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区治理是实现政府善治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社区的未来发展方向。社区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是其本质特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促使国家对社会与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由统治变为治理,通过公民社会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公民意识的觉醒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促使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的助推剂。首先分析了社区治理中公民意识的觉醒,进而更深一层次的探析了社区治理中公民意识缺乏所引发的困境,最后阐明了社区治理中公民意识培育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陈丽霞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9-30
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社区的“善治”?这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传统的治理模式在现代社区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显现出难以化解的矛盾与先天的不足,究其根本就在于或多或少都存在行政垄断与公民参与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现实中要走出社区治理的困境,达到社区“善治”,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倪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47-248,265
我国公民公共意识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壮大,培养公民公共意识对于公民社会承接国家释放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社区是培养公民公共意识的战略性空间,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管理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等方面探索公民公共意识的培养途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基础,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工程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矛盾突显,主要表现为城市社区发展水平与公民参与程度严重失调。从根本上讲,治理主体参与的非平等性、价值观与利益的冲突、组织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公民参与的水平。因此,要清醒认识到制度、组织、合作治理方面的不足,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新定位治理主体角色,强化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公民参与等路径来促进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嘉昇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32-134
作为社会基本成员的公民,其公民意识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学校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当作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提出只有加强宣传,组织、动员社区内各种力量投入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中来,构建良好的社区文化、社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环境和科学体系,并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才能以社区为载体,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公民与公民意识是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在我国,如何正确地认识公民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公民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国家如何做好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教育任务。本文为此作了粗浅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强调,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于个体性的形成,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经济摆脱国家政治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独立精神的形成,对于建设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是意义重大的问题。作者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途径等角度阐述了观点。 相似文献
9.
张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84-88;131
公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体现了社会职能的自主特性,同时也为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和合法性基础.从实际效果来讲,社会资本对于这种参与具有基础动力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主要在于社会资本的存量不足以及分布不平衡等制约瓶颈.这种情况不仅可能造成“小群体”利益聚集的安全隐患,诱发新的不稳定因素,实际上也直接削弱了公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因此,合理投资和有效使用社会资本,完善社会资本应该具有的公共精神、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正向职能,成为建构公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太保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2-24
宪法意识是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中,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正成为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本文对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的必要性及途径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加强智库治理。笔者结合智库内外部治理,提出智库治理的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智库治理包括对智库产品、单一智库以及智库竞争的治理,这三类治理相互影响、相互强化。智库治理问题的本源性因素在于智库产品具有政策导向性、不完全性、难以精确衡量性,而条件性因素在于智库产业环境欠佳、智库人力资源缺乏。可以认为,智库治理应当从内外部两方面入手,围绕建立完善的智库产品及智库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公正、公开的多元市场竞争与需求机制,依据相关法律政策,明确智库及智库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义务、处罚等事项,而培养智库专业人才则应采取多样性、综合性的治理措施。总之,中国智库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智库本身及智库产业、市场的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为中国的发展蓝图而赋予中国智库的新要求、新任务,真正有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11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加强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本质使然。然而,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实际发挥出来的功能与社区治理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区教育应该培育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民主意识和协商能力,营造有利于社区治理的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实现其社区善治功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智库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治理多端主体中的重要角色,从纵向历史来看,美国智库的意识形态化契合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从横向视角来看,智库深度参与政治体系运作、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促进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积极进行对外意识形态渗透、搭建思想共识平台,以及借由"旋转门"机制,积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等,在意识形态治理中扮演着愈益积极的角色。尽管制度属性有本质差别,但美国智库深度嵌入国家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的举措,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专业化为趋势,政府主导建设特色智库方阵;以职业化为标准,营建智库人才成长和流动机制;以多样化为布局,多管齐下扩展智库的影响力;以专题化为突破,集中攻坚意识形态治理瓶颈。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实现社区的善治,重建社区生活共同体,成为当前政府、社会、高校等各界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由于当前社区类型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社区公共事务冷漠化等社区“碎片化”问题,社区治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社会主义国家”中更显重要和紧迫。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视角,以社会的再组织化为路径,通过形塑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发展新型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构建建立新社会服务体系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深度整合,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形成一种协调、整合、分工、合作的治理格局。新的治理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社区公平实现的可能,并最终迈向服务型社区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19
面对现代化和社会转型,少数民族成员当中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现代国家需要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国家在对少数民族价值规范进行提炼以后,还必须转化为现实的治理力量。其中,公民教育是可以依靠的柔性力量,可以将少数民族成员的存在认同冲突降低到最少,并从主体意义来培育现代公民的产生,促进少数民族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与族群身份、公民身份的有机平衡。 相似文献
16.
从属于地球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又演绎出今天的现代全球文明。现代文明的缺陷引起地球共同体终结的危机。因此人类文明需要进入新的发展过程,而走向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这需要克服实证科学语言所具有的单一性,以东方占优势的类比思维来弥补西方实证科学逻辑思维的不足。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着相互的关联。西方的逻辑、东方的关联和类比,都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的深入,社会调控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行政全控式的社会整合模式呼唤着能适应社会转型格局的多元的公共治理机制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义工组织在政府治理社区、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本文结合我国义工发展的现状,对加强义工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理论问题初步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02-307
相对于硬法之治,软法之治更为注重协商与民主、对话与互动,在本质上同社区治理创新的理念相契合。将软法之治引入社区治理创新中需要培育多元主体共治合作、社区行政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社区治理主体民主协商等软法治理理念。社区治理创新中的软法之治具有侧重反映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意志,制定形式多样、简易、灵活、高效,实施依靠“利益诱导-柔性惩罚”机制,制定程序具有更高程度的民主协商性等特征。社区治理创新中法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单一的硬法治理模式转向“软硬并举”的混合法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基层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农村新社区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官本位意识的不良影响、部分社区党组织功能弱化、部分社区自治流于形式、部分社区矛盾出现激化、行政执法存在利益化倾向等。针对创新农村新社区治理路径,提出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健全社区自治体系、推动建立“五社联动”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执法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