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一系列黑人女性形象——从饱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女性形象到传承本土文化、具有群体保护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皆有血有肉特征鲜明,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莫里森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全球生态危机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地球自然环境(由土壤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组合而成)的总体反映。人类所创造的技术手段形成了生存环境的新的组成部分——技术圈。技术手段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使人类获得巨大益处的同时,却使人类生存的前提——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使生态环境陷入了多方面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人口爆炸。问题的严峻程度足以达到使人类最终丧失生存条件。对这一危机的解决必须从总体上协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在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中,美国黑人历史文化、非洲宗教和精神传统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中,关于名称的隐喻和飞翔的意象,传达出黑人奴隶在饱受白人奴役的残酷历史和现实中对自我身份认定和自由生活的渴望,从而表现出黑人文化的巨大艺术魅力,以及保护和弘扬黑人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她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小说世界.在优美动人的语言和貌似繁复零乱的叙事的掩盖下,莫里森的小说世界借以打动读者的本质内容还是对人的悲剧处境和寻求自我的努力的描写.她从摹写同胞们的悲剧生态入手来反思历史,揭露历史的残酷和不合理,然后又走入现实,在宿命论和神秘力量之外发现本民族新的生存内涵和生存意义.由于这一点既与悲剧文学传统息息相关又和现代文化大背景所体现的迷茫和探索的主题相契合,所以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悲剧精神,达到了艺术幻想和哲学思辨融于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两个角度分析生态文学从遮蔽到浮现的诞生与命名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独特品格。从历史上溯源,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诞生了。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态文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深层生态运动所带来的新哲学观渗透进了文学领域,198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出现,19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爱》这部以 2 0世纪美国黑人经历为背景的家世小说交织着比尔·科西开创的黑人渡假酒店事业的兴衰和科西家三个女人长达 5 0年的爱恨。她们的爱恨被置于民权运动这个政治语境下观照 ,因而带有浓厚的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思考。对比尔·科西的爱使本该携手扶持的母女反目 ,姐妹成仇 ,直到不再被滥用的语言打破了以爱的名义行奴役之实的桎梏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是困扰当代人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拟从生态危机的定义、生态危机爆发的原因、生态危机的实质及特征以及生态危机爆发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剖析生态危机,以体现深入认识和了解生态危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危机是困扰当代人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拟从生态危机的定义、生态危机爆发的原因、生态危机的实质及特征以及生态危机爆发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剖析生态危机,以体现深入认识和了解生态危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其新颖性和跨学科令评论家们对“精神生态”的理解见仁见智。精神生态研究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之间的关系;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内的危机早致了人与其外的危机,因此,探讨精神内的危机以及危机的突围意义更为重要。从总体上看,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颠覆与人性的异化和欲望的过度膨胀等精神因子间关系的失衡,因此,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可用艺术来救赎精神和遏制欲望的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12.
同化与回归——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探讨了黑人精神解放的问题。黑人抛弃或割舍黑人的文化传统,对白人文化的盲目顺从,只会使他们遭受愚弄和欺骗。更重要的是,黑人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离异,其后果势必要导致黑人种族的主体意识的丧失,并危及到黑人种族自身的存在问题。黑人民族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达到真正的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尔斯把现代西方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状态称为"精神危机",并且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归因于"技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雅斯贝尔斯对现代西方人所陷入的精神危机状况所作的深刻分析对当代人类认识精神的重要性、化解精神危机的可能性等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红字》中的3个主人公在精神上都饱受折磨: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坚强勇敢,坦然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终于获得了内在心灵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牧师丁梅斯代尔胆小懦弱,生活在恐惧和自责中,健康急剧恶化,临终之际,他将自己的罪行公之于世,当众作了忏悔,终于释放了心灵的重负。得以平静地离去;齐灵渥斯冷酷凶残,仇恨攫取了他的心灵,他非人性的复仇不仅毁灭了敌人,也毁灭了自己。心灵的平静即使在他闭目的那一刻仍然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开启了生态学转向。现实世界发生的生态危机及来自西方的与生态批评有关的理论是促成这一转向的最为直接的动因,国内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则为从生态角度思考文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构建中国的生态文艺学理论体系时,国内学者不仅有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借鉴,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继承。作为国内较早涉足该领域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鲁枢元教授1990年代的生态文艺学研究对认识当年国内的生态学转向的具体过程及其本土化特征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释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照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反映了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它提出一整套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案 ,为 2 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今日社会生态危机频发,其危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影响到相关公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对生态危机管理中公共关系原则﹑方法﹑技巧运用的分析,剖析解读松花江水污染﹑首钢搬出北京﹑黑龙江森林大火几个典型案例,进而对中国生态危机公关现状的得与失进行大致评判。  相似文献   

19.
当代印第安作家以非西方的视角书写,在现代文学中发挥交叉道的作用,将印第安灵性传统和神话诗学想象注入文学作品.通过书写神话式的灵性传统,印第安作家们跳出了欧洲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透过小说构建了一个在主流世界旁侧依然真实运作的灵性力量,也为当代印第安民族困境注入了新的信仰和希望。  相似文献   

20.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宣告能量不断由有效形式转为无效形式.即孤立系统中熵不断增加,最终达到热平衡.也就是“热寂”。而这与生物、社会等各领域向高度复杂有序演化是相悖的,以普利高津为代表的布鲁塞尔学派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悖论。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现代社会是建立在非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非可再生能源耗散后产生的熵远大于流入地球巨系统的负熵流,使地球巨系统内的熵不断增加。达到高熵状态,这种状态已经引起一系列混乱,威胁人类生存,即高熵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