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儒学作为一门“内圣外王”之学,在历史发展中,被权势者改造,外王之道消隐而内圣一脉片面膨胀。鲁迅作为一个反封建战士,对被权势者片面发展了的儒学所取的态度是:对其内圣一面亦即封建伦理一面持严峻的批判态度,而对其外王一面亦即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持肯定并自觉择取,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一大战略任务。但农村人口的彻底转移却十分缓慢,本文以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高沟镇和二坝镇为例分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遇到的现实障碍,对于指导今后无为县农村人口城镇化乃至全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都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女性诗词作家,但历代关于她的籍贯和生平说法不一。淑真的籍贯既非钱塘亦非浙江海宁,应为安徽海宁。她生于官宦世家,婚前确有恋人,后嫁与一普通官吏,因夫妻性情不合,又无子嗣,遭丈夫冷落后返归娘家独居,不久即抑郁而投河自尽,尸骨并诗稿为父母所焚。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民国经学中,曹元弼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曹元弼遍注群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而在他的经学思想中,他通过注解《孝经》,为其经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郑玄的思想,认为《孝经》是六经之道的总汇。在曹元弼看来,六经之道,在于人伦,而《孝经》恰恰提供了这一人伦思想的核心。同时,他认为通过《孝经》中的“爱” 与“敬”,可以贯通百王之道,六经之法。  相似文献   

5.
庆历之后还是宋学地域学派的"临川之学",到熙宁以后演变为一种新官学即"荆公新学".虽然王安石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其学术旨趣、思想内容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荆公新学更为关注以经术经世务的外王之道,以满足"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的经世致用迫切需要.王安石分别从《尚书》《周礼》《诗经》等先王政典探寻礼乐制度、治理方法的依据,以解决熙宁新政的现实政治问题.同时,荆公新学也关心"人君方寸之地""养心"的内圣之道,但主要目的是凸显政治睿智、强力意志的精神因素,其内圣之道直接依附于外王之用,不同于道学派偏重道德为本的内圣之道.  相似文献   

6.
太仆自周已置,秦时位列诸卿。两汉时期,虽然太仆的职官名称、佐官属官时有变动,但它在朝廷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变。太仆的籍贯分布值得关注。两汉太仆籍贯明确的有71位,他们在各州间分布不均衡,司隶校尉、豫州、荆州三个州部较多,其中又以这些州部的京兆尹、汝南、南阳等郡为多。这一特征与国家的徙民政策、行政地理、区域开发程度、人口数量、皇帝故里等因素有关。讨论太仆的籍贯分布,对了解太仆的群体特征、不同行政区域与中央政府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戚学标的籍贯与科举戚学标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古音学家,他继承顾炎武、江永等人的余绪,锐意创新,立论精博,多发前人所未发,论者谓其后来居上。然而对于他的籍贯与科举,人们常常模糊不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如下简要的考察。戚学标在著述中,往往自署太平。...  相似文献   

8.
从秦至清代的成都知府,其历任知府数量、官名,以及籍贯、科举出身、政绩等问题值得研究。在官名上,有守、太守、知府等的变化;在籍贯上,以宋为界,前后两个时期人员在南方几省中的分布特征明显;在科举出身上,明代知府中进士人数比清代多;在政绩方面,多数知府任职期间能发展经济,严格执法,勤政爱民。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两《唐书》本传对其生平事略均有较详的记载。由于诸记对其籍贯记叙,有昌黎说、邓州南阳说、河阳说的分歧,致使后人以至今人言其籍贯时,也诸说纷纭。核之史籍、家谱、墓碑等文献资料、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以及实地考察所获得的资料,可以肯定韩愈是唐怀州河阳县(今河南孟州市)人。  相似文献   

10.
韩愈籍贯考析张晓刚,水仲贤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世称韩文公。千百年来,关于韩愈籍贯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其流行的说法主要有四种:“昌黎说”、“修武说”、“孟县说”和“邓州南阳说”。笔者认为,就此四种说中,唯“邓州南阳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