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埃及人自身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自我塑造”与“培育”的统一以及人内在美德与外在实践的统一。人性善的观念使自我塑造成为可能,大量教谕文献的存在表明了古埃及人对“培育”的重视。人应该具备内在美德,正如玛阿特的基本内涵,并将其体现于实践中以追求完美。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提出了人性中善恶共居的概念,认为人具有向善的禀赋,但同时具有趋恶的倾向.康德特别强调了人故意采纳非道德的准则以追求自利的倾向,并称之为人性的根本恶.康德的人性观与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有相似之处.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从而具有善良的本性,但由于亚当的堕落,人同时又是罪人.道德上恶的人能否并且如何行善,成为了康德和基督教教义共同需要回答的问题.康德提出重建人的善良禀赋和培育道德情感的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过错问题.基督教义则认为,通过神的恩典和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才能解决原罪问题,所以只有神的爱与恩典,才是人向善的终极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希腊神话里,无论是神还是英雄,都具有人的性格和魅力。希腊神话中的神的人性魅力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维护、对情感的追逐、对权力的争夺;希腊神话中英雄的人性魅力主要表现为:对命运的抗争、对欲望的肯定、对英雄的智慧和劳动的颂扬、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极度敏感、对善良天性的守护。人性的各种复杂和人性魅力都在英雄人物和至高无上的神的形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使希腊神话绽放着永久的艺术之光。  相似文献   

4.
古埃及人重视秩序,并且有着极强的秩序观念,这种观念集中体现在教谕文献中。古埃及人认为神创造了秩序,法老的职责是维护秩序,贵族要谨守君臣秩序,而平民则更要明尊卑守秩序不能僭越。在古埃及,其秩序观念的实现则是用法律做保障,以宗教为辅助,通过教化来落实的。而教谕作为教化的载体,其所蕴含的自觉遵守并维护秩序的观念已融入古埃及民众性格中且成为民众共同认可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作为一部反映晚明时期人生世相的世情小说,是以对两性关系的揭示来作为展现世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两性关系,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并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李瓶儿在两性关系中,前期表现为狠毒强悍,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合理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期表现为柔弱善良,是因其生理欲望和其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属性"的欲望都在与西门庆的婚姻中得到了满足,从而使她的人性趋向于善。这说明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既可能因其得不到满足而使人性扭曲和异化而走向恶,也可能因其得到满足而使人性趋向善。  相似文献   

6.
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尼罗河水每年泛滥一次,它的泛滥使周围的土壤肥沃,植物茂盛,古埃及人由此相信人生也如这被尼罗河水灌溉的植物般,由枯萎到复苏,年复一年,永不停息。作为河神和冥神的奥西里斯从古王国末期起,便成为埃及众神中最重要的神之一。奥西里斯的神话映射出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期望,人们模仿奥西里斯复活...  相似文献   

7.
一、“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人性问题是近代启蒙运动中提出的研究主题。在前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人是神的奴婢。而神的力量不过是当时统治力量的表现。统治者唯一原则是轻践人,把人变成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依附于他们的农奴,变成他们征战的炮灰。这事实是严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为了反对这种统治,必须进行政治批判,而政治批判又以宗教批判为先导。人正是在对神的批判中发现了自己。人性是神性向世俗生活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守住善良     
善良是一种人性本质的体现,善良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自身性格,但是善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一部童话,因为善良对于现在的我们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  相似文献   

9.
从“形象”入手理解人性是奥古斯丁自我学说的核心进路。他不仅突破了希腊教父关于“形象”与“相似”的解释范式,以及希腊哲学中的“与神相似”观念,而且提出一种不同于古典“自然人性论”的“关系人性论”。在奥古斯丁这里,“与神相似”并不是人性之本质性的自然实现,而只是人性之关系性的自由展开,并不意味着在本性意义上成为最真实的自己或成为神,而只是意味着成为形象与原型之间的动态关系。被造为上帝形象的个体不可能不追求与上帝相似,不可能不始终面临相似与不相似的张力。奥古斯丁的关系人性论,对中世纪和现代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埃及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与神的顶礼膜拜密不可分,奥西里斯作为复活和永生之神受到埃及人广泛的崇拜。本文拟从奥西里斯神的自然属性和复活永生之神性的阐述,从而揭示奥西里斯神在古代埃及受崇拜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人性论是一种善恶二重的人性论。它以上帝造人、灵魂不死、灵肉对立为其理论前提,在认定人的现实本性为恶的同时,也肯定人的先天本质是善的,并把人性的善恶二重归因于人所具有的神性和人的肉体情欲。对现实人性的批判、对人的先天本质的肯定、认为人性善恶二重,构成了基督教人性论的基本特征。尽管基督教人性论有一定局限性,但它对于现代生活仍然具有某些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他持自然天道观立场,改造宗教神灵为“形具而神生”的身心和谐论;他最早从认识角度分析了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提出了礼乐制度的人性根据。他融合儒法学说为一体。在探索生命终极价值和政治合法性问题上,荀子以“神道设教”思想汲取了宗教凝聚、提升感情、信仰的方法,但也使他的部分学说侵染了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3.
金东里是韩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纯文学作家,他的小说神秘而哀伤,唯美而蕴含哲理。金东里不仅在他的散文当中多次提到了生与死,人与神、人与自然的问题,而且在他的写神小说中也暗含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韩国很多学者撰文就金东里的这些思想发表评论。本文以金东里的散文和一些韩国学者的文章为例证,通过分析金东里的写神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寻求金东里向读者传递的哲学思想,最后得出结论,在金东里的写神小说中蕴含了生死合一,人神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难以成立,但美学本身却对当下人与自然和谐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危机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这种独特的意义不在生态美学理论借鉴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而在美学本身就是生态学甚至是深层生态学的。关学自然观是一种使自然“复魅”的自然观,美的事物和艺术本身是一种“让存在”,关学在存在论意义上抵御了人的技术化存在方式,开显了人“诗意地栖居”,从而在根本上牵制甚至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反本""复性"的哲学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这一道路虽由道家所开创,却为儒道两家所共循。反本复性的前提是本静和性善,二者后来又融为一体。其工夫既包括复返原初本根以实现哲学目的,又重在对情欲、气质造成的本性缺失进行修复。人性有失故"未成",故需要去偏、复全以成性。反本复性有"归根"、"求放心"、"灭情"、"善反"和"良知自觉"等多种方式,但又都以回到清静纯粹的先天本性为哲学的目的。哲学的价值就体现在对反本复性的不懈追求之中。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宗旨在于为人之为人寻求一终极价值归属。把追求最高的幸福确立为“至善”体现了价值理性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新的世纪里,人类不能不站在新的起点上,反省过去,展望未来,用价值理性导引工具理性,使社会历史的发展更符合人性。为此,热爱和谐,珍惜生命,理应成为人类恪守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9.
程朱理学继承孔孟道统,专讲义理性命之学。它将人际伦理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哲学高度来重整人际伦常秩序,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程朱理学既有以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性道德)把自然道德化的"真善相悖"的一面,也有以绝对道德主义(宗教性道德)把自然审美化的"美善相乐"的一面。程朱理学完全可与康德的德道哲学相媲美,它构筑了可与天地比肩的人类伟大尊严,追求哲学敬畏人生、宗教超越人生、艺术赞美人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它最富有思辨性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