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力图揭示介入早期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的心理机制.这些作家具有鲜明的"子史"人格,作为小说创作主体的人格反而缺失,导致了当时小说家的缺位.在书商、市场和读者的影响下作家的精神在特定时空中暂时的"下野",以及因惊"奇"而出现的眩惑,都一定程度改变了自己的现实人格,逐渐与文体要求达成一致.在创作过程中,面对的特定题材,使作家的自觉意志再次改变,最终完成小说家人格的嬗变.早期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作家的一场眩惑中的七采梦.这些小说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往往也因作家的眩惑而生成.  相似文献   

2.
在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复活》历来最为我们所看重,至今仍被国内编撰的多数外国文学史教材选作重点分析作品。然而《复活》却未必然就是最能体现作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作品。由于种种的原因,《复活》倒是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留下遗憾最多的一部。  相似文献   

3.
知青作家在青春时代人生价值破碎与重铸过程的磨难,酿成了他们浓郁的伤感悲凉情绪、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深沉的生存意志、城乡双重外来者角色等悲剧性的人格特征,导致了创作中深邃激越有余而博大中和不足、纵横捭阖中时现芜杂偏执、具有思想者气度但艺术感受不够丰沛等审美效应.他们以生存环境转换和生存方式比较为创作心理基础,生成不同于"农家子弟"作家、"右派"作家、"先锋"作家的精神特征,从而优劣并具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相似文献   

4.
一部文学作品 ,能够向人们既提供新的题材 ,又提供新的技术操作、创作路数 ,当然是作家成功的要件。然而如能提供新的景观 ,提供舍定法之法 ,同样堪称佳品。作家王晓春创作的长篇小说《女乞丐王》无疑是一部向人们奉上的一份天宇之下未曾被当代作家眷顾甚至被历史尘封多年的一块新的审美视境的一部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远的是伟大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以崇高的笔致展示了乞丐这一被抛在底层的义行 ,近者有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描绘了丐帮的侠肝义胆 ,而《女乞丐王》则以全景式立体式方式绘制了一幅中国北方某县乞丐群落的风俗画。小…  相似文献   

5.
吴敬梓是那种一生只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就赫然名垂中国文学史的清代小说家。面对《儒林外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心理动力引发并激励他历尽十多个寒署精心结撰了这部洋洋洒洒四十万言的长篇小说呢?一个幽微深邃的答案隐匿在作者心中,那就是作者的创作动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这是满足与某些需要有关活动的动力”,“它是限于给予行为能量,并指引行为的因素”。可见,动机是一种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为前提,推动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心理驱力。而创作动机,正是在创作过程中,引起作家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多元变化;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较具规模的当代转型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气象: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闪亮登场",形成一种"新人"与"老人"、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同台共舞"的新格局.由于多种原因,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的文学取向,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是,就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学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进而以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化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而言,二者则具有充分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7.
<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尘埃落定>是当代藏族文学中三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们的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世纪中前期作为其创作背景,但在书写方式上却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特色.藏族作家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期,从各自不尽相同的价值立场出发,通过精神、意识、观念、心理等深层层面表达对历史的个人理解.面对转型时代,作家以文学艺术的方式传达了对于本民族传统的继承和现代化发生的认识,也体现了藏族作家对文学多元化的一种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厚均  胡扬 《云梦学刊》2009,30(1):91-96
对谭谈长篇小说的再考察,在研究新中国一代作家的成长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谭谈长篇小说创作过程是一个生命意识不断觉醒与深化的过程。谭谈的长篇小说创作是20世纪50-70年代成长的一代作家在改革开放后集体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梅卓是当代著名的藏族女性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和《月亮营地》抒写了特定时代青海藏区藏族部落的生存困境,展现了作家对民族文化的追思与反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梅卓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藏域风情,但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可谓著作最丰、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从20世纪起到50年代末丧失写作能力止,他共创作了一百余部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情节曲折、描写生动、文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誉为"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三位河北籍作家在文坛上先后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掀起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三驾马车"的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后期的创作在题材和文学视野上,以及作品的批判精神上也表现出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石国庆 《河北学刊》2007,27(4):127-129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胡朝雯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7,27(4):121-124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任明华 《齐鲁学刊》2013,(1):132-136
明碧山卧樵纂辑的小说选本《幽怪诗谭》,具有理论批评和文献方面的独特价值。书中小说作品共穿插诗词约410首,以诗歌为主体,是典型的"诗文小说"。这是对明代诗文小说创作实践和范式的总结,体现出明代有意幻设的小说观念和追求怪奇、娱乐的审美功能。编者对作品的时间、情节等进行了改动、增删,虽有迎合读者心理和趣味的意图,总体上却提升了原作的艺术水平。同时,还保存了许多明代小说作品及诗歌,具有重要的文本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福辉 《文史哲》2006,3(2):109-113
“地方籍”作家不一定都是“地域性”特别强烈的作家,而且,并不是任何乡土性、民族性强烈者,都能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作家,还要看是否具备与世界相通的文学精神。中国现代极富地域性的作家中,出自沿海一带较发达农业地区的少,而从偏僻的乡土所谓“边地”走来的却相当多。这造成一种“五四传统”,即在批判封建性的落后、愚昧当中更接近中国的本相。包括由乡土加深了解中国都市的特色;由地方文化的不平衡性,更好领会现代中国的复杂性;由边地民间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体察到中国文学在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总是具有一种不断“寻根”的倾向。我们不妨将地域性作家的“寻根”看作是一种文化态度。但凡具备“大文化叙事”品格的作品,就可能成为“经典”。这种经典文学从“地域”出发,最终是应超越“地域”的。  相似文献   

19.
空间维度不是地域文学史编写的重要的衡量尺度,重要的衡量尺度应是这一地域共同的文化结构形态和地域文化特性的趋同。地域文学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延续性,某地域文学应当包括描写内容与该地域风土人情相关的外籍作家和土生土长的作家及其作品。地域文学史的编写要坚持文学本位和作家本位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昌切 《社会科学》2006,(9):176-183
"80后"的另类写作与他们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脱节的.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复杂的语文背景构成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写作的师承,即对鲁迅、钱钟书、博尔赫斯和王小波、王朔等,以及对武侠小说、动漫、"下半身"写作等的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社会规定的大胆反叛,即对中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中学教育体制自觉与激烈的反抗和批判.他们在作品中尽情释放被压抑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