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介了《木瓜》诗义的三种主要观点后,就重点破解其信息密码,以便能深刻地理解其诗义。所破解的信息密码有三:其一、木瓜、木桃和木李是象征男女爱情的木刻佩饰。其二、琼琚、琼瑶和琼玖是象征男女爱情的琼雕佩玉。其三、“好”是结为夫妻。总之,《木瓜》是一首赠物定情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2.
《木瓜》是《诗经·卫风》的最后一篇,只有三章十二句,属于叠咏体,宇面意思非常好懂。其原始意义应是卫人赞美齐桓公,自从朱嘉的《诗集传》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这种“疑”说逐渐被肯定。现在研究《诗经》者,公认为《木瓜》是言情诗,试看余冠英先生的解说和译诗: 《木瓜》,这是情人赠答的诗,作者似是男性。他说:她送我木瓜桃李,我用佩玉来报答,其实这点东西哪里就算报答呢,不过表示长久相爱的意思罢了。  相似文献   

3.
《樛木》是《诗经·周南》中的作品,全诗如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古今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贵族统治者的作品,他们互相涂脂抹粉,祈福求禄。笔者认为这并不是颂扬统治贵族的诗歌,而是一首控诉统治贵族残酷奴役劳动人民的反抗之声,是可以与《伐檀》、《硕鼠》相媲美的讽刺性作品。  相似文献   

4.
“玛”是彝语教育、教诲的意思,“木”即聪明、贤能、兴旺、繁荣之意。《马木特依》(以下简称《玛木》)是一部教人以贤能和兴旺繁荣之道的书。 《玛木》和《勒俄特依》一样,都是古代彝族人民集体创作和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勒俄特依》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神奇瑰丽的神话故事,它告诉人们天地怎样形成,万物如何起源,人类社会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而《玛木》则不同,  相似文献   

5.
《樛木》是《诗经》的第四篇,属于歌颂性质的小诗,不为研究者所注意。但此诗有助于研究周南、召南诗的时代和地域,有助于研究《诗经》中的“君子”。先看原诗: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相似文献   

6.
喜欢《诗经》里的《木瓜》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便是那个时代最纯美的爱情,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女孩,海誓山盟是常有的,彼此站在村口,或者海滩.手牵着手,眼望着眼,依依惜别.快分手的时候,女孩给了男孩一个木瓜,这是很普通的礼物,男孩居然要用美玉来交换.并说美玉也不单是回报,只希望我能永永远远把你见到;女孩觉得过意不去,再见到的时候,给了男孩一个木桃,那男孩一见女孩如此美丽动人,便把上好的琼瑶给了她,还说给你琼瑶也不是为了回报,只希望你今后能把我记在脑海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再见女孩的时候,女孩打扮得更是楚楚动人,男孩心动了.这时候女孩交给他一块木李,男孩做梦都搂在自己怀里,于是把最好的美玉交到女孩手里,说我这也不是回报,只是希望你今后能记住我.  相似文献   

7.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前以“木瓜之役”首起端,十年后又以“浙一师风潮”赢得了五四运动在浙江深入发展的高潮。先锋与本体之间的冲突弥漫于新知识界尤其是“浙一师”内部,这一特征从“木瓜之役”到“浙一师风潮”中逐渐清晰。新型媒介的出现与成长、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嬗变与转型、新知识界主体人格的培养与转变以及新式社团与舆论的“制造”、传播是其诱因。“木瓜之役”只是对“廉耻教育”进行了嘲讽,尚未出现新话语。“浙一师风潮”通过新型媒介承载的新话语形成日渐宏大的新信息源,开阔了人们眼界,也孕育着浙江本地乃至全国的政治气候。  相似文献   

8.
《玛木特衣》简称《玛木》,“玛”义为“教”,“木”义为“作”或“好”,“特衣”义为“书”或“经书”。《玛木特衣》可译为《教育经》,有的译者根据其内容译为《训世经》。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周礼社会的产物,以礼说诗有时更能把握诗的内容和主旨.历代学者对<诗经·木瓜>一类诗的解释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结合周代礼俗对<木瓜>一类诗重新阐释,也许会有一个令人较满意的结果.周代贽见礼是解释<木瓜>一类诗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闵宗殿先生发表于《中国农史》(2002)的文章《不该多此一点——关于“雨木冰”标点的商榷》一文认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宋书》五行志和《金史》五行志中,多次记载的“雨木冰”自然现象,校点者的句读“雨,木冰”是不合理的,不该多此一点,也就是不该在“雨木冰”中间加上逗号,认为“雨”是动词,并用翔实的事例证明,“雨”作动词用时,是与后面的名词联而不分的。但考之于典籍,“雨木冰”之间应该加上逗号,只有下雨才能形成“木冰”;同时闵先生把“木冰”看成是“雾凇”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气象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曹丕虽不失为一位重要作家;但就诗歌创作而论,成就却并不突出。他的作为“七言之祖”的《燕歌行》,格调清拔,有“古今无两”之誉,不愧为名作。但这样的诗毕竟只是极少数。在他传世的以乐府歌行为主的四十多首诗(包括残篇)中,四言如《短歌行》、《善哉行》二首(“上山采薇”、“有美一人”)、《丹霞蔽日行》等,虽粗具有父“古直”之体,却少“悲凉之句”。五言如《折杨柳行》(“西山一  相似文献   

12.
五千木氏     
小的时候,不知道家乡的山叫什么。小学语文老师用手指指向窗外不高的山说:“家乡的山叫大罗山。”同学们“哦”的一声回应:“原来家乡的山叫大罗山!”温州的大罗山海拔不足千米,方圆不过两百里,却神奇地养育了大山脚下千家万户。木姓5000来人不过是大罗山脚下,千家万户中平常一家。木姓的源出很多,颇为复杂,据文献记载,起码有以下几个出处: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回族中有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如在回回经名中“沙阿得”一名较多,其后裔就直接取“沙”为姓。而温州的木家,据温州木家族谱《广川郡木氏宗谱》记载,源自端木。端木  相似文献   

13.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4.
一、《鸱鸮》旧解质疑《诗序》说:“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意,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这说法是根据《尚书金滕》篇的记载。从汉儒到清儒,这是权威的定论,没有人怀疑过。这首诗,“毛传”、“郑笺”都以为是周公托为鸱鸮之言,朱熹《诗集传》又以为全诗是周公托为“乌言”,“鸱鸮”是指受害之乌发出的呼唤。但无论是“鸱鸮言”或“乌言”,从汉儒到现在,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首“禽言诗”、“寓言诗”或“童话诗”,也算是定论了。  相似文献   

15.
关于陶鹏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为诗,笔者主旧木,第三、四句作;“形夭无千岁.猛志周长在,”巳于《试还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以本来面目一一驳南宋曾以来“刑天舞干戚”之讹说》考证之,(《鞍山师专学报》1994年1期)尚有情测如兹也。渊明,不会赞颂一个凶恶横道的丑兽。渊明之前,未有诗文赞颂。渊明之后,尤甚即使“刑天舞干戚”讹说乏启,亦未有也。莫非不值得深思乎?传统习惯、民族文化心理深厚积淀是不容忽视的,自觉不自觉人们潜移默化措守不移.譬如,夸父,壮烈也,故为后人领之,共工,豪迈,气盖非凡也,故…  相似文献   

16.
“雪地上/一串生命的音符/演奏活着的旋律”。这是弓木《活着》一诗中的诗句。我把她单列出来,是因为我认为她极其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弓木充满了生命灵性的小诗中那无法拒绝的如歌的生命。读弓木的诗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首先就来自于他的这种融人天地、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在弓木的笔下,生命是宇宙的核心,是万物的精华。“生命的故事悬挂一树/把这世界装点成童话”(《雪》)。于是,他在“骆驼,驴,马,胡狼……/来来去去的脚印”中,寻找大漠中的“生命之源”(《脚印》)。他“给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寻觅生命的精彩”(《寻觅》)。  相似文献   

17.
不忽木是我国元代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自幼师事王恂、许衡,对汉文化有极深的造诣。他相忽必烈、铁穆耳两朝,反对卢世荣、桑哥等用“敛财”手法增加国赋收入,被认为是元代的贤相,据说他死时,“都城之民为之罢市”。他还是一名鲜为人知的词曲家,钟嗣成《录鬼簿》著录“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的人名中,有不忽木平章。他的两个儿子回回、(?)(?),也颇有父风(?)(?)以书法知名,《元史》称“善真行草书,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但对于这样一代历史人物,史学界迄今却殊少研究。30年代初,陈垣著《元西域人华化考》虽极称不忽木“崇儒重道若此”,唯惜乎语焉未详。本文试图从他的家世、所受教育、汉法治政,以及汉学程度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论,不足之处,尚祈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8.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不管后人对“王者之迹熄”如何理解,孟子的话确实反映了“诗亡”这一事实.《礼记·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亦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些记载虽较为后起,但西周采诗的制度必系事实.《国语·周语上》谓“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也不会全属子虚.至于诗的应用,春秋时代,演奏诗歌以  相似文献   

19.
一、《木》是一首讽刺诗《木》是一首讽刺诗。《小序》云:“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纯属附会。哪见得“后妃逮下”与木下垂有必然之联系?且将“君子”解为后妃,真是不辨男女,惹人啼笑。今人多从戴震说,以为是“下美上之诗。”唯陈子展云:“顾木恶木,(木下曲日)葛甜茶,(万岁藤,干岁)比兴殆有深意。疑奴隶社会民间歌手明颂其主子,阴实讽之,未可与其他群臣颂祷其君之诗等量齐观也。”(《诗经直解》)其说颇有见地。但葛既是缠绕于木之上,形象亦甚丑陋,恐怕也寓有讽刺之意。我们认为,此诗是劳动人民描绘统治…  相似文献   

20.
《郑风》以情诗著称,二十一首中,情诗占十七首.在《诗经·国风》中,情诗数量居“冠冕”之席. 《缁衣》:委婉柔和,朴质自然《缁衣》为《郑风》中的第一篇,是一首表现卿大夫家庭生活的言情诗.春秋时代的郑国,地处中原,土地肥沃,都市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民俗开放,多言情之作.《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