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诊断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的便利,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道德信念缺失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而网络主体、网络外部环境及网络技术是造成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运用来自济南软件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网络、分工合作网络、创新网络、声誉网络等四种经济关系网络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中小企业成长的贡献,阐释了各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澄清了企业网络能力在各种外部网络影响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网络异化对网络情绪传播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情绪传播主体意识退化,网络情绪信息复杂化,网络情绪感知与体验层次化,网络情绪表达与评价随意化,网络情绪调节与控制困难化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互联网生长生存的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多维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全局性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源于网络文化、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厚植网络文化,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引领网络思潮,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危机,维护校园、网络的良好秩序,必须加强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的防控机制建设。为此,就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遵循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处理中的基本原则,矫正大学生网络行为;重视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善后中的心理疏导,建立形象再塑与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对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的技术基础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直接网络效应来源于实现双向沟通的网络技术体系;间接网络效用来自于硬件和软件之间特有的"正反馈"机制,而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关键环节最终是由其网络技术特性决定的;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在这两种网络效应中,不同性质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技术进步对网络效应的不同影响,并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类型的网络技术进步才会引起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网络效应项函数形式的变化,并结合具体实例对此进行了说明,从而辨明了网络效应的技术属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快速、便捷、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成为中国公民获得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的主要公共领域。在分析现实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于网络下集体行动的适用性和启示,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参与“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运动中网民的态度和行为,研究不同网络社区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网络“弱关系”获得信息和资讯;同一网络社区的网民通过与网络“意见领袖”的网络“强关系”,建立起网络“共意”和网络公共领域,共同分享网络情感,并不断反复、强化网络互动,同化其行为取向,从而导致网络运动的爆发式形成。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运动的结构性特征,并从政府控制、网络组织和网民的视域,提出引导网络运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伴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社会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社会在为人类生活创造奇迹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网络伦理严重失范,网络社会中侵权行为屡有发生,网络违法、犯罪比较猖獗,网络安全形势相当严峻。从网络技术自身、网络社会法律规范缺失、网络社会中独特的非理性行为以及网络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网络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并从自律与他律二元角度提出完善网络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既拓展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自由空间,又是一个需要自身规范的家园.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矛盾是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它影响着网络文化价值中一元与多元、民主与集中、个体与社会等矛盾.但是,网络自由和网络规范又是统一的,无论我们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网络行为,还是用社会道德和网络道德来倡导网络价值主体自律,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网络自由,同时,网络自由的实现也促进了网络道德规范的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双刃剑”及其伦理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运用呈现出技术上的“双刃剑”特征,其实质是技术规范与社会规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在现实社会,网络道德就是人们对于一定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利益关系的反映,网络伦理也不是先验的。在网络社会,网络伦理作为人们在网络社会场景中交往关系的制约因素,在技术环境中被逐步消解,使网络伦理对于网络社会的关怀和调节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1.
先进网络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政治生活中的呈现,也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目标,但却面临着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技术规则的限制等困境。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加强网络信息监管营造先进网络政治文化的氛围,以提高网民的政治素养夯实先进网络政治文化的基础,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增强先进网络政治文化的吸引力,从而推进先进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既要充分肯定网络政治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探索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措施,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加强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举措主要包括强化理论认同、构建信仰体系、调控网络舆情、建立网络预警、维护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在全世界的应用为金融业的拓展提供了良机 ,网上银行的出现是金融业的飞跃。新世纪 ,银行业面临着来自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国内和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的多方面挑战。面对挑战 ,银行必须改变竞争策略 ,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建设 ,拓宽和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同时 ,网上银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如网上资金划拨风险、网上电脑犯罪问题及相关法律的完善等。为确保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发展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即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网上银行业务 ,加强中央银行监督 ,防范金融风险 ,从而使网上银行及其业务健康、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网络金融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其中要特别重视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阻碍网络金融发展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保障我国网络金融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且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概念。作为一种新的行为场域,网络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丰富性、平等性、去抑制性、超时空性等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和行为具有双重影响,必须加强对其行为的动机分析,完善各种制度,多途径地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网络观;其次,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合理干预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第三,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强化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和道德伦理规范,营造良好网络氛围;第四,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对网络空间依法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对城市重点中学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德育对此决不能忽视 ,必须加强研究 ,科学决策 ,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德育资源 ,开发网络的德育功能。当前重点应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 ,加强校园网建设 ,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  相似文献   

17.
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的利远大于弊,其存在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但网络舆论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趋利避害:政府应以“以法治网”为根本,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网络舆论的表达;对网民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论实行有效把关;强化主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在动态中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缘由 ,网络虚拟财产所有权归属 ,现行法律环境下虚拟财产的保护问题及网络虚拟财产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