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族作家韦一凡与黄佩华的家族小说展示了壮族家族女性历史的生命真相.他们笔下的女性经历了被封建男权文化建构、勇于冲出父权之塔、最后向当代城市文明迈进的生命历程,这群女性为穿越宗法家族制的历史屏障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运用精湛的写作技巧以及独特的心理分析手法,采用第一人称女性的口吻写下了经典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塑造了一个富含典型时代意义女性形象——陌生女人。她是爱情乌托邦里的卑微者,男权世界的隐形反叛者和时代重压挣扎下的牺牲者。陌生女人穷尽一生的等待与守候,临终之时才提笔向作家R先生倾诉了她那孤独而又执着的爱恋。然而由于女性附属地位的社会因素,父爱缺失、母爱贫乏的家庭因素以及人格、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在爱情里迷失自我,最终导致了陌生女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传递原文的意义。在译者主体性和主流的文化诗学融合下,译者的主体意识操纵和改写了原文在译文中的形象。赛珍珠作为女性译者主体在翻译《水浒传》过程中,对原文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在协调女性译者和男权主流文化背景之间的矛盾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文惠 《民族论坛》2006,(12):28-29
《简·爱》在人物塑造、神秘恐怖环境氛围刻画几个方面借助歌特形式来揭露男权统治社会现实的阴暗,并以歌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使小说超越了歌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主流,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契诃夫认为女人是人,女人与男人有平等的尊严、平等的权力和平等的地位.契诃夫女性观的形成和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起初的对传统男权意识下被奴役和奴化的女性的同情和对践踏女性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发展到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的期待和呼唤,最终认识到独立、自由、斗争才是女性解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熊慧 《民族论坛》2008,(8):58-59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命途多舛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茜丽从无怨无悔承受男权压迫到独立自主b与男性和谐相处的女性自我意识苏醒历程,来探讨作者沃克主张女性争取独立自主、与男性和谐相处的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内因是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造成悲剧结局的客观因素,应该到人自身的性格和行为中去寻找.悲剧主体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主动接受某种挑战,同各种力量抗争.如果是被动地接受或不去行动,那就不是悲剧了.悲剧的根源在于悲剧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结果.  相似文献   

8.
白族的亲属关系以父系为根本,由父子关系向下延伸,在保证大家庭的完整性的同时各家族成员互相竞争,子孙后代受家族荫庇,接受家族地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家庭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包括亲身体验和祭祀仪式两种教育方法,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以祖先的模式来培养后代,世代相传,延续香火.以《祖荫下》为例,通过对白族亲属制度与家庭教育进行...  相似文献   

9.
<请你抚摸我>与<廊桥遗梦>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婚外情.从两位主人公对事业与婚姻、爱情与道德这两对矛盾的不同处理方式可发现女性对婚姻普遍存有一种忧患心理,正是这一心理使得女性只愿去接受,保持现存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和《红楼梦》是中西方文学中有关悲剧氛围浓厚的经典之作。本文一方面从时代背景以及主人公的突出性格特征着手探究二者悲剧爱情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对二者的悲剧爱情所折射出的不同的生死观、爱情观以及女性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读者解读“悲剧爱情”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女性文学是朝鲜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反映了朝鲜族女性的矛盾和苦恼,对男权主义的挑战。对女性自身的肯定和确信,以及对爱情的真诚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马步芳统治下的青海历史视作青海民国史,借用李文实先生对马氏家族长期统治青海原因的分析思路,探讨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研究青海民国史的路径,并在评议李文实先生文章的同时探讨了这种视角下进行青海民国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观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其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女性形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她被想象、被塑造、被再现的"他者"命运.然而,在"三言"的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却一反历史常态,塑造了众多姿态各异、光彩照人的新的女性形象.在形象的塑造和表现的过程中,塑造者的观看行为及其情感态度决定塑造对象的意义呈现.  相似文献   

14.
对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究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仔细阅读剧本文本,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对白中的言辞和表演的描写,来推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研究人物形象对剧情发展的推动和发展的影响,分析人物形象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不断变化的丰富情感和矛盾心理。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深入探究莎士比亚在悲剧中所揭示的人性、道德和命运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格特鲁德.重点分析了母亲的特殊心理产生的原因.她对儿子看似自私的爱不能掩盖其母爱的伟大.她与儿子特殊的情感是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6.
壮族二次葬是使寿终正寝者的魂魄聚入列祖列宗的仪式,是壮族通过对先人魂魄聚居于祖坟地的想象来达到整合现实中的家族主义的文化设计.二次葬习俗的形成与壮族的人观、宗教规范以及家族观念密不可分,它有着强大的心理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分析小说家,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同的是,他在作品中擅长把心理分析和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以劳伦斯的作品《情孽》为例,对女主人公的病态心理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导致其心理病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安营里寺内的<捐置祀田追远忠义王暨闔族冢墓碑记>涉及回纥太子叶护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史实,记录了主碑人对叶护家族定居中原的追忆和捐置祀田的具体规定,对于研究回族的族源和民众心理、习俗等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聚焦《窦娥冤》,剖析中国古典悲剧在“中庸”思想的作用下所具有的“团圆之趣”和在封建枷锁的桎梏下无法摆脱的伦常观,以及它对中国民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