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心理趣味,是一种受一定社会生活影响而带有深刻社会功利因素的特定价值定向,决不可能有超时代超阶级超功利的文艺,但是只有无产阶级才敢于公开宣布文艺的阶级功利性。本文提出,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功利性是由其阶级特征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功利性体现在审美的特殊性之中;文艺本体永远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美学具有社会学美学内涵,它揭示了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性。黑格尔认为,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形成于艺术家的理性直觉。这不仅可以启发我们正确地认识审美与功利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直觉是认识性与实践性、理性与感性、集体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客观全面地把握这一理性直觉思想,有助于我们在后理论时代中正确地把握文艺、审美的人文理性特质,有效地防止后现代反理性思潮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瞿秋白的文学见解中,最为核心的是他关于文学性质的看法,他认为文学是由生产力状态和阶级关系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由于如此,文学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之后要返回去影响社会生活,所以文学一定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有倾向性。在文学的各种功利关系、各种社会作用中,瞿秋白特别强调文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政治影响文学,文学也影响政治;文学是宣传,是煽动,但并非一切煽动都是文艺,文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文学有目的性、功利性和阶级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十分重视发挥文学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要能如此,必须实现文学方向的一次转变,即由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文学转变为为劳动大众服务的文学。这便是文艺大众化问题。瞿秋白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一系列论述为毛泽东的文艺工农兵方向、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等思想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瞿秋白文艺观中的基本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鲁迅肯定、主张文学艺术的功利性。创作是为了改造社会和改良人生。他的小说创作 ,实践着他的文艺功利性的主张。鲁迅小说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 ,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写出了中国的特别国情 ,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鲁迅又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结构完成创作 ,感染读者 ,折服人心。审美价值受到功利的制约 ,功利价值又是建立在认识价值的基础上 ,而认识价值又是通过审美价值表现出来 ,最后达到功利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审美价值的功利性争议,美学史上讨论了几个世记了。在审美和功利问题上,往往形成两种偏激的观点,即审美无功利和狭隘实用主义。目前,审美价值和功利性有联系的观点,已经基本上被承认。然而,作为功利价值的一部分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否有相关联系。还仍然是个模糊的概念。有位学者把功利分为别人的直接功利和种族、社会(系统)功利,又把系统功利划分为实用功利对人的本质力量和理想对系统的社会功利。这样划分,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性。但是,是否这样下结论是科学的呢?  相似文献   

6.
<正>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鉴于近年来,文艺界有些人单纯强调文艺的审美意义,而否定其功利性。本文就鲁迅审美的功利观,作一些研究和探讨,想必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教益。 鲁迅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非常丰富。美的功利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一、审美功利性问题辨析审美的非功利性,是西方古典美学很早就提出的一项原则。我国当代美学工作者一方面接受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又对它加以限定,普遍地持有“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或者更进一步地说,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善”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为了协调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或日超功利性)的关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美是以功利为基础而又超越了功利的”,所谓以功利为基础,就是说,美不是为了满足狭隘的自私自利的需要,而是要“同社会存在发展的整体利益相一致”。①与此类似的其他观点,或者是把审美需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李健吾戏剧美学的灵魂,李健吾以独特审美视角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想象,在功利文艺观主流之外坚持了戏剧艺术自足性,与功利性文艺构成互补格局,这是他对现代戏剧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规定“审美”具有纯粹性,这是阐发审美的一般原理,其“审美无功利”观点并非强调审美实践的纯粹性,而是强调审美不应受功利束缚,以保证审美情感是自然的、普遍共通的愉悦感。文学以艺象为审美本体,是无功利的,但体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并且不能以其功利性否定文学的审美本体性。文学的无功利性在“审美溶解”中存在,而文学的功利性在文学的接受中存在。文学中的功利性要保持若有似无的状态,过于突出,就会损失其审美性。  相似文献   

10.
解放区后期文学的价值观以追求功利性为目的,其功利性主要是以阶级利益为中心,通过阶级—政治倾向性表现出来的。剧作《血泪仇》的创演及反响,说明了解放区后期文学功利性价值观在内涵上已发生了从重在“为民族”到重在“为阶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和导引之下发生的。它提出的“文艺工农兵方向”和文艺工作者“立场问题”以及“态度问题”,反映了“阶级的功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作为必须执行的“党的文艺政策”和解放区文艺的“方向”,它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对各解放区文学发生了重大影响,使之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形成了以“阶级的功利主义”为主的价值取向。   相似文献   

11.
审美文化的超功利走向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功利性为先导的当代审美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但是由此带来的文化艺术的泛化、大众化和商品化却消解和异化了美学精神。文章阐释了经历了功利场的疲惫转战后,审美文化必将从对美学精神的背离走向融合,把超功利的美学精神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延座讲话)发表49周年了。今天,重温《延座讲话》,对于我们澄清前一个时期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搞乱了的文艺与政治关系,以便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一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文艺史充分表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个阶级无不利用文艺维护本阶级的需要、利益、要求和理想,使文艺与集中表现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发生内在的审美联系,因而使文艺带着一定阶级的政冶倾向性。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且有时还相当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审美术体入手,分析了儒道两家对作为审美本体的“道”的不同解说,即儒家是伦理之道,道家是自然之道。立足于不同的审美本体论,儒家把审美过程看作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感性活动,即感性观照;而道家则把审美过程理解为一种超感性的纯主观的心灵活动,即内省体验。这决定了儒家审美理论的功利色彩和道家审美理论的超功利性。并从美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儒道审美理论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中、西方美学的开山鼻祖,都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化作用,而在文艺的审美性方面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而造成此种异同的原因,主要是其哲学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二者的比较中欲进一步阐明,文艺的社会功能是愉悦性与功利性、审美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广告文本是审美功利性和传播功能性的结合体,其对审美的要求比其他的文体直接、功利和苛刻。广告翻译审美不但是广告文本中原语语言审美的继续,而且也是跨文化语际审美的再创造。从语言维度、超语言维度和语际维度对广告翻译审美进行解构,阐述广告翻译在每个维度上的审美表现手法,目的是为广告翻译者搭建一个审美框架,提高其广告翻译审美技能。  相似文献   

16.
老庄和叔本华属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通过比较诗学研究,我们可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文艺的超功利性,主客体的审美静观;二家的不同之处:"美"何人可见、文艺的作用、影响不同等。时代、传统以及个人的修养不同,造成了二者文艺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老庄和叔本华属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通过比较诗学研究,我们可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文艺的超功利性,主客体的审美静观;二家的不同之处:“美”何人可见、文艺的作用、影响不同等。时代、传统以及个人的修养不同,造成了二者文艺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从儒家经典世界走向现代马列文论建构的文艺理论家。从社会功利角度观照文艺始终是其基本原则。在接受共产主义革命信仰之后,瞿秋白的古典文艺思想在实用主义主旨上迅速与革命事业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而这在以阶级来划分立场的时代最终只能成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中间物。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道德体现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同时也是合价值与合工具的统一、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不但有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还内含着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合理性.正确处理道德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真正实现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合规律与合目的、合工具与合价值、功利与超功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丁玲自文艺整风后,从一个善于以“性别与政治”写作的作家彻底转变成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转型后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特征。丁玲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评判,是按照党的政策思想、阶级成分、政治态度等来分门别类、加工构造。不过,丁玲在遵循特定的理念框架时,在农民文化心理和农村生活气息的真实传达上,仍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