其进行经学教育,同时任用名士崔琰为其教傅,强化德行教育.在曹丕任五官将期间,曹操先后任用凉茂、邴原等名士为五官将长史,通过他们匡正曹丕,并提高其德政能力;他还通过教令的形式进行这种教育,要求儿子孝慈,不违子道.这两个阶段都呈现出明显的儒学特征.而从世子教育这一角度来看,曹操表现出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他并非“阉宦阶级”和法家思想的代表,而是一位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