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欧亚草原天鹅岩画图像语言内部存在的四种基本语法规则决定了它的三个特征, 即具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天鹅形象、数字“7”形原始物像和自由形式。欧亚草原天鹅岩画的主体是合体岩画。其意义是在与其他图形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在与其他图形的搭配组合中, 天鹅图像一方面展示了天鹅形象所具有的一些显著特征, 如“7”形、呈组合排列、搭配的多样化等前景化效果; 另一方面显现了它所蕴含的意义—与天鹅座、北斗星相联系的渡亡灵升天的神鸟。蕴涵此意义的天鹅图像又是符号“十”“卐”的原始物像。大量神话传说、天文考古、宗教、民族和民俗文献资料以及以岩画为核心的考古发现都证明天鹅崇拜是欧亚草原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历史悠久的信仰, 承载它的活化石就是天鹅岩画。  相似文献   

2.
形声字浅说     
何谓形声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而成其名。其别于指示、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既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又指出形声和指事字、象形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汉字是方块字,从其结构来看,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是指只包含一个字素的字①;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素构成的字。古人有所谓“独体为文,合  相似文献   

3.
符号岩画大多是在对原物象进行写实性描绘基础上的提炼和抽象概括,是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符号。它具有原物象的特征,但不是对原物象的简单描摹。在贺兰山岩画中,发现有数千幅符号岩画,主要有生殖符号、图腾符号、自然物象符号、“文字”符号、指示符号、数码符号等。这些符号岩画造型简单,程式固定,出现频繁,或写实,或写意,或抽象,或具体,或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具象型岩画相伴而存,形成一幅幅故事性很强的“连环画”。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岩画不仅历史年代悠久,且保存完整,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射猎、放牧、战争、生殖崇拜等大型生产生活场面的刻画,又有动物、植物、手足、日月等具体形象的刻画,这些都为研究西域岩画文化提供了基础平台.这些形象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而其中手形岩画和马岩画作为这些岩画形象的代表,在西域古代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试用民族学的理论来解释手形岩画和马岩画所隐含的原始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原始岩画艺术的符号与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画是涂绘或凿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岩画作为一种原始的艺术形式 ,最初是原始人因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一种符号记录和摹写 ,很少有特定的含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活动的增加 ,原始人有了表达各种思维活动和心理意愿的要求 ,于是便赋予岩画某些象征意义 ,这时的岩画无疑表现出了较强的艺术性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 ,对原始岩画艺术的研究和挖掘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元明时期的象形研究可以郑樵为代表,他从不同的角度把象形分为十种、六象、两兼类。清代学者王筠、朱骏声、郑知同等沿袭了郑樵的分类方法;段玉裁把象形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大类,这是按照象形字的形体结构所进行的分类,从而改变了宋元明学者按照意义类属分类的方法。现代学者大多把象形字分为两类,或曰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或曰纯体象形与复体象形,或曰象形正例与象形变例。  相似文献   

7.
取象是岩画制象的首要步骤。中国岩画在取象中显示出了几大原则。第一是简化原则。它包括投影轮廓技法、局部代整体技法和抽象化技法。第二是最大轮廓化原则,指最大面积地截取轮廓。这在早期艺术中时常出现。第三是局部凸现原则。它在中国岩画中表现为形体的凸现与位置的凸现两种形式。第四是多点平视原则。它表现了岩画缺乏背景衬托,属于触觉绘画的特征。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代表着原始岩画的取象特征,显示了原始先民的取象思维。  相似文献   

8.
左江花山岩画在绘画风格上是独创的,图像符号是壮族先民对生活、生产实践对象长久观察、思考、提炼的结果,而不是对他人艺术的摹仿,经历了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图像的创作过程。这些图像符号既注重形式的刻画,又注重内容的描绘,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到了统一。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可以看出花山岩画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特征。花山岩画的绘画风格对人们认识花山岩画的艺术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夏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贺兰山岩画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南北走向 2 5 0公里的冲击扇上 ;岩画造型多为动物和类人首头像 ,以狩猎、祭祀、性崇拜、巫术表现等为主要内容 ;上古神话传说、原始巫术和宗教崇拜在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以来生存在这一地区的各个时期少数民族艺术家创造的 ,是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贺兰山岩画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人类早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美轮美奂的岩石画卷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论述了岩画与原始宗教的关系。研究了岩画的历史分期。认为岩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定思维和认识的反映,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当然也就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与原始宗教有着大致相同的发生、发展、兴衰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岩画的构图要素中线条最为普见。中国岩画线条的刻画技法可分为凿刻、磨刻、线刻与涂绘,分别交揉着浮雕与绘画两种刻画效果。线条形状有直线、曲线两大类,其中曲线的运用更是多姿多彩,包括圆形曲线、弧线、波纹线、蛇线等。线条的存在方式分为实线与虚线,虚线的使用更能激发审美想象力。中国岩画线条的分布具有对称、均衡、重复等规浴,表现了中国岩画自成一体的同一性。与国外岩画相比,中国岩画线条呈现出粗犷质朴、爽朗有序、矫健有力的艺术风格,显露出对规则与秩序的追求,表现出中国远古先民们率真、简约而又整齐划一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2.
岩石崇拜是蒙古史诗中反映出来的原始信仰的一种。蒙古史诗中描述主人公的形象或叙述情节时都能体现出来岩石崇拜。岩石崇拜在描写主人公的神圣和力大无比时起着重要艺术审美作用。主人公在岩石里怀胎出生;主人公手里持着岩石或战刀出生;主人公变成岩石而持有了神力的三个母题所反映的文化意识是在当时存在的神话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岩石神圣化的信仰意识和崇拜力量的艺术审美观念相结合的产物。艺术手法方面来看,岩石崇拜是在当时人们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被创造的,是神话思维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岩画是绘画或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绘画的称作崖壁画,刻制的称作岩刻或石刻.它以古朴、粗犷、凝练的画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史前人类在他们居住的洞穴中绘制岩画,他们记载了当时的生活也表达他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愿望与祈求.这些画在岩石峭壁上的"画",虽然多数描绘的是当时人类生存活动,但确实起到美化与装饰的作用,他们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4.
情与意:艺术本体论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于艺术本体的认知上,有“唯情”和“唯意”的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现代艺术的危机表明,艺术“唯意”或“唯理”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外传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情意互证两不偏废的。从禅宗“情法”互证的认知方式来看,艺术的本体为“情道合一实相”。  相似文献   

15.
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类似人面或是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呈线形,东线即东部沿海一带,北线横贯内蒙古,西线即从内蒙古到宁夏。人面像岩画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原居于江苏、山东的从事原始农耕的东夷人,人面像岩画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发生长时间及长距离的传播,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假象。人面像岩画是人的思维在人的形象上的体现,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次提出"中国西部独特艺术"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作了界定.对西部独特艺术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步归纳和分类,对其价值意义和研究思路做了思考,提出了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7.
岩体力学参数存在随应力状态不同而变化的特性,称为应力状态效应。岩体力学特性的实测值具有空间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地应力(或围压)的有规律变化是造成岩体力学参数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实测地应力多具有较大的离散型,尝试利用反演方法获取地应力场信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实测岩体变形参数与地应力的经验关系,以研究岩体变形参数的应力状态效应。通过一工程实例研究:得到地下厂房区域的岩体变形模量为16 GPa左右,与反演分析结果也比较符合;通过应力状态效应研究得到的岩体变形参数物理场,是一个渐变的物理场模型,是更为符  相似文献   

18.
通过装饰艺术的不同概念的认识,以及它在不同空间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艺术特色,来分析阐述装饰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装饰艺术不仅是空间环境的装饰,也是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装饰艺术是人与空间环境的对应关系,它不仅是对空间环境的诠释与扩展,也是具有某种抽象寓意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明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在园林造景过程中,运用的技巧、手法、合理布局。所创造的意境和景观风貌。以及各个组成因子的内涵及其关系,一个成功的园林艺术创作,主要表现在游览者欣赏的同感和共鸣,诱人入胜,情景交融,达到步移景异,统一协调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