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桑树”意象多与女性相关 ,这种文化现象既有宗教动因 ,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诗经》中的“桑树”意象在后世抒情文学中缺失了 ,而仅对叙事文学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诗经》的作者、编纂者、注释者三者共同完成了《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及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德与色、色与礼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以见出女性意识在流变的历史中的变迁,由此获得对《诗经》中的女性在这种流变中所处的地位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诗经》之“兴”,依朱熹之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言此而能兴彼,起兴之物和所述之事当在一定意义上对应或相关。千百年来人们对《诗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其中不少具体的“兴”所表示的意义却迄今未能予以正确的阐明,妨碍了对其中许多诗篇的更好把握和全面理解。因此正确地阐明这部分具体的“兴”所表示的意义,对《诗经》研究来说无疑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这里,笔者对《诗经》中常见的几类“兴”意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赞美和汇歌女性的艺术创作具有渊源的历史。由于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崇拜,早在2~4万年以前就出现了以女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众多篇什中,涉及女性的诗篇俯拾皆是。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的形象”。在中国,成熟最早的抒情诗,以及以后的‘婚恋题材”的诗篇,女性形象可谓触目皆是,风姿各具。据朱自清先生引谢晋青《诗经之女性的研究》一文称:“经他认为有关妇女问题的共八十五篇,……照谢先生的计算,有关妇女的诗,竟占了《国风》和《二南》的一半了’。正是这些鲜活生动,各具情态的女性形象的介入…  相似文献   

6.
诗经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研究述评,偏重于从古至今的历史性的介绍,力图能比较客观地勾划出诗经研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拟对诗经研究的角度与方法,诗经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与看法。先秦的诗经研究《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之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列为经典著作,始有《诗经》之称。但《诗经》在先秦时代就有很高的地位。《左传脂公二十七年,晋国的大臣赵衰说:“《诗》、《书》义之府也。”可见早在公元前633年之时,诗经》的崇高地位业已确定,它被人们公认为义理的府库。又据《左传》的记载,季扎到鲁国观乐时,对《诗…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无邪”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和文字学的角度论证与考释了孔子“思无邪”的原意,认为“思无邪”之“思”为语辞,而“无邪”还是《诗·鲁颂·马冂口》的“无边”之义,“思无邪”应是指《诗经》内容广阔无边,包罗万象的意思。而把论《诗经》内容的丰富之意附会成孔子的论诗标准,实在是一种尊孔心态的扭曲与历史的误会  相似文献   

8.
关于春秋时卫国的“州吁之乱”,有史官记述与《诗》学传述两个系统。历代研究者只重史官记述系统,而《诗》学系统的传述完全被忽略。通过对《诗序》与《诗》之研究,得知《诗经·邶风》之《绿衣》《燕燕》《日月》《终风》皆与州吁之乱有关,这些诗篇与《诗序》共同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记述,不仅反映了州吁之乱中后宫妃妾的命运,同时也披露了州吁之败乃庄姜、戴妫预谋的结果,展示了春秋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在经史的语境中讨论《诗经》的意蕴和作用,是郝经《诗经》观的主要特点。郝经融通经学、史学与文学,以经史为依据阐释《诗经》的思想内涵,特别重视《诗经》所蕴含的道统观念和史料价值,彰显《诗经》在辅佐王政、教化民众、齐家修身方面的社会意义。郝经从经史之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出发,阐释了《诗经》“性情”“风雅”的具体内容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和“去浮华,植本根”,倡导诗文应承载传经、述史的重任,对堆砌雕琢的文坛不良风气进行纠偏救弊,对元代诗学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郝经的《诗经》观不仅提升了《诗经》在经学史、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反映了集合经、史、诗诸多内涵的《诗经》学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时,国家政治结构中血缘的纽带比较重要,劝谏主要是以“直谏”的形式出现的。《诗经》里就有许多贵戚之卿直谏君王的作品。“献诗”和“采诗”是《诗经》干预政治的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血缘纽带松弛,君主专制加强,直谏越来越危险,人们越来越推崇讽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汉代《诗经》学,形成了“美刺讽喻说”的方法论。这种理论把《诗经》中所有的篇章都附会于历史和政治,把很多本来没有讽谏用意的的诗篇,都解释成了谏书。“美刺讽喻说”对中国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评论的影响都很深远。从政治史的角度来理解它形成的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读者需求和图书市场的深入发展,书业竞争策略过渡到以整个书业产业价值链为主的整合营销竞争时代.本文针对目前书业市场的特征、现状与缺失问题,对书业竞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的三种观念进行了比照分析,界定了现代图书市场营销的概念、基本理论架构以及在运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完税凭证,包括各种完税证、缴款书、印花税票、扣(收)税凭证以及其他完税证明.完税凭证是由国家税务总局制作的,不能由代扣代缴人私自制作或由内部收据代替.它是纳税人已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书面凭证.  相似文献   

13.
唐代殷敬顺<列子释文>音切中声类分布较复杂,大致以<切韵>音系为基础,存在少量的混切情况,很有可能是当时实际音读或方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释电子书的概念及优势,从商业运作产业链入手,分析图书馆电子书借阅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希望图书馆能重视电子书的发展并迎接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立本、教育有方和学习有法三个方面阐释了《礼记》的教育思想。教育立本主要论证了教育的三大意义 ,即教然后知困 ,玉不琢、不成器和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教育有方主要论证了教育的两大方法 ,即身教重于言教和因材施教 ;学习有法主要阐述了学习的两大方法 ,即实践出真知和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6.
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采访的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采访工作中的现状和困惑,指出了图书采访中应采取的有效对策,并提出采访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中蕴含了不少关于语言理论的见解,关于语言运用的理论更为丰富。《周易》重视语言运用问题,是由于它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高度的认识。在它的字里行间,提示人们言语要注重诚信、要谦逊礼让、要谨慎有度、要讲究修辞,特别是阐发了心态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今天的语言研究、语言运用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当代叙事学、文体学,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母体--史传文学为参照,对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叙事方式,从叙事原则、叙述模式、叙述角度、叙事时间四个方面予以论析和解说.  相似文献   

19.
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关键在于出版社必须拥有自己的图书品牌,因此,图书品牌的塑造与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找准市场定位、凸显自己的特色,并且在原有的图书品牌上进行延伸、拓展,注重形象宣传和对品牌的保护等是图书品牌塑造和经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历史形成的学术分类思想、王官之学的影响、现实的学术状况及学术的兴替变化,都影响到《汉书.艺文志》的图书分类。《汉书.艺文志》体现了刘向、班固等学者对当时学术存在的认识,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对于《诸子略》的分类,梁启超、胡适等说纵横、农、杂三家“绝无哲理上根据”是不足为训的。刘、班时代史籍未能独立为类、史书入《春秋》类、史籍入《书》类,都反应了当时史学意识尚未十分明晰;而《小说》类与史书分离,又说明当时史学意识已开始萌芽,认识到了实录是史书的根本特征。阮孝绪《七录序》以为“史书太少,不足以为类”的观点是不全面的。研究将古代目录学著作是否将史部独立为类,划分为《七略》分类系统和四库分类系统。阮孝绪《七录》与王俭《七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体现了史部的独立,属于四库分类系统;而后者仍属于《七略》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