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的文学巨匠,是一位极具深度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当然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更是以揭露社会人性为目的,以他特有的犀利冷峻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专家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的,都各成一家之言。本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材料来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的文学巨匠,是一位极具深度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当然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更是以揭露社会人性为目的,以他特有的犀利冷峻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专家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的,都各成一家之言.本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材料来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文的开头这样说道:“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恐怕并不多。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和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做出的无与伦  相似文献   

4.
鲁迅为后人提供了小说体式创新的范本,他颠覆传统也超越自我,创造经典又拆解经典.在关于小说体式的广泛实验中,他深入地探究了小说与故事的关系,以及故事与传统的勾连.对鲁迅小说体式创新的考察无疑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文体家的价值,尤其是感受他那以最为自由之手笔创造崭新的小说形式的心灵探险.  相似文献   

5.
白草 《回族研究》2003,(4):88-92
《野草》和《故事新编》是张承志最喜爱的鲁迅的两部作品。尽管张承志没有专文讨论这两部作品,但在他的散文或学术随笔中,曾多处涉及。张承志的解读或阐释包含有三种因素:第一,个人真实、深切的体验;第二,回到鲁迅作品原点;第三,研究鲁迅作品的参照即不变的世相和不平的世间。这是对鲁迅作品生命力的一种积极延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曾酝酿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为此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对小说情节的展开也作了一番构思。这件事,他和作家郁达夫、孙伏园、冯雪峰都谈过,后来在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也谈到过。鲁迅和冯雪峰谈过《杨贵妃》的具体设想。一开头,是唐玄宗被暗杀之前,刀搁在脖子上的时候,在刀光里闪过了他的一生。从这里倒叙这个皇帝的风流变幻的一生,把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年在长生殿七夕之约的秘密揭示出来,刻画出这位皇帝那时已开始厌弃杨贵妃的内心世界。据郁达夫回忆,鲁迅多次对他说及想把杨贵妃和唐玄宗的事情做一篇小说,他的构想是:"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到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是心里已经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鲁迅在语言、插图、题材等方面对儿童读物的见解、主张,来分析鲁迅对儿童文学的贡献,进而得出鲁迅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始作佣者。  相似文献   

8.
陈映真的乡土小说创作以平民为关注焦点,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和境遇以深切的关注与思考.作家在小说文本中繁复地叙说着平民身心的苦难,鲁迅式地揭批现代企业下"人"的异化现象,肯定、认同维护民族尊严、保持个人自尊的"人".  相似文献   

9.
刘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12-213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1.
臧学运  赵蔚 《西藏研究》2022,(2):125-132
《格萨尔》的英译历史已达一百余年(1905—2022)。通过对《格萨尔》15个英译本的爬梳,展示史诗的英译类型与英译方式。结合史诗英译中存在的二度翻译,文化过滤;诗性缺失,韵律不足;文本固化,活态尽失等三个问题,可知以诗译诗,韵律再现;合作翻译,扬长避短;深度翻译,文化补偿的英译策略具有更好的效果,并且为藏族活态史诗《格萨尔》的英译指明发展方向,助力当前方兴未艾的格萨尔学研究,也可以为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理论范式,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文化限定词作了分类,然后在充分肯定《汉英综合大辞典》文化限定词的英译基础上,简单概括了这本辞典中文化限定词的几种翻译方式,并指出其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某些限定词的释义有误,且尝试着做了改译;一些词的释义欠全,也给出了相应的增译;一些人名的译名前后不一致,尚待规范化;另外一些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在英译中失去了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前中国作协广西分会副主席苗延秀,是当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学生,是广西侗族最早出现的现代作家和诗人。他的小说《红色布包》,是侗族文学史上第一篇革命小说。苗延秀虽然从小爱好文艺,但指引他奔赴延安,走上文学道路的,是红军的影响(红军长征经过他家乡)、谢和赓同志的教导(谢是三十年代中共党组织派到广西桂系搞抗战的地下工作者)和鲁迅思想与作品。鲁迅说:“革命的文学家,至少必须是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四十年代初,他在伪军委西南运输处管仓库,就学着鲁迅写杂文登报刊,也替本单位工人写要求增加工资的报告。结果被军方警告为反叛,扬言要军法论处。他处境岌岌可危,必须尽快离开险境。到  相似文献   

14.
李莉 《民族论坛》2009,(10):40-41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历史国民原型——阿Q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阿Q是一种类国民,而非单个的解释原型。从类国民的角度分析阿Q形象,有利于认识众我的尊严和不足,建立国民整体的健康人格,以利于国家和社会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15.
从青年时期开始,鲁迅达成了许多极富个性的命题式思考,它们一直支撑着鲁迅的人生信念,在此所要讨论的,是鲁迅这位酷爱"命题"的思想家"奔五"之年所遭遇的一个命题困惑,即所谓"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思路在双重考验中走向"轰毁"的实情。在玩味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如果说写作《野草》是非凡的拐点,那么再续"故事新编"的传奇以及重估杂感的存在价值则是锐意的开拓,三者共同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以功能翻译论为视角,对陕西旅游景区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其英译存在的问题,提高旅游景区英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古代典籍中中科技术语出发,通过对这些术语英译版本的提取、对齐并构建语料库,从而研究科技术语的英译策略。研究主要以《淮南子》为重点,从中选取范例阐述英译策略。《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烈》,由刘安及其幕僚所著,涵盖古代科学百科。《淮南子》的科技思想在许多领域都处于同时代世界领先水平,涵盖大量百科知识,科技术语即是其中值得研究的一大重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巴图孟和(蒙古族)是中国不同时期的作家。但是,他们的作品《阿Q正传》和《红鼻子罗敦》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运用类型比较法对这两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散文英译对于我国散文翻译研究者和国外五四时期文化研究者都颇有帮助。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收录众多五四散文名篇并翻译。本文从汉英差异角度分析张培基在翻译散文中对汉英在词句以及风格方面转化的种种佳处,以期对今后散文翻译研究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典型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价它时说其"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在小说中作者吴敬梓刻画了很多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如周进、范进等。他们在中举之前费尽心力,穷困潦倒,受人嘲讽,但在中举之后则欣喜近狂,周围的人们也开始极力讨好奉承他们。科举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在灵魂上扭曲而堕落。作者以讽刺,辛酸与悲愤的笔触,揭露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深深毒害。于繁盛中敏锐地察觉出社会衰落的《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